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实践活动的意义及策略综述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语文实践活动的意义及策略综述,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语文实践活动的意义及策略综述

语文实践活动促使学有所得

王晓春老师在《语文课如何是好》这本书中说道:“没有专业知识体系,也就不可能有专业尊严,难怪谁都可以对语文教学指手画脚。”王老师对照澳大利亚课程标准提出:要牢牢树立“语文知识”的体系观念,这样才会有语文的专业性。语文实践活动“是一种毫不含糊的实践观念和语文立场。它处处从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出发,一切为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服务,突出了语文教师的真正专业性。”[2]例如:余映潮老师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课,他将整堂课融入到精心营造的诗歌情境里:序曲(简介作者)———第一乐章(吟诵诗歌)--第二乐章(对比阅读)———第三乐章(仿写抒怀)。巧用情境,生发体验,环节清晰层次分明,活动要求简洁明确,凸显诗歌学习方法———吟咏抒怀,带着美的欣赏去体验诗歌意境。这样的实践环节设置不仅能使学生学好这首诗,更能使学生明白怎样读诗、怎样学诗。

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多种能力

《新课标》提倡的语文实践活动,最重要、最关键的是“用”,用已知去探索未知,用“一”去反“三”。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传统的课堂语文能力训练仅局限于“听说”二字,而“听”又局限于听讲,“说”局限于回答。如此这般,导致学生的语文能力极单一、极差。但是语文实践活动,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鼻脑,积极开展听说读写活动,使各种语文能力得到培养。例如,我在上《核舟记》一文时,由于课文内容简单,篇幅较长,如果由教师一一讲解不免过于枯燥。我就把它设计成了“我是讲师”的语文实践课:全班分为四个小组,各组承担课文的若干个段落的讲解任务。每个同学在充分预习的情况下进行热烈的组内讨论,质疑问难,概括要点。然后每组推荐“讲师”一名,负责向大家讲解课文的知识要点,解答同学的疑难;另外再配备“助理讲师”一名,负责板书;组内其他成员均是“义务讲师”,负责补充或纠正;其他各组同学均可针对“讲师”的授课内容进行质疑。“讲师”授课内容是:疏通文段的大意、分析段落的重点词语和语法现象;授课时间不超过为8分钟。“我是讲师”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这个语文实践活动中,大家锻炼了“知识迁移”“分析理解”“思考表达”等多种能力,比起“一问一答”的线性课堂来说,学生的能力发展就显得多元而充分的了。所谓“教无定法”,“语文实践活动”需讲究形式的丰富和效果的实用,不一定要将学生的课堂实践活动机械单一地设计为“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也不一定要按照“课前预习”“课中展示”的模块表演。语文实践活动要起到好的效果,必须要根据学情精心设计,脚踏实地从重视精简教学目标、细化学法指导做起。具体表现在为:1.精简教学目标,力争一课一得《道德经》中有云:“少则得,多则惑。”中学语文课堂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要讲究“教学的细化”,讲究能力知识化、知识能力化,一课一得,课课相连,日积月累则“滴水成海,聚沙成塔”。活动形成完整的知能目标体系,才能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很多时候,语文活动无法明确而充分地展开,是因为教师设置了太多的教学目标,安排了太多的教学内容。一堂课走马观花,犹如蜻蜓点水,华而不实,哪来习得?因此,求“得”必先力“简”,始终秉承“以生为本”的原则,从精简教学目标开始提高实效。教师应深究课文一个点,即要求教师能够在全面研读的基础上,深读文章的一个段落或一个部分,深读文章的某个细节或某种构思,深读文章的语言风格或人物形象。然后以此为线,将他细细地落实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能够一课一得。例如:文笔优美的课文如《谈生命》,那就重点训练朗读,积累优美词语、句子;写作方法巧妙的课文如《散步》,那就重点体会方法;细节描写生动的如《背影》可训练小练笔……合理分解教学目标,避免了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又使任务相对简单,有充足的时间,使训练落到实处,学生也就有所得了。2.细化学法指导,促进知识内化余映潮老师说:“课堂实践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将教师在课堂上要做的事,化解为细腻的操作步骤,让学生去尝试,去进行,去完成。”[3]语文课堂实践活动就是充分利用课文训练学生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于学习要求的明确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只有明确的方法才能提高参与的效率,才能促进知识的内化。例如,我们常会发现由于说明文语言平实无味,学生往往觉得没有什么可学的,提不起兴趣。其实说明文语言科学严谨,条理清晰,学习说明文的实用性表达,对于日常生活有着莫大的裨益。于是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四单元(说明文单元)时,我精心设计了一堂读写训练课。首先我从中抽取了三个典型段落,分别是《苏州园林》中的总分式段落,《大自然的语言》中的主次式段落,《故宫博物院》中的先后式段落。然后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分析这三个段落表达时的不同思路。比较得出结论:“总分”式段落能最清晰、高效地表达我们的思维。主次式思路,它常用于阐述事物的多个成因,常用“首先”“其次”“最后”或“第一”“第二”“第三”等进行标识,条理清晰,思维严密。“先后步骤”式思路,它按事物的发展过程有序地说明操作过程或游览过程。

它常用于说明具体建筑物或历史悠久的事物。其实,这番比较和分析就是给了学生组织语言的思路和方法。最后我让学生以“话说考试综合症”为话题,学用上述任何一种段落形式,写一段思路清晰的话,描述自己观察到的同学们考前的表现。当然组织语言的思路远不止三种,我重点出示的是最常见的三种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有所收获。的确,这一堂读写训练课,因为落点小巧,方法明确,练习指导充分,学生写出了不少条理清晰、语言生动的片段,特别是平常怕写作文的男生,也做到了语言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干练清晰。所以教师在语文实践活动的设计中,要选择小而扎实的语言训练的点,进行高效可行的方法指导,充分地预计语言发展的渐变性和不平衡性,及时捕捉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表现出来的问题,让学生深入思考、反复训练。这样的课堂才能内化语文知识,提升学生语文能力。教学不是一节课的热闹,今天的教学将是学生未来的依托,教师必须考虑长期效益,必须转型教学角色,将自己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型为“学习情境的策划者”。让我们坚守在语文知识的专业性上,让语文课少一些花哨的影像,少一些哗众取众的讨论,少一些非语文的冲击,用语文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多一些深入的品析和想象,多一些理性的判断和思考,让白底黑字的文学多一份温情和隽永。

作者:王静静 单位:宁波市江北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