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语文论文:中学语文生活化实践思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本文作者:朱科意 单位:浙江省舟山市普陀第三中学
通过人文资源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的写作指导是“写出你的真情实感”。针对这一写作指导的主题,结合课文《离骚》的学习,教师可以在端午节前后设计“端午习俗民间探索”的实践活动。先让学生根据要求自行选题,然后集中选题,通过课堂讨论选定其中可行性较强的选题,如端午特有的民间习俗(吃粽子、赛龙舟、吃糯米饭等)的起源、寓意、现实意义等;接着按学生意愿分组分配选题;接下来就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带着任务到民间去采访,在这之前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的采访指导,如提醒学生采访前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通过书籍和网络查询相关资料,准备好采访时可能要用到的相机、录音笔及纸笔等工具,提醒学生要及时对信息进行汇总、归纳、总结;最后安排时间让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优秀的作品还可以推荐发表。活动不仅让学生了解了端午节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以及相关习俗的意义,而且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丰富了语文教学,成功地使学生完成了充满真情实感的好作文。
通过自然性资源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是综合性最强的学科,教学应始终围绕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来展开。在综合学习中,人文性体现在知识的扩展与整合上,融合于学生的生活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及情感、态度的发展上;工具性则体现在语文综合性学习,即读和写的基本能力的相互结合、提高中。在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时候,教师要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性资源(茫茫大海、冰雪风霜、连绵山峰、花卉园林、农田果园、大坝水库、人工防林等),将语文教学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走出局限的课堂,走向广阔的自然和纷繁的社会;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亲身体验,在感悟大自然神奇的同时,激发出了他们对听说读写的热爱。这样不仅沟通了课堂内外,融合了学习和实践,而且也能使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在活动中充分体现。例如,在教授苏教版必修三《祖国土》这一专题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性资源,让学生到自然中去发现美、描写美、歌颂美。首先,根据高中学生不同的个体及学习能力的差异,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组,鼓励学生利用休息时间去乡野山村、鱼港码头、名胜景点等地方,将植物、动物、山水作为观赏素材,通过欣赏自然、探索自然,感悟祖国土的神奇伟大和雄伟秀丽,接着让学生将自己的发现和感悟在班中进行交流。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领略了大自然的秀丽风光,了解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增加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而且通过小组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团体意识和探索创新的欲望,同时也使学生树立保护大自然、珍惜大自然以及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人生价值观。在这个基础上,还可以结合本专题写景抒情的写法,让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完成一篇游记。这样的作文肯定比那些主题陈旧、内容空洞、情感干瘪的作文更有意义。实践证明,语文实践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通过家庭生活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语文理论知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环境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生活化实践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更具有亲和力,所以更方便实施。例如,课文《十八岁和其他》就是一篇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和内心世界的文章,教师可以在教授这篇课文的时候开展一次语文实践活动。首先,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到父母对孩子的那份深沉的爱,继而想到自己的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与照顾。接下来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个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最能体现父母对自己的爱的片段;选定一张能体现父母和孩子幸福生活的照片,并准备一段解说词;说一句成长过程中父母让你感动的话。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爱好选择其中的一项完成,然后安排时间让学生自由发言。活动过程中,学生积极发言“晒”自己的幸福生活,绝大多数学生都体会到了父母对自己的爱,连平时对父母有怨言的学生也认识到了父母所有的言行都是为了自己好。在这个基础上再开展延伸活动:对父母说一声“我爱您”;为父母做一件事(如做一次饭,洗一次脚,为父母过一次生日等);和父母真诚地谈一次话(也可以选择写信)。最后还可以安排写一篇活动感言。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更深沉地感受到了父母的爱,体会到了亲情的可贵,从而慢慢地转变了自己对父母的态度,树立了正确的家庭观和人生观。这种亲临其境的教育法,其效果远胜于空洞的说教,而且这样的教育对正处于叛逆期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新课改形势下的高中语文教学非常注重教学的技巧、方法和效果,教师要尝试通过各种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运用语文,这样必将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放射出智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