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学科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对外学科教育研究
本文作者:潘红丽 禹秀玲 单位: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 陕西科技大学外国语与传播学院
一
众所周知,语言作为特定思维模式的外在表现形式,它承载着大量的文化信息。因为任何一种语言都生长在一定的文化土壤中,文化的主导意识形态一定是靠其所使用的语言来构成并起作用的。萨皮尔说:“语言是人类精神所开创的最有意义、最伟大的事业———一个完成的形式,可以表达一切可以交流的经验。这个形式可以受到个人无穷的改变,而不丧失它的清晰轮廓……”所以语言与文化两者密切相关、相辅相成,语言习得的过程也就是文化习得的过程,而我们的大学外语教育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如今,我国大学外语教育体系基本完备,学生掌握英语的能力和水平也在总体上大幅提升。同时,伴随英语的学习而习得的欧美特别是美国文化也如潜流一样影响甚至塑造了当今几乎一代人。他们从穿着打扮、言谈举止、行为方式、审美情趣甚至价值观念都无不“欧化”、“美化”。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偏向强调如何移入英美文化而总有意无意淡化或忽略了对母语文化的重视,于是,就本国的社会历史文化知识而言,学生们掌握的程度就大打折扣了。据载,有大学生在翻译考试时竟不知道中国“抗战”是和谁打仗,还将“抗战”一词译为“againstwar”,“anti-war”等。这种因缺乏基本历史知识而出现的翻译笑话应该引起我们对大学外语教育的反思。反思中国文化在大学外语及对外汉语教学中双重缺席的尴尬,我们或许能从对外学科教育本身找到造成上述现象的一些原因。虽然在从《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修订、沿革中,我们也提出了“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要熟悉中国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的要求,但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却在片面追求四、六、八级过关率的思想驱动下,课堂上训练学生的主要是应试技能;而他们进行科研时,发表的论文和专著几乎全是有关如何提高学生应试技能的内容。至于对学生进行中国文化的教育,似乎早成为了明日黄花而无人问津。同样,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虽然“‘汉语水平等级标准’的修订者也以引导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向‘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主导教学法体系前进为己任”,但这种教学法“事实上仍未成为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主流教学法。”因此,“目前,‘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路子还只是一种假设,有待于理论上的论证和教学实践的检验。”而实际教学中,“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界很少直呼文化,而大多谨慎地称之为‘文化背景知识’。”于是,中国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变得呼之不出、羞羞答答、至多也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了!因此,中国文化的地位在对外学科教育中变得也岌岌可危,而我们的国家文化安全问题也现实地凸显出来。
二
文化因素向来是综合国力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自哈佛大学JosephS.Nye教授在1990年提出将硬实力和软实力作为衡量一国实力的标准以来,早期强调军事力量的国家实力的概念已发生转向,科学技术、教育和经济增长诸因素变得更加重要。2002年1月,美国学者ClarkS.Judge又提出“文化实力”的概念,他认为:“……美国实力的第四项内容不断显现……这项令人捉摸不定的内容,就是美国的文化实力。”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党对文化实力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有着自己的深刻揭示和判断。在十四大指出:“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这一论述是对以科学技术为重要内容的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的初步认识。而在十五大上,更直接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其后,在2001年全国第七次文代会上,明确将文化实力纳入综合国力之中,指出:“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党的十七大上,提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纵观以上论述,贯穿始终的便是对文化软实力及其具体表现的一再强调。也正据此,我们党才理性把握、自觉应对世界大势,并确立了当代中国提升综合国力的基本原则和策略。
三
因为对外学科教育对于国家文化安全、文化软实力乃至综合国力所具有的重大意义,我们应改变目前中国文化在大学外语及对外汉语教学中双重缺席的尴尬状况,针对性地要做两件事,一是在大学外语教育中突现中西文化的差异,在对学生教授西方文化的同时要着力强调坚守中国文化阵地;二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向外籍学生突出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有意识进行中国文化的影响和传播。也就是说,为了维护中华民族的文化安全,必须在教育中以坚守、传播中国文化为基点。当然,要做到对中国文化的坚守与传播,对外学科教育工作者也应对自身素质提出更高要求。他们不仅要有扎实的外语知识、过硬的语言运用技能,还要有全面的知识结构、高品位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教师们只有先做好学生角色,加强自身学习,熟知中国文化,才能做好教师,与学生共同承担起坚守与传播中国文化的重任。也就是说,要将《课程教学要求》和《汉语水平等级标准》提出的加强中国文化修养的要求以及为推广汉语文化而在全球建立孔子学院的初衷落到实处,并“不断锤炼自己应有的文化智慧,砥砺不可或缺的文化洞察力,不断拓展自己的文化胸襟、提升文化品格,要重返历史深度、持续提高学养。”只有这样,包括大学外语及对外汉语在内的对外学科的教育才能在《要求》和《标准》的指导、教师们的教育以及学生们的实践中逐渐摆脱中国文化双重缺席的尴尬,文化安全也才能摆脱面临的危险,而对外学科教育也才能在为增强文化实力以至提升综合国力方面贡献一份力量。
职业学科教育的对比
本文作者:葛俊生 单位:辽东学院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
将专科教育纳入职业教育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整体布局的要求。现代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是懂管理、会技术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此职业院校已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性改革。但由于长期受传统的学科教育体系与结构的影响,加之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结构特征认识的不足,致使某些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与结构没有走出学科教育体系的模式,甚至存在着照搬学科教育体系与结构,“换汤不换药”的现象。为此教育部发出2006年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加大课堂建设与改革力度,根据技术领域和岗位群要求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管理工作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实际经验,对职业教育和学科教育的体系与结构做初步探讨和比较。
