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图书馆服务创建思路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远程图书馆服务创建思路,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远程图书馆服务创建思路

本文作者:于丽萍 单位: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图书馆

由于远程教育的学生大多是在职工作人员、工作和学习矛盾突出,因此,远程教学下的学生阅读功利性较强,对于一些有助于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或能有效帮助他们通过考试的信息资料有较迫切的需求欲望,如与学习课程相关的课件、作业辅导信息、习题和教学相关的参考资料等。这种需求倾向决定了他们的阅读注重实用性,因此对于文献、资料的掌握深度不够。其次,远程教育数字图书馆用户阅读存在着一定的不便性。

远程教育数字图书馆资源服务与普通高校图书馆资源服务相比有所不同。这种不同不仅仅表现在远程教育数字图书馆的用户不能如同普通高等院校的图书馆用户一样可以便捷的到图书馆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源,也表现在对数字资源的利用上,因为各类数据库提供商为了防止资源的非授权使用和无限制传播扩散,数据库提供商对其产品均有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在这种商家的保护措施及图书馆局域网内可获取资源而网外则无法获取的双重限制下,给远程教育数字图书馆用户的阅读获取带来了诸多的不便。

笔者以为,远程教育数字图书馆阅读服务模式构建应着力于在服务内容和功能的创新上,并注意利用数字图书馆的交互式和个性化服务,以满足用户的远程化、知识化和个性化阅读需求。因此,从模块构建上来说,可分为以技术应用为基础的阅读资源建设平台构建和以多种阅读方式为实现的阅读资源服务平台构建两部分。以技术应用为基础的阅读资源建设平台构建阅读资源建设平台通过基于Internet及相关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共享化与远程访问等基础建设。

首先,实现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数字化与高度共享。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基础是文献资源的数字化与共享化,因此,实现对远程教育用户的图书馆阅读服务,首要的就是实现文献资源的数字化与高度共享。对于已有的图书馆纸质文献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特色文献等数据库,并对已有的资源进行语义化定义,以实现对资源的便捷检索与关联,为服务层面的个性化推送、信息咨询检索、语义化扩展等提供规范的资源基础建设。其次,实现资源的网络与移动远程访问。利用VPN技术和数字资源远程访问管理系统,建立起基于单点登录的统一用户身份管理及认证体系以及基于异构应用系统的数据资源集成平台,实现资源各节点之间的安全联接,可使远程教育的用户应用互联网方便地访问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图书馆工作人员则通过管理系统进行后台管理,读者实施资源安全管理及信息咨询服务等工作,以技术的手段保障资源的有序、有效访问,突破网络IP地址限制。同时,重视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用户的阅读需求,创建手机图书馆等服务系统,为远程教育用户提供基于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图书馆阅读服务,使他们可以利用碎片时间,按照个人兴趣订阅报纸和下载图书,从而实现随时随地可访问图书馆,打破传统图书馆服务的时空及媒介限制。

以多种阅读方式为实现的阅读资源服务平台构建手机、平板电脑等多种阅读媒介的兴起与发展使得阅读的方式变得多种多样,远程教育数字图书馆阅读服务模式中的阅读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如从阅读的媒介来看,远程教育数字图书馆的阅读方式主要有网络阅读、手机阅读、专业电子阅读器阅读等。网络是数字图书馆用户的主要阅读方式之一,用户通过网络阅读不但可以获取所需的知识,还可通过网络进行相关阅读知识的拓展、关联与互动,因而具有阅读信息量大、互动性强、普及性广等特点。手机阅读是近年来才兴起和发展起来的一种阅读方式,因其存在着阅读广、移动性强等特点,能满足快阅读、浅阅读的需求而发展迅速,因而受到了民众特别是上班族的厚爱。电子阅读器阅读是一种依靠专业电子阅读器进行相关文本、文献的阅读,这种阅读方式因能容载较多的文献和具备一定的移动性而曾深受年轻人的喜爱,但随着智能手机及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多容量发展,这种阅读方式已有弱化的趋势。

除了上述的多种阅读方式的构建以外,基于知识推送的个性化阅读也应是远程教育数字图书馆阅读服务模式中应该实现的另一大功能。Web2.0的兴起与发展,使得推送服务和个性化服务成为了数字图书馆服务的一大主要服务内容,而远程教育大多数用户边读书边上班的特殊状况更是需要这种量身定制的个性化推送服务。网络环境的发展及其带来的学习、生活方式转变,使得不管是远程教育的手段、方式还是为之服务的图书馆建设策略,都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行着相应的调整。远程教育数字图书馆阅读服务模式的构建,因涉及到资源的数字化与共享、资源管理平台的开发、服务机制的创新等基础性工作,所以在进行模式构建中,在服务现实层面的多种阅读方式前,还需进行大量的相关基础性工作。笔者所构建的阅读资源建设平台和阅读资源服务平台,尽管从大的模块分布上来说,它们都是远程教育数字图书馆阅读服务模式的主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在真正的构建与实现中还存在着许多方面的技术、制度等问题,因此还需更多的后续研究,以推动相关工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