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内图书馆学科资源创建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校内图书馆学科资源创建,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校内图书馆学科资源创建

本文作者:陈峰 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图书馆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因特网的日益普及,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以及使用信息的习惯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基于网络的教学科研环境开始形成。作为这种发展趋势的反映,E-Learn-ing这一概念被提出并作为一种网络条件下的数字化学习方式在教育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就高校图书馆而言,其核心价值体现于对教学科研的支持以及如何提高教学科研的质量。因此,探讨高校图书馆如何在E-Learning环境下开展学科教育资源建设,从而发挥高校图书馆的最大价值十分必要。

1关于E-Learning

1.1E-Learning的概念

E-Learning比较权威的论述始于美国教育部2000年度《教育技术白皮书》,而关于E-learning的定义,到目前为止还没完全达成一致。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综合各方对于E-learning的阐释,对E-learning给出了如下定义:E-learning是指主要通过因特网或其他数字化内容进行学习与教学活动,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将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和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根本改变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

1.2E-Learning与学科教育资源建设的关系

何克抗教授认为,通过对E-learning的含义、目标及达到目标所需途径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E-learning的完整内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来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从而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这个内涵包括以下3个要素:现代信息技术(以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代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在此基础上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全新学习方式);教学深化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在上述3个要素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起关键作用的核心要素。而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是开展以E-learning服务为目标的学科教育资源建设。正是由于学科教育资源建设是E-Learning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具有信息整合和信息导航功能的高校图书馆应该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学科教育资源建设,进而提供E-learning服务,构建全新的虚拟学习平台。

2E-Learning需要新的学科教育资源

2.1E-Learning的深入要求建立学科教育资源建设模式

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第3年度(2000)的报告明确指出:“为了创造生动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培养21世纪的能力素质,学校必须将数字化内容与各学科课程相整合,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率。”换句话说,达到E-Learning目标的具体途径是将数字化内容与学科课程相整合。高校图书馆作为数字化内容的主要组织者与保存者,有责任为E-Learning提供信息整合、信息和信息交流的平台。凭借自身资源优势,与学校各学院建立相应的E-Learning合作机制,成为E-Learning服务的主体。要在网络环境下实现“数字化内容与学科课程相整合”,则要求高校图书馆对教育资源的形态、内容作出极大改变。经过高度整合的教育资源不是上网资料的简单累积,而是汇集了大量数据、档案资料、程序、教学软件、新闻组、精品课程等教学资料的高度整合。为了达到E-Learning的目标,教育资源建设将以满足个性化需求为主,从被动提供固有信息产品转向有针对地向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新产品。高校图书馆原有的资源内容、资源形态不能充分满足开展E-Learning服务的需要,E-Learning服务的深入要求建立一个全新的教育资源建设模式与之配套、适应。

2.2E-Learning对教育资源建设的新要求

在E-Learning环境下,图书馆的学科教育资源结构和建设路线都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过去由高校图书馆及学院提供的教育资源开始社会化,很多机构也可提供。要在诸多机构中凸显竞争力就要有自己独特的服务,实现教育资源的扩展。在E-Learning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提供的不再是单纯的教育资源,而是在网络环境下对教育资源进行挖掘、重组和扩展,实现教育资源的增值。这种教育资源的增值主要表现在:由精美型的学科资源转向一手的教学资源和工具软件;精品课程平台的建设;学科知识库的建设;教学资源和学科服务的开展。张晓林教授指出,知识服务将是基于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服务,而不是“批发”性的服务。“专业化”要求按照具体专业或课题领域来组织和实施服务,保证对用户问题和用户环境的把握。因此高校图书馆在开展E-Learning服务的过程中,要根据用户需求的多样性,对教育资源进行个性化组织,对资源的内容进行面向学科的分析,按照个性化需求,链接并整合各类分布多样化的教育资源,最终实现基于E-Learning的高校图书馆教育资源建设。

3适应教育环境,建设学科资源

3.1E-Learning环境下学科教育资源建设的含义

教育资源是指用于教学过程及其评价与管理的教材、阅读材料、参考辅导资料、习题集、考试题、实验数据、实习项目、教学计划、教学标准与过程规范等。E-Learning环境下的学科教育资源建设就是对网络环境下的教育资源以学科为线索,揭示知识本体隐性知识的组织形式。按教育资源提供者可以把学科教育资源划分为以下几个类型:一是由专业信息服务机构或公司以各种格式制作、推出和发行的有偿资源,如信息服务机构提供的数据库等。这部分需求对教育资源建设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广度和精度。二是从因特网上获取的免费资源,如私人博客、图书馆自己开发的特色数据库、开放课件等。这些资源的提供者可以是教师、图书馆、学院等等。以上两类资源都属于E-Learning环境下的学科教育资源建设内容。开展E-Learning环境下的学科教育资源建设的操作意义在于高校图书馆在承担信息集成和信息导航职责的同时对知识本体进行知识组织,也即对学科资源隐性知识加以揭示。

3.2E-Learning环境下学科教育资源建设的构想

在网络环境下,为了满足用户需求,做好面向E-Learning服务的学科教育资源建设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科教育资源加以组织:E-Learning环境下的群体用户需求分析、学科教育资源的组织、学科教育资源的保障能力与使用效果的评估。

