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提升网络思政教育有效性论述,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作者:陈微微 庞旭方 单位: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
SWOT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等因子,通过调查挖掘出来,然后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做出相应决策或调整已有决策[4]。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从其自身来讲有优势也有劣势,外部环境对其有机会也有威胁,本文以SWOT分析为基础,对其面临的环境和条件进行分析研究,发掘优势、正视不足、看到机会、面对威胁,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策略研究,有效解决目前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使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
1.模式转型,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手段。可以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开展以网络为载体的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比如大型专题活动的宣传教育、网络投票、网上建言献策等活动。无论是信息还是与学生交流,以往是点对点的传递和教育,而网络使得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以点对面的形式铺开,大大提高了工作的辐射面。同时通过思想政治网站相关栏目的关注度和点击率,提高学生对其内容的选择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容易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2.资源共享,提供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平台。网络海量的信息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巨大的信息资讯,便于教育者以丰富的文化知识内容和现代科技技术手段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同时网络信息的共享和超时空传播,还能让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思想教育工作者之间展开学习交流与借鉴,大大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网络使大学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喜好及时获取最新最权威的教育资源,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
3.平等沟通,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和效率。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使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呈现单向灌输的不平等状态,容易使受教育者产生厌烦、抵触的心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网络交流的匿名性、开放性使网上交流更加平等互动,更能体现教育者的个性化和感染力,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同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信息,及时捕捉学生的思想动向,从而有意识地组织、传递某些信息,引导学生的思想发生积极正向的变化,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劣势
1.网站建设的软硬件设施不够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是以网络技术条件为基础和载体的,但有些高校的网络设施建设滞后,缺乏科学的规划、相应的制度和系统的建设。存在网速慢、费用贵、网络安全低等、网络没有在学生寝室全面普及等情况,严重影响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另外,校园网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不完善:形式上网站栏目设置过于单调刻板,不够生动活泼,不贴近学生;内容上过于严肃枯燥,信息更新慢,资讯不够鲜活,或者因为理论性太强而脱离学生的实际,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不强。
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环境不够理想。网络世界信息爆棚,各种非法、虚假、色情信息充斥其中,对于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的大学生们的健康成长带来负面影响。同时,互联网虽然促进了不同文化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文化交流,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信息霸权”地位冲击我国青年人正确理想信念的培养。“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来特曾毫无掩饰地说,中国不会拒绝网络,拒绝网络就等于是拒绝现代化,中国只要不拒绝,我们就有武器”[5]。另外,我国目前对互联网的控制力和信息的过滤能力还比较弱,网络伦理和网络法律制度的建设远跟不上网络的发展速度。
3.网络成瘾不利于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互联网对人们的消极影响而产生的心理疾病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学者的关注。美国心理学会(APA)于1997年正式承认“网络成瘾”的学术价值。长时间与网络相处,极易形成对网络的眷恋情结,使自己离不开电子屏幕。这种对网络的依附关系,容易滋生多种心理疾患,阻滞理性认知和逻辑能力的良性发展,形成认知怠惰[6]。容易失去对周围现实环境的感受力和参与意识,从而脱离集体,造成与他人、社会交往的心理障碍。这些都不利于大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机会
1.宽松的政策环境。国家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建设,给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从2000年6月召开的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到2002年的党的十六大,再到2007年党的十七大,党中央都把高度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列为一项战略性举措,不断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践和理论研究指明方向。教育部在总结各地各高校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启动了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和网络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国家层面对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确定了明确的政策导向,为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获得了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
2.先进的技术支撑。随着新技术的发展,网络应用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挡在普通大众面前应用网络的障碍正在冰消雪融。个人建网站、开微博,浏览网页变得无比轻松简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性障碍几乎消失。如今大多数高校已形成技术先进、布局合理的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不仅为满足日常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开展和信息资源的共享奠定了坚实的软硬件基础,也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和手段。
3.良好的研究氛围。在校园网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科研、管理、育人赖以运行的今天,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的重要影响,都蕴藏着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动力和资源。相信随着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必将在高校育人工作领域获得更加丰硕的成果。同时学术界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注入多学科多维度的探索,如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外部环境条件、内部方法、手段和机制,以及网络舆情、网络文化等相关边缘内容延展研究,必定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注入生机和活力。
(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威胁
1.网络安全性有待加强。CNNIC《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半年内有1.95亿网民上网时遇到过病毒和木马的攻击,1.1亿网民遇到过账号或密码被盗的问题。网络安全隐患使网民对互联网的信任度下降,仅有29.2%的网民认为网上交易是安全的,这进而制约了电子商务、网络支付等交易类应用的发展①。同时,有些网站普遍存在技术含量低,安全漏洞多,经常容易被病毒攻击,导致网站运行不稳定。因此,如何提高网民对互联网的信任程度,已经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可用”的基础之上,构建“可信”的网络环境是未来的必然趋势。#p#分页标题#e#
