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艺术对公共艺术的影响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传统艺术对公共艺术的影响,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传统艺术对公共艺术的影响

作者:高友飞 单位: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一、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毋庸置疑,近几年来,各大院校积极响应教育部的要求,结合自己的院校特色开设了相应的艺术教育课程,举办了一些艺术教育活动,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也不可否认还有很多师生对公共艺术教育的功能和作用认识不到位,对艺术教育概念和内涵的理解缺乏科学性和完整性的现象。诸如将艺术教育活动仅仅作为教育的手段,割裂了艺术与生活的联系,没有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割裂了艺术活动与生产活动的关系,使他们不能领略到运用各专业技能的乐趣。混淆了艺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把演讲比赛、诗朗诵、读书、征文等人文素质教育活动都视为艺术教育活动;混淆了艺术教育活动和娱乐活动的关系,将艺术教育活动简单地理解为课余唱唱跳跳,写写画画等娱乐活动;混淆了艺术教育与艺术专业教育的关系,使艺术教育活动停留在专业学生或少数艺术特长生的活动层面上,主要精力放在了艺术团和个别节目的训练指导上……诸如此类,没有真正实现艺术教育普及性、审美性等教育功能。影响了公共艺术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效果差强人意的原因探析

(一)对待公共艺术教育理念存在偏差大多数师生对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施目的和功能认识还不到位,这在高职院校更为明显。由于高职教育在理念上定位为培养各类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是“专才”教育,侧重职业性,突出的是岗位能力的训练,强调的是职业技能的培养。职业教育特点、技能型专门人才等概念的片面认识,导致一些高职院校在办学目的上过分强调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在办学理念、专业设置、课程安排等方面只是单纯地围绕市场转动,将学校变成了职业培训的场所,过多地强调对学生进行专门知识的传授及专业技能的培养,在思想上没有认识到艺术教育对促进科学教育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比如工作重心放在培养职业技术型人才方面,偏重职业和技能教育,忽视或无暇顾及文化艺术教育,从而导致人力、物力投入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及师资匮乏,文化艺术教育的观念难以有效的贯彻。

(二)教学内容忽略对象个体差异,未能做到因材施教从高职公共艺术教育的施教对象来看。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高职院校大部分生源来自中小城市和农村学校,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虽然有艺术欣赏的内容,但大部分学校开课情况不是很好,造成学生艺术基础知识差、底子薄、程度浅,造成公共艺术教育实施过程中对内容的深浅难易度上难以把握。另一方面,大多数学生经过多年努力,进入大学后,缺少了应试式学习的压力,很多精力放在课堂之外的社会事务上。加之,信息时代,网络文化的冲击,部分大学生成为洋文化和快餐文化的追随者,不能正确的认识艺术与生活关系,导致在学习和生活中,目光短浅,实用主义心态,片面追求技巧技能,或者将专业技能仅仅作为就业的途径和手段,学习缺乏动力,忽略个人审美修养的提高,造成对公共艺术课漠视,态度消极、敷衍了事,从而影响了艺术教育普及、审美迁移的效果。因此,高职公共艺术教育如何就地取材,因材施教,发挥艺术教育的作用,值得教育者深入探索。

(三)艺术教育区分侧重点,不能体现公共艺术教育的要求公共艺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将公共艺术教育等同于艺术人才的专业教育,没有把握艺术普及教育的规律,片面注重艺术本体的技术和技巧训练,没有看到艺术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艺术情趣为中心,没有与学生的认识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忽略了艺术教育与学生所学专业的融合。

(四)偏离艺术教育规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高职公共艺术教育不被重视也不排除艺术教育规律本身的原因,艺术教育周期长,见效慢,成果呈隐性状态,导致一些院校在艺术教育活动中,急于求成,注重把获奖作品的多少作为评价艺术教育水平的标准,客观上使艺术普及教育在高职院校难以得到广泛认可和长期稳定的发展。

