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英语课程建设教育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作者:郝成淼 单位:江苏宿迁学院 近十年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概况 作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自始便受到特别重视。在试点并全面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之后,教育部迄今共批准了三批共100所高校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项目学校。示范点项目学校的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在全国高校中呈现出较为鲜明的特色。另外,部分非示范点项目学校的实践也引起了较多关注。但是,也有许多非试点、非示范点学校在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却乏善可陈。笔者在访问部分示范点项目学校及非示范点项目学校大学英语相关网站的基础上结合有关文献进行汇总分析发现,近十年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可归为如下三种主要形态: 1.基本沿袭传统课程体系的形态,即“大学英语(1)至大学英语(4)”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虽然自2002年初便开始启动,但走的是“试点→全面实施→示范点”的路子。其中试点学校为180所,示范点项目学校为100所,相较于全国841所普通本科高校(笔者注:教育部截至2012年4月24日统计数据)的总数来说,所占比例甚少。在本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许多非试点、非示范点学校(如江苏宿迁学院)因政策、经费、传统、学生、师资、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并未跟上国家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步伐,其所谓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基本上沿袭了传统的课程体系,即课程名称仍为“大学英语”,性质为必修课程,内容主要为综合(基础/通用)英语,在1—4学期开设,合计16学分左右;这些高校虽也有一定的面向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英语选修课,但基本都是教师自发开设,未有形成体系;专业英语课程则由专业教师开设,未纳入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与大学英语教学几乎完全没有关系。 2.传统课程体系基础上改革而成的形态,即“综合课程+拓展课程”这种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形态的共同特点是压缩传统综合(基础/通用)英语课程,增加各类拓展课程,重新设定综合课程和拓展课程的学分分配与开课学期。其中,综合课程一般为必修课程,而拓展课程则既有必修课程,又有选修课程。但是,这种课程体系形态在不同高校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在综合课程方面,不同高校分别开设一至四个学期不等;在拓展课程方面,不同高校作出了不同的定性,一些学校基本定为人文性课程,一些学校基本定为专用英语课程,还有一些学校兼有;在综合课程与拓展课程的开设顺序方面,多数学校先综合课程再拓展课程,也有一些学校综合课程与拓展课程平行开设,打破学期限制由学生自主修读。以上海理工大学(该校曾为试点学校)为例,该校先开设综合课程,拓展课程则主要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包括英语语法、英语词汇训练与提高、交际英语口语、情景英语口语、中级英语口译、高级英语口译、实用英语写作、报刊英语阅读与翻译、英语报刊选读、影视英语、旅游英语、会展英语、法律英语、商务英语谈判、科技英语阅读与翻译、英美社会与文化、跨文化交际等[10]。 3.传统课程体系基础上“革命”而成的形态,即“专门性英语课程体系”受专用英语(ESP)及英语专业(EnglishMajor)教育等研究与实践的影响,一些高校在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方面采取了革命性的尝试———彻底摒弃传统的大学英语综合(基础/通用)课程,设置面向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完全专门性的英语课程体系。比如天津大学(该校为示范点项目学校,且曾为试点学校),该校的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包括必修课程英语读写译、英语听力、英语口语等,以及选修课程英语写作、翻译实践、英语视听说、英美文化、西方文化导论、英语影视欣赏、经贸英语等[14]。大学英语教育专门性课程体系的构建顺应了世界公共英语教育的主流,符合社会和学生的需要,为大学英语教育与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突破口。 存在的问题 综合近十年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研究与建设情况可以看出,如今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仍然存在不少突出的问题,现提炼如下。 1.政策缺陷影响课程体系建设 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为主体的现行大学英语教育政策既是本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成果之一,又是其行动纲领。但是,政策制定者、实施者和目标群体之间对政策的控制层次不平衡,在信息的掌握与处理方面不对称,政策弹性与适应性不足,公平与正义方面也有问题存在,然而又缺乏配套的问责机制[15]。具体到有关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规定方面,《课程要求》在内在逻辑上都存在混乱,存在前后不一致的表述:“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各高等学校应……设计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大学英语课程不仅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等等[1]。看到政策规定的这些表述,实施者会有这样的困惑:大学英语是一门课程还是多门课程?大学英语是基础课程、素质课程、工具课程还是人文课程?大学英语是必修课程还是选修课程?“大学英语教学”与“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到底该如何定位?总之,政策本身的缺陷使得以此为行动纲领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在科学性上出现问题,影响了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 2.实践与研究一定程度上脱节 学界近十年对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研究取得的“一个总体认识、四种主要理念、四类主要模式”的主要研究成果,可以说,对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较为多元的科学视野。但是,在实践层面,许多高校(尤其是非示范点学校)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循传统,视野狭窄,缺乏整体观念,忽视当代教育哲学的课程与教学思想,没有科学的课程理念,大学英语课程目标“应试化”倾向严重,对社会与学生的新英语能力需求缺乏有效回应,大学英语教材设计、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陈旧的局面未能有效扭转,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得到展现,大学英语教师无奈地停留在“教书匠”层面。#p#分页标题#e# 3.不同高校的课程体系形态存在较大不平衡 迄今,学界对大学英语教育性质(属性定位)的认定依然存在分歧,主要存在“长期占主导地位的‘通用英语说’、发展势头强劲的‘专用英语说’和折中主义的‘通用英语与专用英语结合说’”三种观点[16],而对大学英语教育性质的认定直接影响着对大学英语教育目标的构想与表述,自然会对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产生影响。各高校在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呈现出基本沿袭传统课程体系的形态、传统课程体系基础上改革而成的形态和在传统课程体系基础上“革命”而成的形态等,除了传统、资源(经费、设备、师资)、学生等方面的差异外,根本原因还在于各高校对大学英语教育性质认定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使得各高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指导思想大为不同,故而在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形态上出现较大不平衡。 总结与建议 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是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尽管改革已然十年,但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的课题依然具有迫切性。在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研究方面,如何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并让研究切实地指导实践,如何去规避政策缺陷以使政策成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的科学行动纲领,如何深入探讨大学英语教育性质问题使得大学英语教育的性质定位有一种兼具普遍性与前瞻性的思想指引,等等,都是接下来需要深入研究解决的问题。在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各高校应该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开拓视野,尊重学生,解放教师,发挥传统、资源、学生力量,借鉴先进高校经验,在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方面作出更富建设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