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数学语言教学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幼儿数学语言教学,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幼儿数学语言教学

1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幼儿思维的发展为他们学习数学提供了一定的心理逻辑准备。皮亚杰认为,儿童具有逻辑,且儿童的逻辑包含两个层面,即动作的层面和抽象的层面。这些动作层面的逻辑结构不仅使儿童学习数学具有了良好的心理准备,而且在儿童通过反省抽象而获得各种逻辑数理知识的同时(皮亚杰称之为同化过程),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皮亚杰称之为顺应过程),并最终形成抽象层面的逻辑结构。但是,幼儿逻辑思维发展的特点又造成了幼儿在建构抽象数学知识时的困难。本文首先列举一下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再结合数学语言的特性,然后谈谈个人的一些认识。

2幼儿逻辑思维发展的特点

2.1从具体到抽象

例如,问一个两三岁的儿童,“你家里一共有几个人?”他能列举出“家里有爸爸、妈妈,还有我”,却回答不出“一共有3个人”。这说明这时的幼儿还不能从事物的具体特征中摆脱出来,从面抽象出数量特征。

2.2从个别到一般

例如,大班幼儿在学习数的分合时,对于分合式意义的理解是从个别到一般,逐渐达到概括程度的。教师首先让幼儿分各种不同的东西:2只苹果、2个玩具……并用分合式记录下来。这时幼儿对分合式意义的理解还停留于它所代表的那一件事,当老师问这些式子一样不一样时,大多数幼儿都回答不一样。

2.3从不自觉到自觉

例如,小班儿童在将具有相同特征的物体归类时,往往会出现做的和说的不一致的情况。不少幼儿能根据感官判断其共同特征并进行归类,但在语言表达上却不一致。显然,幼儿这时的语言表达往往是不随意的,仅作为动作的伴随物,而不是思维过程的外化。

2.4从自我中心到社会化

我们曾观察到一位小班幼儿给图片归类,他自己是按照形状特征分的,当他看到有的幼儿在按照颜色特征分类时,就说别人“是乱七八糟分的”。这时对方也发现两个人分得不同,对他说:“你是乱七八糟分的。”然后,当我们问幼儿“你是按照什么分的?”时,他们都不能回答。由此可见,幼儿意识不到自己归类的根据,更无法从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

3数学教学语言特性

3.1语言的通俗性

3.2语言的启发性

3.3语言的科学性

3.4语言的情感性

4对幼儿教师数学教学语言的认识与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儿童在活动中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在师幼互动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表达是教师实现互动的外部体现,因为幼儿还不能接受文字语言信号,教师往往采用有声言语进行信息的传播、情况的交流、指令的、行为的评价等来指导幼儿,更重要的是它能有目的地影响幼儿认知学习和思维过程,影响幼儿思考问题、表达思想、判断和想象等能力的发展,并能促进和提高幼儿与环境中的人和物之间相互作用的质量。所以,对建立在互动基础上的教师语言表达的研究,对教师反省自己的教育行为,改进教育方式,更好的促进幼儿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下面我从数学活动的导入、过程、评价三个方面阐述教师语言表达对幼儿活动的影响。

4.1导入部分教师的语言表达

导入是引导幼儿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而新颖、别致的导入为数学活动的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促使教学进入最佳状态。导入是一个活动的伊始,幼儿的心理难免准备不充分,注意力还没有充分集中起来,如何使幼儿参与到教师设置的活动中来,教师的引导必需要讲究艺术。案例一:数学活动《超市大整理》导入部分,教师说:“我是哈哈超市的总经理,我进了许多货品,要怎么整齐地摆放到这些货柜中,让顾客很快地拿到他所需要的货品呢?”听完教师的问题,幼儿就很快操作起自己手中的材料。但结果出人意料,幼儿只是将货品一样一样整齐地摆放到货柜上。同样是数学活动《超市大整理》导入部分,教师变换了一种指导语言,却使幼儿活动的结果截然不同。案例二:教师:“我是哈哈超市的总经理,我进了许多货品,都有哪些货品呢?”幼儿:“西瓜、玩具汽车、书包……”师:“我要请你们将这些货品摆放到货柜上,这里有几个货柜呢?”幼:“三个。”师:“那这些货品要怎么分,摆放到这三个货柜上,让顾客一进超市就能很快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大多数孩子能将货柜按类摆放到三个货柜上。在同一个活动中,教师同样以游戏的形式导入活动,为什么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结果呢?教师第一次的提问看似开放的问题,其实过于空泛,目的不明确。教师的语言能直接引起幼儿对观察对象的注意,使他们有选择地感知观察对象。第二次,教师是将问题具体化,直接指向观察的对象,让每个问题都有一个明确的目的,使幼儿在自己的思考、讲述中,自觉地理解了知识,而不用去告诉他们。在导入部分,教师的语言应采取生动性、趣味性,富有启发性的语言,这样才能吸引儿童的注意;语义简明,语句条理清楚,重难点突出,词语准确,目的性强,避免将活动最终结果直接告诉幼儿。

4.2在活动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表达

在幼儿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的语言提示,可以帮助和启发幼儿回忆已有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与现时的活动情景结合起来,解决面临的学习问题,获得新的学习经验。因此,教师的语言在活动过程中主要是为了引发幼儿思考,而不是代替幼儿想和做,要体现双向交流,方可呈现启而有发,问而有答,做而有思的氛围,从而促使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新的发现、新的表现。教师的语言要有开放性,指向性明确,能给幼儿以启发。如在数学活动《超市大整理》中,幼儿在为货品分类时,出现了两种情况,大部分幼儿能将货品分类摆放到货柜上,个别幼儿还能将货品进行二次分类。操作过程中,有个幼儿能将两个货柜上的货品进行二次分类,但有一个货柜只是分类。于是教师将这位幼儿的操作材料展示给大家看,说:“请你们检查一下,货柜上的物品都摆放对了吗?”大家共同认定都对了,但幼儿并未发现其中的二次分类,于是教师紧接着问:“前面两个货柜和后面一个货柜分得有什么不一样的吗?”这时幼儿发现了前两个货柜的货品摆放的方法更方便顾客拿到自己所需的东西。教师说:“你们也试试摆摆看,让顾客更方便拿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后来大部分幼儿基本上懂得二次分类更方便顾客。通过教师简单的语言启发幼儿的分类经验在原有基础上有了一个提升。#p#分页标题#e#

4.3在活动评价中教师的语言表达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没有考虑到幼儿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而往往采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和评价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例如,我们经常看到在数学活动中,幼儿回答错了的时候,就向全班小朋友说:“大家说××说得对吗?”导致全班幼儿大声否定。这样做会伤害幼儿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挫伤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有的教师的评价语言很贫乏,在一次活动中不断出现“不错”、“很好”等词语。这样的评价缺乏针对性,不能对幼儿进行有目的的指导,使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也不能及时强化或纠正,幼儿渴望得到评价的心理需要也得不到满足。因此教师对幼儿评价的语言应有明确的目的,委婉,让幼儿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更能促进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5结束语

总而言之,幼儿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技能和语言策略,这是提高幼儿在数学学习中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关键因素。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幼儿教师不懈的努力,从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入手,力求使自己成为真正适应新时期幼儿教育发展的合格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