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对外学科教育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本文作者:潘红丽 禹秀玲 单位: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 陕西科技大学外国语与传播学院
一
众所周知,语言作为特定思维模式的外在表现形式,它承载着大量的文化信息。因为任何一种语言都生长在一定的文化土壤中,文化的主导意识形态一定是靠其所使用的语言来构成并起作用的。萨皮尔说:“语言是人类精神所开创的最有意义、最伟大的事业———一个完成的形式,可以表达一切可以交流的经验。这个形式可以受到个人无穷的改变,而不丧失它的清晰轮廓……”所以语言与文化两者密切相关、相辅相成,语言习得的过程也就是文化习得的过程,而我们的大学外语教育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如今,我国大学外语教育体系基本完备,学生掌握英语的能力和水平也在总体上大幅提升。同时,伴随英语的学习而习得的欧美特别是美国文化也如潜流一样影响甚至塑造了当今几乎一代人。他们从穿着打扮、言谈举止、行为方式、审美情趣甚至价值观念都无不“欧化”、“美化”。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偏向强调如何移入英美文化而总有意无意淡化或忽略了对母语文化的重视,于是,就本国的社会历史文化知识而言,学生们掌握的程度就大打折扣了。据载,有大学生在翻译考试时竟不知道中国“抗战”是和谁打仗,还将“抗战”一词译为“againstwar”,“anti-war”等。这种因缺乏基本历史知识而出现的翻译笑话应该引起我们对大学外语教育的反思。反思中国文化在大学外语及对外汉语教学中双重缺席的尴尬,我们或许能从对外学科教育本身找到造成上述现象的一些原因。虽然在从《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修订、沿革中,我们也提出了“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要熟悉中国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的要求,但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却在片面追求四、六、八级过关率的思想驱动下,课堂上训练学生的主要是应试技能;而他们进行科研时,发表的论文和专著几乎全是有关如何提高学生应试技能的内容。至于对学生进行中国文化的教育,似乎早成为了明日黄花而无人问津。同样,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虽然“‘汉语水平等级标准’的修订者也以引导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向‘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主导教学法体系前进为己任”,但这种教学法“事实上仍未成为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主流教学法。”因此,“目前,‘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路子还只是一种假设,有待于理论上的论证和教学实践的检验。”而实际教学中,“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界很少直呼文化,而大多谨慎地称之为‘文化背景知识’。”于是,中国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变得呼之不出、羞羞答答、至多也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了!因此,中国文化的地位在对外学科教育中变得也岌岌可危,而我们的国家文化安全问题也现实地凸显出来。
二
文化因素向来是综合国力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自哈佛大学JosephS.Nye教授在1990年提出将硬实力和软实力作为衡量一国实力的标准以来,早期强调军事力量的国家实力的概念已发生转向,科学技术、教育和经济增长诸因素变得更加重要。2002年1月,美国学者ClarkS.Judge又提出“文化实力”的概念,他认为:“……美国实力的第四项内容不断显现……这项令人捉摸不定的内容,就是美国的文化实力。”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党对文化实力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有着自己的深刻揭示和判断。在十四大指出:“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这一论述是对以科学技术为重要内容的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的初步认识。而在十五大上,更直接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其后,在2001年全国第七次文代会上,明确将文化实力纳入综合国力之中,指出:“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党的十七大上,提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纵观以上论述,贯穿始终的便是对文化软实力及其具体表现的一再强调。也正据此,我们党才理性把握、自觉应对世界大势,并确立了当代中国提升综合国力的基本原则和策略。
三
因为对外学科教育对于国家文化安全、文化软实力乃至综合国力所具有的重大意义,我们应改变目前中国文化在大学外语及对外汉语教学中双重缺席的尴尬状况,针对性地要做两件事,一是在大学外语教育中突现中西文化的差异,在对学生教授西方文化的同时要着力强调坚守中国文化阵地;二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向外籍学生突出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有意识进行中国文化的影响和传播。也就是说,为了维护中华民族的文化安全,必须在教育中以坚守、传播中国文化为基点。当然,要做到对中国文化的坚守与传播,对外学科教育工作者也应对自身素质提出更高要求。他们不仅要有扎实的外语知识、过硬的语言运用技能,还要有全面的知识结构、高品位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教师们只有先做好学生角色,加强自身学习,熟知中国文化,才能做好教师,与学生共同承担起坚守与传播中国文化的重任。也就是说,要将《课程教学要求》和《汉语水平等级标准》提出的加强中国文化修养的要求以及为推广汉语文化而在全球建立孔子学院的初衷落到实处,并“不断锤炼自己应有的文化智慧,砥砺不可或缺的文化洞察力,不断拓展自己的文化胸襟、提升文化品格,要重返历史深度、持续提高学养。”只有这样,包括大学外语及对外汉语在内的对外学科的教育才能在《要求》和《标准》的指导、教师们的教育以及学生们的实践中逐渐摆脱中国文化双重缺席的尴尬,文化安全也才能摆脱面临的危险,而对外学科教育也才能在为增强文化实力以至提升综合国力方面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