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音乐课程革新,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2002年,掀起了一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为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这就是国家新课程标准的正式颁布实施,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新的教学方式、手段不断地涌现,课堂教学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不少“公开课”“优质课”“展示课”使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最近,我校正在围绕高效课堂教学这个全新的课程,展开热烈的讨论和积极的实践。应该说,这是课程改革进入关键阶段的理性选择。 新课程的标准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提高学生的审美创新能力”为前提,“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内涵,更加关注“学生本人”的发展。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变“我们要学生学”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学”,而要实现这一改革目标,就音乐教学而言,需要认真贯彻落实“兴趣为前提,体验是中心”。事实上,音乐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心环节就是体验。没有学生的悉心体验,就不可能建立起真正的兴趣,审美教育也就成了空中楼阁。由此可见,让学生对音乐课产生兴趣,并且能够全身心地沉浸在音乐声中进行体验,就成为教学成败与否的关键。 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探求新知识的内在动力。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索、创新,教师就必须以启发式、探讨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替代传统的“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获取知识,技能和技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互动关系。教学形式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采取与之相适应的组织形式,要突出每个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便于他们深入地参与各项音乐实践活动,以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兴趣为根本,为他们提供学习、积累音乐文化的广阔天地。例如,欣赏谭盾《永恒的水》这部作品,它并非用管弦模仿流水的效果音乐,而是通过盛水的装置,以水的滴落、流淌、碰撞的声响作为独奏乐器。这就要求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来感受音乐,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所有听到的音乐都是来源于生活,让他们寻找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让他们注意到身边的各种音源,乐器,音响,音乐。然后再让他们进行模仿,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思考,在这个基础上,再鼓励学生自己创编一首“纸乐”,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才智。我们尽量不从作品感受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不去过分据实求真,而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去欣赏、感受、讨论、表现音乐。 突出主体,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中学音乐教学过程是一个在教师启发和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参与创造音乐的过程,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很难有真正意义的音乐教学。显然,这种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参与创造音乐的过程,是音乐欣赏教学中真正有效的并且起作用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效果要比以往生硬的教学说教丰富了很多。最重要的是体现了新课程的“以人为本”,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理念。不断的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为终身热爱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高中新教材第一单元第三节《生活之音》的学习中,让学生想象打字机和盖邮戳的声音,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律动、拍手跺脚或打击乐器等等来模拟这两种不同的节奏,引导学生用节奏及力度的变化,来体现这一想象中的情景。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身体的各种感官活动,充分运用节奏、速度、力度的变化来体现两种声音。经过学生们的亲身体验,课堂气氛顿时变得活跃起来,学生们都很快的融入到课堂当中。这样,情感也充分表达出来了,为学生在“玩”中认识、体验、创造音乐,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达到了我们新教学理念的最终目的。中学生对生活对社会也有了自己的认识。这时,他们渴望了解更多他们的经历体验无法感受到的东西,教师正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音乐教育活动真正目的在于唤起学生创造的热忱,帮助学生提高一个正确的审美水准。“课改”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只要教师注重突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前提,真正地面向每一个学生,不断地开发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他们参与、合作、探索的能力,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在生动有趣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中去体验音乐、探索音乐、表现音乐,我认为今后的音乐课堂教学一定会博得学生的喜爱,而且大家还能在音乐课堂中真正的享受到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