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教学对写作背景的实用性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文本教学对写作背景的实用性,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文本教学对写作背景的实用性

现状:误读新课程理念,让“写作背景”失宠

语文新课程改革全面启动后,特别强调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这让不少教师产生了误解,以为从此不要文本的解读,可以不要“思想性”了,于是就自觉地将“思想性”与“工具性”和“人文性”对立起来。因为历史的教训让大家认为,再像过去那样强调“思想性”,语文课就缺少了语文味,课堂就有被异化的危险;教学中还强调“思想性”,就会与新课程理念格格不入,成为观念落后的标志。于是与“思想性”息息相关的写作背景,也就无可奈何地失宠了。

态度:对不同文本的“写作背景”要区别对待

无论是把“写作背景”推上天,还是把它踩入地,这两种态度都走了极端,都不可取。儒家文化中的“执两用中”的思维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取的路径。所谓“执两用中”,是指做事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适宜的办法。具体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就是要辩证地来看待和运用写作背景这项教学资源。有些文本具有最完整的自足性,其写作背景与文本的关联度较低,我们就可以将背景隐去,毕竟背景并非走向文本阐释之门的唯一路径;有些文本,不具有完全的独立性,与背景的关联度较高,我们就要适时适度地引入写作背景,为文本的解读找寻一把匹配的钥匙。不同的文本就应该区别对待,不能一概而论。“执两用中”是我们处理写作背景资源的正确导向。

操作:学习传记类文本要特别强调

“写作背景”传记类文本与一般的文本相比,具有更大的真实性。这种真实性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无论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是触动学生的心灵,挖掘文本对于生命的关注问题都是应该的。因此,对于这一类文本,我们在备课时需要搜集相关的背景资料,扩展文本的信息容量。在教学中要调用相关的背景材料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唤醒语言的生命,增强文本的真实性力量。例如,我们引导学生阅读《淘气小浣熊》这本书,学生在整体阅读后,很容易了解故事的梗概———一个名叫斯特林•诺斯的小男孩,孤苦伶仃,没有妈妈,爸爸也经常不在家。他不得不与宠物为伴。

斯特林渐渐发现,围绕在他周围的是这样一群活宝:古板的圣伯纳犬、各种猫、一家臭鼬和一只乌鸦。有一天,他又在森林里发现了一只小浣熊———“小淘气”。于是他全新的生活开始了……故事的结尾是这样的:“小淘气”长大了,已经不适合做宠物了,于是,它决定去寻找自己的生活。故事在结尾处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小淘气”的最终命运是怎样的?如果此时教师引入后续的背景材料,更有利于释放这一传记文本的真实力量。

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诺斯在世的时候,人们最爱问的就是这个问题。尽管诺斯后来再也没有见到过“小淘气”,但难能可贵的是他仍然坚持兑现了12岁时作出的承诺:不猎杀、不围捕任何鸟类和其他动物。人即文本,文本即人,作者言行一致、热爱动物的情怀,更能感动读者。如果我们再告诉学生,1992年,斯特林•诺斯社团买下了诺斯儿时在威斯康星埃杰顿与“小淘气”共同住过的房子,并成立了一家博物馆,学生是不是更会对文本产生强烈的信任感呢?

是不是会在心中升腾起某种与文本中的情境相遇的强烈期待呢?后续背景的导入,能够让文本变得立体、丰满起来,最大程度还原全部的真实,让传统文本成为富有活力的真实学习情境。除传记类文本需要调用写作背景之外,对于那些和现在的学生生活有“隔阂”的文本,也需要调用恰当的背景介绍。因为这样有助于让学生跨越时空,将冰封的文本尽快地消融。总之,在文本教学中介绍写作背景并不过时。实际上在语文教学中,写作背景本身不是问题,重要的是如何在文本学习中运用好的问题———能有效增加文本内涵解读的完整性,这才是最理想的运用。

作者:陈亚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