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院校思政教育新定位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论院校思政教育新定位,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论院校思政教育新定位

作者:刘剑波 李堂 单位:重庆科技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

重新定位思想政治教育之缘由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在世情、国情和党情以及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都发生显著转变的背景下,重新审视和定位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时展的现实需要也是理论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1.应对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挑战的需要根据马克思的世界市场理论,可以说自资本主义产生以来,世界经济就开始了全球化的进程。但是世界经济真正的全球化却是和通信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后的事情。美国哲学家拉兹洛指出:“世界范围内的信息流动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主要驱动力”[2]。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升级,网络化、信息化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不仅促使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医疗等行业加速从资本、劳动力密集型向知识、智力和技术密集型转型,而且也加快了以物质生产、物质消费为主的工业社会向以精神生产、精神消费为主的信息社会的转变。这一方面给世界各国提供了广阔的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极大的促进了各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更好更快的发展;另一方面也给各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西方国家对我们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渗透采取了更有诱惑、更加隐蔽和更具欺骗性的形式和手段。它们借助与我们国家扩大文化艺术交流的机会,通过科幻、好莱坞大片、提供培训研修、参观访学等方式大力传播、宣扬它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美国商务部就曾经在《全球信息基础实施合作议事书》中就鲜明的表达了他们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倾向和企图:“世界上的公民,通过全球基础实施,将有机会获得同样的信息和同样的规则,从而使世界具有更大意义的共同性”。而广大青年大学生中那些意志薄弱或涉世未深的的人就会因此深受其影响,盲目相信甚至认同西方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认为它们是全世界共享的普世价值、全球伦理、标准的生活方式,进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乃至共产主义信仰产生动摇。面对此种情况,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发挥自己在开放环境中和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提高当代大学生辨析、甄别西方各种社会思潮、抵御西方价值观念诱惑的能力无疑成了一个巨大的挑战。

2.适应新世纪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变化的需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是我们党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优良传统和中心环节,也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一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在1944年就曾明确指出;“整个军队的方向是政治工作的方向,因此,政治工作的任务,只能根据我军的基本任务与当前具体任务来规定,不能在我军基本任务与当前具体任务以外再有所谓政治工作的独立任务”[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我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确立。邓小平明确指山:“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工作是不能离开现实政治的”[4]。进入新世纪以后,由于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另一方面也诱发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已主义的大面积泛滥,中国社会出现了如贫富悬殊、司法不公、阶层固化、信仰缺失、道德沦丧、人性溃败等严重的社会问题。不仅如此,整个社会还弥散着犬儒主义的味道,很多人也不再推崇什么远大的志向,崇高的理想,甚至有的人把获得什么样的生活利益、取得什么样的社会地位当成自己人生的唯一追求。面对社会生活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以为首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立足国内的实际,紧紧把握时展潮流,审时度势、高瞻远瞩的提出了以“以人为本”和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战略性思想。这些战略性的理念不仅意味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己进入新的阶段,而且意味着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在内涵上将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切实关注民生、民权、民主的“新三民主义”问题,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生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可持续性发展问题是今后我们党和国家最要紧的事情。因此如何在多样化多元化背景下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教育全国人民,真正回答人民群众在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理想信念和终极关怀等问题上产生的种种困惑和疑问,坚定人们对党和社会主义的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道德观,已经成为新世纪思想政治教育不容回避的艰巨任务。