3.2.1E-Learning环境下的用户需求分析#p#分页标题#e#

图书馆是为群体用户服务的,因此,对群体用户信息需求的分析就构成了图书馆用户研究的基础与核心。在E-Learn-ing环境下,不同群体用户对学科教育资源的需求是有差异的,对服务对象的需求加以个性化分析是开发学科教育资源的基础与核心。在E-Learning环境下,在电子资源需求得到基本满足的前提下,群体用户因学科专业的差异对教育资源又有新的不同要求,其中之一是使用网络课件。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教师教育学院对网络课件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教育管理学、教育心理学、中国教育史等方面;人文学院对网络课件的需要主要集中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中国传统思想研究等方面。目前许多国外高校图书馆都提供了电子课件支持,美国几乎每一所高校图书馆均有电子教参(ElectronicCoueseRe-serves)的栏目或专题网站,教师和学生可以链接网络课件或教学资料网页,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启动了“开放课件”(OpenCourseware,OCW)项目,即将MIT所有课程的教学资料通过网络让用户免费获取。与此同时,国内针对教学需求开展的网上教育资源服务则相对较少,服务深度也不够。面对用户个体所表现出来的需求差异性,高校图书馆需对服务个体加以针对性的个性化分析。分析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①知识本体的分析。知识本体的信息需求由其所承担的社会角色所决定。具体到高校图书馆,要了解各学院的学科范围、学科现状、学科重点。通过学科调查掌握各学院在E-Learning环境下对学科教育资源的现实需求、潜在需求以及未来需求,总结出各学院的需求走向,进而形成具体的资源需求,指导图书馆的学科教育资源建设。②对图书馆信息人员的分析。图书馆信息人员是图书馆诸要素中的主体因素,正是由于信息人员的参与,图书馆的教育资源体系才能不断完善和更新,图书馆才能成为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这部分主要是对图书馆信息人员的知识结构加以分析,对信息人员开展学科教育资源建设提供E-Learning服务的能力加以判断。以便针对不足对信息人员的知识结构加以更新,力求形成现代型知识结构。③对拥有的学科教育资源的分析。一方面是对图书馆所拥有学科教育资源的自我分析,对自有教育资源提供E-Learning服务的能力加以判断;另一方面是对各学院教育资源的情况进行调查,有效防止资源重复,增强图书馆与各学院间的互动。④图书馆信息设施的分析。这部分主要是对图书馆所拥有的信息设施及其内含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分析,了解图书馆信息设施对E-Learning环境下的学科教育资源体系的形成、维护和发展的支撑力度。⑤群体用户所属的学科发展趋势的分析。根据各学院的需要,选定有关重点学科领域为目标,利用教育资源的检索系统,向学院提供当前学科的背景、发展态势,并开展查新工作,以提升学院教学科研能力为己任。

3.2.2组织学科教育资源,建立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①图书馆自有学科教育资源的建设。E-Learning环境下图书馆学科教育资源的建设措施主要是对其进行数字化,做到与学科课程相整合。目前图书馆自有学科教育资源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将自有纸张形式存储的有特色的教育资源转化为计算机存储设备中电、光、磁信号的资源,并实现对转换后的信息进行计算机管理、网络传输和数字化存取;另一方面通过向外部专业信息服务机构或公司购买有偿教育资源,以及通过因特网免费获取教育资源。

②高校各学院的网络教育资源组织。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目前各学院开发了用于网络教学的平台,但是这个平台并没有嵌入到图书馆数字教育资源平台中,甚至不能通过图书馆主页链接到各学院。学生反映现有资源不能满足其学习需要,他们迫切需要图书馆提供相应的学科教育资源。因此学校图书馆应与学院合作,探讨如何实现图书馆教育资源平台与网络教学平台的无缝链接。

③知识本体的资源挖掘。这部分可以分为3个层次。第一,收集基础信息。如学院的教师成果(教学方案、专业的培训模式、数据文件、论文集等)、学生产品(毕业论文、实验记录等)等灰色文献、数据。第二,整合学院的学科教育资源,与相关学院合作建立相应学科的特色教育资源数据库。第三,帮助学院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环境,综合研究学院各学科情况,协助制定各学科教学科研的战略方案,实现图书馆参与学科教育活动。

④信息集成服务。为解决师生在检索过程中花费过多时间和精力以及其检全率和检准率不高的问题,可建立虚拟学习环境(VirtualLearningEnvironment,VLE)。VLE最大的特点是在具体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提供相关的学科教育资源链接。对教师来说,VLE可以针对特定的课程、特定的学生提供特定的学科教育资源,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来说,节约了查找资料的时间,并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相应的教学资源。如美国科学数字图书馆(NSDL)资助的教学架构项目(Instruc-tionalArchitect,IA)向用户提供从多个数据库收集来的教育资源,指导用户发现、选择、利用NSDL资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教学过程,达到有针对性利用教育资源的目的。

3.2.3保障能力与用户友好程度评估

①保障能力与用户友好程度评估是判断图书馆学科教育资源能否提供合适的E-Learning服务给用户,满足用户需求的重要指标。

②保障能力评估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第一,教育资源网络有无技术安全保障。这方面的评价主要是对E-Learning环境下教育资源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的评估。第二,教育资源内容的充分性、正确性和时效性的评估。第三,能否保持学科教育资源建设的持续性。主要是对教育资源系统能否做到实时更新,是否存在死链接等方面的评测。第四,用户需求驱动建设。从教育资源建设是否为用户的学习、研究提供资源保障方面考虑。

③用户友好程度评估可从以下方面评价:第一,用户的满意度。用户满意度的评估可由学科教育资源的满足率,教学过程中学科教育资源的使用率,教育资源推荐的增长率来测评。第二,对学科教育资源价值的评价。可由自有教育资源中重点学科的教育资源与一般学科的比率,根据学科性质对各学科教育资源的老化情况的测评来完成。

4结束语

E-Learning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需要建立新的学科教育资源建设模式,这种模式着眼于高校教育资源服务的新需求,可以极大地提高高校教育资源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为用户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具体的组织方式还需要进一步探讨。#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