三、借鉴传统艺术教育的长处,融合职业教育与公共艺术教育

前面罗列了目前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实施的现状以及问题产生的成因,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其实不仅仅是经费上的保障、艺术课程设置的优化、教学方式上的变革可以解决的,而更多的是需要公共艺术任课教师甚至所有教育工作者在遵循公共艺术教育的规律的基础上,对艺术教育的本质进行深刻地反思和转变,深化公共艺术教育观念,强调公共艺术教育在对象上的普及性、内容上的审美性以及功能上的迁移性的特征。将艺术教育的重点从艺术本体转移到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上,在教育的目标上将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艺术的境界追求相结合,将职业教育和艺术教育进行融合,使其内容丰富、完善,功能实现更趋理想。在这方面,中国传统艺术教育可为我们提供丰富的营养。中国传统艺术教育和中国文化一道,也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方法和风格。其中的许多方法为今天的艺术教育所欠缺,因此,发掘和借鉴传统艺术教育的资源对今天的审美教育、艺术教育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借鉴传统艺术教育生活艺术化的观念,突出高职公共艺术教育的普及性特质传统艺术从内涵上来说,不仅包含大家都很熟悉的中国国粹,其实它包罗万象,一个突出的特点即不割裂艺术与生活的联系,使生活全面艺术化。“传统艺术是基于生活中的各种技巧、手段在精熟中而产生的审美趣味”,它们无处不有艺术的生灵活趣,从经典的高雅的文人游戏,如琴、棋、书、画、诗、词、歌、赋,至民间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如饮酒品茗、精食美餐、斗草斗鸡、打躬作揖、放风筝、烙烧饼……任何行当都能找到乐趣,并且有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些行当无不展示着其中特别的审美兴致。可见中国古人注重生活的美学,注重实用中的审美。这种观念对于强调职业教育的高职院校,融合专业与艺术的关系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首先他将艺术生活化,每个人都可以是艺术家,都可以玩艺术,这就决定了公共艺术教育是面向每个人。其次,注重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院校和老师在艺术教育中,必须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注重艺术的普及推广带动作用,更广泛地培养学生的艺术评价能力以对事物的艺术洞察力,形成艺术与其他学科综合而成的感受力,让每一个专业都能体现艺术的内容,尤其现代社会,在充斥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技术主义、工具理性盛行的情况下,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中都具备艺术的思维,都能发挥艺术的情怀。以免使艺术化的生活变得技术化和物化,从而实现艺术普及化的特征。#p#分页标题#e#

(二)借鉴传统教育实践和证悟的方式,追求高职公共艺术教育的审美和迁移能力中国古代艺术教育在方式上不太强调理论的系统性阐述,而注重经验教育。中国古代艺术教育更注重“言传身教”和“因材施教”的灵活性,强调的是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实践,无论是老庄或者孔孟,他们的学说,没有鸿篇巨制,都是只言片语式的,因此,教育似乎全靠求学者的孜孜不倦地实践和证悟。如书从读诵开始,书法、绘画以点划勾勒奠基,棋从名谱入局,修身成人亦从打躬作揖教起。大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精神境界的陶冶和美化既要在审美实践中完成,又要在审美实践中得到检验,更要通过审美实践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正如陆游诗云:“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古人将行万里路和读万卷书等同对待,道理也是一样的。这种实践和专业技能的实践是一致的,职业教育的特点就是强调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但一方面强调实践,另外一方面,也必须有证悟,达到实践艺术之化境,让人体会到实践的美好,不至于让人成为技术的奴隶。固然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方式似乎不切实际,因为不符合当前教育教学的现状,而显得有些傻冒。但是从教育本身的规律来看,艺术教育功能的实现绝对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从艺术课程实施效果来看,并不是学生学习了鉴赏类的课程,就具备了鉴赏美的能力,因此,教育教学不能太专注于艺术本身,要把公共艺术课程的科学性和适应性有机结合起来,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解决交叉学科和跨学科问题。在多样性的艺术文化情境中突出文化含量,使学生理解艺术美的本质与规律,让他们在专业实践中由技入道地去实践证悟,从而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领会本领域的“艺术”美,当然,这个过程会很长。

(三)借鉴传统艺术教育的境界追求,实现高职艺术教育创新与超越的精神古云:“艺无止境”,艺术教育同样也追求一定的境界。中国艺术教育不仅仅注重技能的掌握,而更多的是追求一种境界,此种境界一为技法上面超级熟练而达到的无我之境,有熟能生巧而至“法无定法”。他强调主体通过努力或者顿悟,摆脱客体技法的束缚达到与客体物我两忘、出神入化的境界,甚而达到神乎其神的地步,在技法的境界追求上最高为无法,亦即法无定法,另一种可以看成是个人修养上面的“得道”,达到追寻事物的本原,自然而然,以及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大美之境。可见,中国古代艺术教育终极目的在于“进技于道”。这里面成功的因素当然地包含了主体的天赋与才情等客观因素。此外,中国古代艺术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的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一向重视个人的品德修养提高。按照中国的教育传统,欲学做事,必须先学做人,立德是为教、做事的根本。所以,中国传统艺术教育以德为基,以技为始,进技而至于自然之道,从而达至善至美、人天一体的自由化境。古代艺术教育这种对境界的追求在现实生活中同样显得尤其需要,高职院校强调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如果在专业技能教育中融入这种对境界的追求,将艺术教育融入到他们的专业实践之中,对他们实行“进技入道”的要求和熏陶,提高高职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在道德、情感、情操、意志、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责任心、自尊心,以及促进不同专业发展等诸多方面也能有效提升。这样,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在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合理构成以及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中,将会发挥真正应有的作用。在对传统借鉴和融合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中国传统艺术教育也有农业经济特征下的一些的特点与不足,与现代工业文明有许多不太适应的地方,比如教师会钟爱有悟性的个体以及对“绝招”留一手的陋习,这是在借鉴和吸收过程中我们需要加以正视和规避的地方。

四、结语

在高职院校贯彻实施公共艺术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举措,对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文化素质意义深远。但在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大变革以及传统文化逐渐式微的状况下,要想真正体现公共艺术教育的功能作用确实任重而道远,我们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最大化的借鉴和融合职业教育与公共艺术教育、融合传统与现代艺术教育,并结合院校自身特色,推陈出新,创造出因时、因地的公共艺术教育新模式值得我们每一个艺术教育者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