3.化解当代大学生精神困境的需要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总体上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但是,随着国内外经济社会以及高校自身功能飞速变化,当代大学生在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等方面也出现不少的问题。首先,理想信仰的虚无化。根据刘继勇等人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调查与思考》一文中调查显示,很多大学生对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有着很高的愿望,明确回答“有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的愿望”的同学占了62.78%,可是当他们在回答“为什么要入党”时,真正“积极要求进步”的只有18.31%。而且在讲理想时,他们更多的人是不脱离实际利益;在回答“毕业后选择工作的首要标准是什么”时,他们大多数人首先选择的是“经济收入高”。可见,相对于上世纪的大学生,部分当代大学生在人生的理想信念已经呈现出多元化趋势,甚至部分大学生还崇尚信仰的虚无化。其次,在价值观上物欲化、势利化。所谓物欲化,势利化就是从人的物质欲望出发,把追逐实际的利益作为行为的根本原则,本质上对物质需求的极端化、放纵化。在对500多名大学生的调查问卷中,当问及人生最最值得追求的是什么时,选择金钱的多少占了34.48%,是否有自己的事业的占28.31%,生活得是否舒适占15.65%,社会名望的高低占了1.25%,权力的大小占了15.31%。由此可见,很多大学生在价值观上已经金钱化、金钱化。第三,在道德观上的冷漠化、无责化。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不良风气全面掏空了我们道德教育的基石,不但降低了道德教育的水准和影响力,甚至还助长受教育者对道德教育的排拒和抵触等逆反心理。一部分社会成员不仅已经抛弃了传统道德观念,而且还进一步极端化,走向了反道德的一面。受此影响,在大学生群体中也出现道德无责任化,公德冷漠化倾向。当代大学生的确更关心自己的现实利益,这种关心是现实也是合理的,但是不要忘了,人是要点精神的,人不能失掉心中支撑性的价值与信念,人不能没有安身立命之本,没有自己的精神家园。#p#分页标题#e#

重新定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路径

随着新世纪以来世情、国情和当代大学生精神世界所发生了的重大变化以及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根本性理念的提出和实践,我们越来越进入一个“人的自觉为人”的时代,一个“人的自觉时代”。人自身的生存发展已经占据世界舞台的中央。虽然资本的逻辑,强权的专制还依旧存在着相当势力,也照样是那样的凶残,但是人的权威,“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生存发展”成为了所有征服和集团都不得不承认的根本价值原则和绝对命令。这必然要求我们深化和全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和实践,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走向本真思想政治教育。

1.在问题意识上,要由探求“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转向追问“思想政治教育何以可能”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几十年的研究已经为进一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积淀了丰厚的思想理论资源。但这并不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问题已经得到全部澄清。我们继续追问“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问题并不是要去寻求一个终结性的人所公认的思想政治教育定义,而是要在不断的追问中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及其实践的已有认识。马克思主义一再指出,人类的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其最有价值的地方不在于它的具体内容,而在于它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什么新的问题。著名哲学家黑格尔也认为,如何提出问题以及提出什么样问题既标志着对问题理解的深度,也孕育着如何解决问题的全部思考。虽然提问还不是答案,但提问启示着答案。对于思维着的人们来说,最重要的是活在问题的怀中而不是栖息在答案的胯下。反观现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专著以及相关论文,我们可以发现,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几乎都是从“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切入问题的。这种追问“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的方式,从研究者的目的看,是企图寻求那个变幻不定的现象背后那个确定不移的“本质”,以便在公认的名义上给思想政治教育下一个本质性定义,从而期望得到所有人对定性的认同或肯定。但是自柏拉图以来一直到黑格尔,哲学家们都认为本质是藏在现象背后的那个使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恒定不变的东西,本质并不直接显现,更不可实地观摩。由此我们不难推出:人们如何“看视”,如何“思维”就决定着事物本质的显现方式和品质。这样以来,就像康德和黑格尔所认为的那样,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所有事物的本质最终都将大白于天下。但是我们也可以由此认为,事物的本质并不取决于事物本身,而是决定于思维者、研究者“看视”事物的方式和角度,这样“本质”说到底也就只不过是思考者对事物本质的一种人为的建构。在这个意义上,本质只不过是研究者的一种欲求,一种对自身欲望的反映。按此逻辑,我们也可以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并不像以往研究者所认为的那样是恒定不变,一以贯之的;相反倒是可能随着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能力变化而发生根本的变化。这样,我们越是想寻求“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我们离思想政治教育本身越远;我们越是想揭开思想政治教育的面纱,实际上我们就越是遮蔽思想政治教育的本真。马克思主义认为,永恒的变化发展是客观世界万事万物的本性。因此,开拓思想政治教育新境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与时俱进的庄严使命迫使我们必须改变思考问题的方式,由探求“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转向追问“思想政治教育之何以可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冲破已有的藩篱走向完成光荣任务的可能。