2.网络价值有待辨别。网络信息的海量化和匿名性加剧了网络道德的缺失和网络环境中传统道德基础的消解。大学生对于网络上政治、思想道德信息的信任度普遍较低,或者半信半疑,或者干脆采取完全不相信的态度。同时,网络中所反映的社会多元化也对学生思想有较大影响。有25.5%和41.5%的学生认为,网络多元化会“很有影响”和“有一定影响”,导致他们思想观点的不稳定。由于大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政治辨别力不高,难免会在一些不健康思想的传播中迷失方向,受到一些消极甚至反动信息的影响[7]。
3.网络功能应适当限制。网络世界的丰富多彩在开阔大学生的眼界,拓宽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弱化了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部分学生会产生一种学习的惰性,放弃自己思考的付出,主要是快餐式、浅阅读等学术研究方式,缺乏第一手的调查研究和深入的思考分析,导致学生的思考力日益萎缩,创造力逐渐丧失,因此,应提高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同时也可利用一些技术手段进行限制。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专业化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这支队伍的素质和能力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关键。但据调查统计,19.3%的大学生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最缺乏的要素[8]。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成立由学校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组织部、宣传部、学工部、网络信息、安全保卫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领导机构,制定网络思政工作机制,统筹调配资源,形成学校、学院、学生三级互动的网络管理体制,并投入专项资金,配备专职人员和提供专有场所来保证网站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其次,建设一支既熟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熟悉网络文化,洞悉网络语言,熟知网络技术专业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可通过举办网络知识竞赛、经验交流会、理论研讨会等多种途径,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努力学习网络知识,掌握网络技术,在熟练运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基础上,又能发挥现代网络技术的优势。再次,提供政策支持为网站的发展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为保证网络思政的教育效果,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除了思想政治工作专业队伍外,学校应积极协调各相关部门,组织两课教师、心理健康教师参与网站的建设,充分整合校内外各条工作线上的先进经验成果资源,构建一个内容丰富权威、形式活泼新颖、互动性参与性强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二)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多样化建设首先,加强校园网建设。以校园网为平台,开设学术论坛、人生讲坛等师生交往平台,加强网上互动交流,及时解决大学生关心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在学习、生活、就业、心理咨询等方面为大学生提供全面、优质、高效的服务。同时注重改进工作方式,利用微博、网络论坛、QQ等信息交流方式,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宣传和沟通,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潜移默化到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中,培养他们的是非判断能力、包容向善能力。其次,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近年来,不少高校利用网络技术在网络上建立了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但大部分学生认为网站个性化服务太少,网页不生动,内容更新太慢。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首先要制作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主页,在内容上紧紧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努力贴近学生实际,把教育内容与大家身边发生的人和事紧密联系起来,把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以更亲和实用的姿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师生爱国爱校热情,达到主动受到教化的目的。再次,构建网上舆情、舆论平台。从思政教师和学生干部中组建一支网络评论员队伍,根据当下的时事政治和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主动撰写各类评论观点,扩大正面舆论影响;通过微博、网络论坛、班级QQ群等各种反映学生舆情、舆论的窗口和载体收集思想信息,开展网上思政调研;同时有效整合各类校报校刊、广播台等校园媒体资源,做活网上宣传内容,树立权威、正面、积极的舆论导向。
(三)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体系化首先是寓教于乐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针对每一阶段社会上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组织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开发一些集知识性、趣味性和教育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软件,如迎合大学生喜欢网络游戏的特点,开发蕴含健康向上的价值观的“红色游戏”,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网站的互动性给予学生自我做主的平台,如让他们提供好的方案、建议,增加他们的参与意识与合作兴趣,使网站建设能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喜好进行及时调整和完善,使之真正成为由学生做主,受学生欢迎的网络教育基地。其次是网络调查法。主要有网络问卷调查法、网络讨论法和网络观察法三种。网络问卷调查法可以是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通过在网上调查问卷,让学生填写问卷,然后汇总统计。网上讨论法可以是辅导员、班主任等通过微博、BBS、QQ、MSN、Netmeeting等网络交流工作讨论预先设定的话题,请学生参与讨论,发表各自观点和意见,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进行讨论。网络观察法是对网络的访问情况和学生的网上行为进行监测。然后在观察过程中抽出样本,对样本进行定量分析,从而记录和分析学生的网络行为。这些方法有助于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时时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再次是网络育人法。主要包括设置校园网教育基地、建立班级博客、进行网上心理咨询。设置校园网教育基地就是把现实生活中的学校教育所能覆盖到的学生集体以恰当形式映射到网络中去,在形式上为广大学生追求网络中的归属感提供依据和核心,同时也有利于网上的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班级博客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言论,对某一热点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能充分反映学生的思想观点,暴露思想教育存在的薄弱环节,为下一步教育提供方向。网上心理咨询,主要是收集学生中的思想问题,为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问题答疑解惑。
(四)开展网络思想政治道德法制教育网络道德被称为“网络的第一道防火墙”。2002年11月22日共青团中央、教育部、文化部等部门联合向社会正式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公约》提出了“五要五不”的网络文明公约,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监控体系。但总的来说这方面工作还有待加强。首先,在思想上学校要努力引导学生由内而外的自觉自醒意识,即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依然按照道德原则和规范去行动,远离“网虫”、不做“黑客”、不利用互联网从事非法活动。同时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现实社会与虚拟世界之间的差异,使学生认清只有在现实社会中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才能增长才干,取得成绩,让网络成为自己在现实社会中通往成功之路的良师益友,而不是毁灭自己的绊脚石。其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增加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学生上网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并运用现代的多媒体手段,对大学生进行直观、形象、生动的法律教育;开设专门的网络法制教育课程,比如可以向大学生讲授青少年网络犯罪案例,通过鲜活典型案例使他们得到警醒;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列席旁听典型的网络违法犯罪案件的庭审过程;聘请法律专家、律师等来校开设专题法制讲座[9]。再次,加强校园网络信息规范管理,构建网络突发事件危机应对机制。要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的手段,加强校园网的管理,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维护网络空间正常秩序的发展及网络文化安全稳定;充分预估网络突发事件广泛传播后可能引起的思想危机和价值观念混乱等状况,构建网络突发事件危机应对机制,以避免可能对学校、家庭、社会造成的震荡和冲击。要形成全社会合力教育的理念,营造起有利于社会健康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