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英语学科教育课程评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本文作者:郭帅 吴春秀 龚妍 单位:东丰县第二中学 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高师英语学科教学论课程与基础课程改革研究
本专题的13篇论文皆以2001年以来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为背景,以高师英语学科教学论课程如何应对新课改提出的新需求和新挑战为主线,开展理论和实证研究。那丽芳、秦本彬以云南几所高校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英语学科教学论课程设置、教材、学生试讲及教法、师资状况,从课程设置和教师的知识结构两方面阐述如何优化课程设置以面对新课程观[3]。王来喜教授在课堂活动设计方面提出具体措施应对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师新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包括“同时使用两本教材”、“开展小组研究项目”和“写学期论文”[4]。虞洁在解读《英语课程标准》(2001实验稿)的基础上,对华东地区几所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概括进行访查,总结教材、教法及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将英语学科教学论课程分为理论知识、微格教学、教师口语、多媒体课件制作等细类;分散、延长教学实践时间;利用课堂示范教学等[5]。董岩紧扣新课程标准,对改革英语学科教学论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教学方法选择的恰当性、教学评价手段的科学性展开探讨。各项对策具体直观,值得高师院校借鉴[6]。
高师英语学科教学论课程之教学方法研究
本专题共有七篇论文围绕高师英语学科教学论课程实施采用的教学法展开研究。其中四篇论文力推任务型教学法。周晓琳提出“树立源于中学、高于中学的教育理念”,提倡“强化探究性教学”以应对任务型教学法对传统教学理念、高师教学法教师和学生的挑战[7]。另外三篇分别对反思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和协商教学在英语学科教学论课程中的使用进行论述。陈少薇认为“反思性教学在英语教学法课程中的运用不仅可以使师生共同进步,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师范生批判反思能力,有效地将英语教学法思想内化为教学能力。”[8]应丽君教授针对现行英语学科教学论课程存在的问题论述和归纳了开展研究性教学的意义并付诸实践,取得良好成效[9]。刘夏芬教授建议通过加强与用人单位、学校管理者、学生三方的协商,优化英语学科教学论课程,提高教学质量[10]。
高师英语学科教学论之教学手段研究
在本专题中,笔者所谓的教学手段是指学校教学设施、现代化教学技术和设备等硬件条件。该专题的七篇文章均为实证性研究,包括微格教学、计算机虚拟情境教学、信息技术、QQ空间、多媒体技术和远程教育在英语学科教学论课程中的应用研究。研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极具时代性和前沿性。研究结果多以试验数据形式呈现,彰显现代化教育技术和手段对英语学科教学论课程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远程教育应用于英语学科教学论课程教学可培养师范生反思性学习和“教学行为研究”的能力[11],为从教以后开展反思性教学和行动研究奠定基础;同时也暴露出诸多不足之处。例如,微格教学、计算机虚拟情境教学中的“虚拟”和现实的教学终究还是存在差距的,特别是师生角色的虚拟如若运用不恰当则会出现游戏效果,导致“劳民伤财”。
高师英语学科教学论课程之教学理论研究
本专题的四篇文章将英语学科教学论课程与国外教学或学习理论结合研究,为我国英语师范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建言献策。陆晓彬深入论述了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与“教师”培养的多维切合,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强调评价的多元性[12]。李金妹以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础,从教育经验观和“从做中学”两方面探讨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加强英语学科教学论课程教学实践性的启示[13]。苏秋萍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这四大属性与英语学科教学论课程改革紧密结合,强调教学中的互动、学生多层次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建立多元化的学习途径,从教师、学生、教材、教法、学法、环境等多方面全方位探索切实可行的改革途径[14]。
高师英语学科教学论课程之教师培养研究
虽然关于教师培养(本文专指教师职前培养)的专题研究论文只有三篇,但是,教师培养的话题却贯穿于高师英语学科教学论课程各类相关研究的始终。究其原因,是这门课程的历史使命———培养合格英语教师所决定的。然而,现行英语学科教学论课程在培养师范生的过程中重教学理论知识和技能讲解,轻理论与实践结合训练;教学法教材陈旧、单一;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未变;学生自身认识不足等问题具有普遍性,成为制约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优秀师范生的瓶颈。针对已成共识的问题,从事英语教学与研究的专家学者们纷纷提出应对策略。盛红梅教授从哲学的高度提出并倡导新的课程观、时空观、主体观、评价观,为英语学科教学论课程如何更好的培养未来英语教师开创了新思路[15]。赵晓光在加强高师英语学科教学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师范生从教能力和科研能力等方面提出相应措施,力保课程目标的实现[16]。郭粒粒从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再实践的学习规律、情境教学的运用、多元化评估体系的建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四个方面开展对策研究,为英语学科教学论课程改革指引方向[17]。姜忠平、黄衡田二位教授围绕新课改下高师英语教师教育问题提出贯彻四类目标:“情谊目标”、“技能目标”、“认知目标”、“审美目标”和发挥三项教育目标功能:控制功能、引导功能、激励功能,以保证英语师范生基本素质的全面提高[18]。
研究综述
基于上述对新课改实施以来高师英语学科教学论课程相关研究论文的梳理与简评,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研究客观,但有待深入
各项研究对高师院校英语学科教学论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以及该课程实施现状和存在问题等方面的认识基本达成共识,且论述客观。在感性和经验层面充分肯定该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在英语师资职前培养方面的核心地位和重要作用,但是对其学科性质和学科定位的科学性和理论性缺乏论述。同时,普遍承认课程实施过程中课程体系、课程资源、课程评价、教学方法、师资培养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但是,各种标新立异的对策多数处于理论构想阶段,尚待验证。#p#分页标题#e#
研究方法简单,缺乏多样性
研究方法以简介性和经验性研究为主,缺乏方法论研究、叙事研究和行动研究等理论与实证相结合型的科学研究。在已有研究中,实证性研究论文只有十篇,而且其研究成果有待论证和推广。所以,转换已有研究范式,开展多维度、多手段的科学研究成为必由之路。笔者认为,应该在继承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调动学科教学论课程的一线教师,大力开展行动研究;同时,调研师范生的学习需求与社会的就业需求,以需求分析为出发点进行实践研究。以此模式能够促使高师英语教学论课程的研究由单纯说理走向理论与实践更完美的契合,凸显该课程的实践性特征。
研究领域广泛但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研究
内容多样但缺乏深入性和时代性由汇总图表数据信息可以发现,尽管该领域的各项研究从八个维度开展,但是仍然存在盲区。例如,英语学科教学论课程的教材开发;与其它高师英语教师教育课程的结合;与其它学科教学论课程的跨学科研究等专题。所以,以普遍联系的哲学观为方法论依据,开发上述专题研究是可行的。此外,国内外对比研究、课程评价研究虽有涉猎,但是不够深入,尤其是对比研究缺乏时代性和全面性。只有发展的观点才能适应全球化背景下知识经济竞争的优胜劣汰。所以,对比研究既要研究国外该课程改革的历史又要洞悉其最新改革动向,去粗取精、求同存异才能更好地为我所用。课程评价研究等新专题应紧跟国内新一轮教育改革步伐,总结经验、开拓创新。
结语
2010年是《纲要》颁布实施的第一年,也是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师培训项目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开展的第一年。新课改、新纲要、新举措,为高师院校英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挑战。高师院校在英语师资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会随着新一轮改革的推进愈加彰显。为此,高师英语学科教学论课程设置要做出积极回应,总结历史经验、去粗取精,顺应时代要求、开拓创新,在实践中不断求是,在反思中日益求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