2.在价值取向上,要由注重外在价值、社会价值转向更加突出人的内在价值、个体价值思想政治教育是随着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孕育而生的。紧紧围绕无产阶级的革命活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贯作风和基本要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我们党把思想教育定位在服从、服务于“打仗、建立革命根抿地、组织动员群众参军参战”等三个方面,是完全符合当时革命斗争需要的。在新中国建立后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从刘少奇1951年在全国第一次宣传工作会议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强调,到1957年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集中论述都也是与当时“一化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时代任务相一致的。进入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工作是不能离开现实政治的”[5]。但是,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进入了一个既是战略机遇期也是各种人民内部矛盾的凸显期。这时仍然以满足社会需要为宗旨,紧紧服务于革命、经济社会建设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脱离国内外的社情民意和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其远离人、压抑人、束缚人的弊端也日趋严重。概而言之,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过于注重其外在功能的实现,忽视学生的情感和精神生活要求,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体精神素养的提升。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以人为本”的转向,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当今时代的心声,保障人权、尊重人性、培育人的创新精神、构建人的精神家园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思想政治教育要与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从服务于“政治”转向“人本身”的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文精神的教化,建构人的精神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品质,努力使人们成为一个身心和谐、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真实之人。

3.在人性认定上,要由注重人性的自然性、社会性转向强调人性的精神性、超越性人性问题是复杂而又常讲常新的一个人类性问题。著名哲学家张岱年指出:“自来论性者并非专为研究性而研究性,而是为讨论修养、教育、政治、不得不讨论性”[6]。从哲学的视角看,人性问题即人的本性问题,亦即人区别于他事物的质的规定性问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动物和自身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同自己区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变成自己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这不是人与之直接融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活活动直接区别开来”[7]。正是人把自己生命活动当成意志和意识对象,使得人具有超越生命活动的社会活动和精神活动,人也因此在具备自然性的同时,具备了社会性和精神性。其中,精神性表现为人所独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及自我意识和价值定向。精神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特性之一。正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精神生命是人的本质的一部分,从而,它是确定人的本性的特征,没有这一部分,人的本性就不完满”[8]。精神性是人性中的灵性部分。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在人类或个体发展中,具有渐次生成、发展和不断递进、辩证否定的性质。精神性是自然性、社会性真正成为人的自然性、社会性的内在原因。但是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人们多用两分法的形式谈论人性,认为人性就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这种人性论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即认为人性就是人的社会性,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满足社会需要的手段。但是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人作为精神存在物,他不再服从自然律,而是遵循道德律,这才是人的真正的‘自由王国’”[9]。因此我们不但要看到人性的自然性和社会性,而且还要认识到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精神属性。不但要看到人的社会价值,更要重视人的主体性和自我价值。特别是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面对我们日益严重的物欲泛滥,精神空虚,信仰缺失的社会现实,我们必须认识到:现实生活中的人都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有机统一。只有坚持这样的人性观,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真正以人为本、尊重和理解每一个现实的人,切实从他们的生存发展的现状出发,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式、方法的人性化、人本化,不断满足受教育者精神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无疑要“培养人,建设人”,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于其他教育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是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教育,精神世界的关怀。“如果一个正在构建自己精神世界的人,不曾读过动人心弦、激荡心潮的书,不曾有自己百读不厌的优秀书籍,不曾为人类的智慧惊叹不已,不曾从书籍那里广泛地汲取人类智慧和精神力量,不曾从书籍中得到一种雄浑博大的崇高气质的感染,那么,他就没有受到地地道道的、货真价实的教育,难以想象会得到智力和精神的充分和谐的发展,会有充实、丰富、纯洁的内心世界[10]。#p#分页标题#e#

结论

通过问题意识、人性认定和价值取向人本化转型,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种旨在通过生产、传递、倡导主流精神文化,从思想观念上建设人的精神世界从而不断提高人精神发展水准的教育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关注的是人生存发展中的价值意义、理想信念、终极关怀等内在性,终极性、超越性的精神意识问题。其根本目的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过在人生价值意义、理想信念和终极关怀等方面的思想观念交流、融合,不断提升人生的精神发展水平和精神境界,最终实践每一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无疑要培养人,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培养、塑造不可能是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既不同于技术教育也不同于其他的人文社科教育的特殊之处就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从思想性,精神性的把握、塑造人,构建人的精神世界的精神性活动。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就是做人的工作,做群众的工作,涉及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等领域,也就是人们的精神生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