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学科心理健康教育思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本文作者:陆子超 单位:重庆市云阳江口中学
近几年在学生中发生的一系列引起全社会关注的问题说明不仅要给青少年一个健康的体魄,还需要赋予他们健康的心理。要形成以社会、家庭、学校三方的教育合力,共同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工作做出应有的努力。在学校,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除了专门开设健康课外,我认为在各科教学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因为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他们大量的心理困扰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这些心理困扰就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满意地解决。实际上,在各科教材中就蕴藏了不少适应于心理辅导的内容素材,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还会经常出现有利于实施心理辅导的教育情景。
这就需要各学科教师细心挖掘、善加利用,才可能收到心理辅导的实效。在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是指在常规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在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形成良好习惯的同时,注重引入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教育、教学活动中各种认知技能、情意和人格特质。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就使得各学科教学在不同层次上都涉及心理教育问题,只要对学科内容加以梳理,就能挖掘出教材中蕴含的心理教育内容。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选择典型的文学内容,可以开发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再造想像能力,通过语文教学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及抽象思维,通过语文教学还可以促进情感、意志、个性等各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不仅可以训练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也可以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音乐、美术教学可以陶冶学生情感、丰富其想象力,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良好的审美心理;理化教学可以培养与训练学生的观察力、灵活性、坚持性、严密性的科学态度;历史和地理教学则可通过历史人物、自然国情等激发学生的高级社会情感,锤炼良好的性格;体育教学在增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协助精神、意志品质和竞争意识等;政治课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如何成功地进行人际交往,如何应付生活中的挫折,如何调整情绪状态等,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德育教育中各学科教师应该着手解决的问题。下面我谈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几点看法。
第一,积极发掘教材中可以进行心理教育的重要资源。中学教材中的许多内容直接或间接与心理健康的内容有关,教师在备课中充分发掘和利用这些资源,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素质。例如:在高中思想政治高一经济学常识中,教师在讲授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发扬艰苦创业精神”时,可以利用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了“盲目攀比心理要不得”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讲清楚了生活消费必须与家庭收入相适应,提倡适度消费,反对超前消费的观点,然后引导学生对班上学生中存在的在吃穿方面的盲目的攀比心理和现象进行讨论,在学生讨论完毕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在这种生活上盲目攀比心理支配下,容易助长不良的学习风气,分散学习精力,容易使一些学生走上犯罪道路。应该把这种攀比心理用在学习上,同学之间互相友好竞争,努力学习,不断进步。通过这样的心理教育,使学生调整了心态,把精力和时间放到了学习知识上,在学习上掀起了你追我赶的风气。
第二,灵活运用多种授课方式,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心理。根据学生个性和智能发展的不同,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形式的授课方式,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找到发挥自己个性的最佳点,使智能得到充分发挥,取得较好的成绩。教师可以根据授课内容设计了专题讨论、小品表演、辩论等方式,并借助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增加了课堂的容量和时代性,在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上,学生能充分显示自己的特长和个性,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建立了自信的心理。在中学的学习过程当中,学生在紧张的学习压力下有时会出现厌烦、情绪低落,不愿学习、不愿听课等不良心理,如果学科教师发现学生的这种情况后,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积极创设情境,放慢节奏,让学生舒缓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失衡,如采用播放音乐等方式来调整学生的心理。这样学生在优美动听、激昂向上的歌声中,边听边唱,不良情绪得到缓解,从而降低了焦虑、厌烦的情绪,重新找到心理的平衡。如果老师上课一味地“逼”学生学习、听课而忽视良好课堂心理氛围的营造,那将导致学生不良情绪和心理的大幅度上升,影响教育效果。
第三,注重情感教学,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传授知识,而且本身也能起到心理健康的教育作用。良好师生关系和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能让学生保持健康愉悦的心境,从而奠定战胜困难,克服挫折的良好心理基础。在教学中应重视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心理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课堂表现,学生回答问题时,不管对与错,教师都要认真倾听、充分肯定并真诚欣赏学生的回答。在良好的心理氛围中学生没有压力,比较愉快,常常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自主性得到发展,创造性得到培养,自信心得到提高。同时,如果教师能充分运用角色参入法,即教师通过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站在学生角度去看问题,从而理解和分担学生的各种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的方法为了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它可以将师生双方的距离拉近,使学生与老师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上课时教师可以常用“我读书时也是这样的”、“我也犯过这样的错误”、“假如我是你……”、“如果我们……”等语言。通过这些语言的运用使师生双方角色不断转化,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化解焦虑、自卑、孤僻等不良心理,同样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现代社会的发展趋于多元化,人的发展也由单一型转为多样型,所以对中学生行心理健康教育难度是比较大。在学校德育中,树立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全体教师的责任。所以,学科教师要树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不断学习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并在教学中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我相信,只要各学科教师认真学习,勇于探索,一定能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推上新台阶。#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