高等教育从内容上可以分两大方向:学科教育方向和职业教育方向。即在基础教育完成之后,或是按照学科体系自身的内在逻辑,在学科领域方向发展,或是按照职业教育活动自身的内在逻辑在职业领域方向发展。学科教育方向侧重于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研究,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学术的严谨性,是拉动科学技术发展进步的强有力武器;而职业教育方向更侧重于生产和工作的实际需要,强调理论知识在生产中的应用性、灵活性和高效性,是推动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强有力武器。很明显,职业教育方向更直接地与生产活动、经济活动相结合,更能体现理论知识的应用性。与学科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根据职业功能和就业岗位群特点,以培养职业技能为主;职业教育不仅有符合生产需求和经济发展的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更有自己相对独立完整的体系与结构。无论在教育目的、知识结构、课程设置和教育手段上均与学科教育有所不同。变学科教育模式为职业教育模式,是职业院校在当前历史条件下必须肩负的重任,更是我国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大势所趋。
从体系与结构上看,学科教育沿袭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传统结构发展。在这种结构上,受教育者接受系统性强、符合学科发展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训练。缺点是由于体系自身相对独立于生产和经济活动,与实际工作有相当距离。而职业教育有不同于学科教育的结构。首先它是以职业活动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建立起来的,职业活动的实际需要决定了职业功能。而职业功能反映职业所要实现的活动目标或职业活动的主要内容。因此职业功能进而成为确定职业标准的前提。近年来的工作实践表明:职业功能的分析研究确定了职业教育内容和考核内容的新体系,为职业教育目标制定了新标准。这里将国家职业标准内容分为职业背景、基本要求、工作要求和权重表四个模块。其中工作要求是这里最重要的部分,它集中反映了整个体系对职业教育培训和考核内容的要求。在这里工作要求又被细化。第一,职业功能:指一个职业所要实现的活动目标,或是职业教育活动的主要方面。根据不同职业的性质和特点,可按工作领域、项目范围或工作程序进一步划分。第二,工作内容:指完成职业功能所应做的工作,可按种类划分,或按程序划分。一般地每项职业功能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工作内容。第三,技能要求:指完成每次工作内容应达到的结果和应具备的技能。技能要求应当具有可操作性,要对每一条技能有具体的描述,且尽可能量化。第四,相关知识:指完成每项操作技能应具备的知识,包括与技能要求相对应的技术要求,有关法规、操作规程、安全知识和理论知识等。除上述之外,职业教育还有许多方面与传统的学科式教育模式不同,正是这些不同构成了职业教育自身的特征。
例如:在教育形式上职业教育强调“产学研结合”,亦与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工读交替式”以及日本的“产学合作”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就是说职业教育将教育活动与生产活动相结合,从单纯的学院教育走向“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人才,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在企业接受技术培训”,理论与实践并重,让学生在生产岗位上全面学习;同时重视校内教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重视聘请行业或企业老专家、能工巧匠、实践经验丰富且擅长表达者做兼职教师,直接传、帮、带。在教育内容上强调教学内容要实用先进,始终把握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培养技能为目的,重视学用一致性。在证书制度上也由原来的“学历证书”转向“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等等。
以就业前景乐观的染整技术专业为例,该专业的学生之所以就业前景好,除去社会需求量大的客观原因之外,更主要的原因是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以职业需要为出发点,注重实践教学,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重点接受在“工作要求”模块中的技能训练,得到了模拟工作岗位的实际锻炼。总之,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推进职业教育向更切合中国国情的人才培养模式靠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是我们的当务之急。以上内容只是笔者的粗浅认识,还有很多问题有待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小学科学学科教育中德育教育反思
【摘要】德育教育是小学科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小学科学学科教育不仅要教学生学习科学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珍爱生命、环保意识的教育,以及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习惯、团结互助的意志品质。本文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大方面来阐述科学学科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方法。
【关键词】德育教育;科学教育;科学态度;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学科德育就是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将德育教育渗透其中。小学科学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素养,所以科学教学离不开德育教育。小学科学德育教学采取课内和课外相结合以及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好奇和热情,热爱祖国,热爱生命,以及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团结互助的意识品质。
一、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教育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首要环节,教材内容涉及到的德育因素应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出来。小学科学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主要学科,它的教学内容涉及非常广泛,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德育教育始终贯穿其中,将其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品质教育,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在教学中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小学科学教学中,有大量的观察和实验操作,在这期间要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品质。要抓住小学生喜爱实验的特点,向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教育,让学生知道科学态度就是实事求是和尊重自然规律,形成科学求实的学风。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很多观察任务,例如四年级的《天气日历》,我指导学生坚持每天按时观察天气情况、及时记录、定期汇总,以便进行这个单元最后一课的分析研究。尤其要提醒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从小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近代教育期刊与英语学科教育
英语教育在近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的特殊位置,决定了它在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受到广泛的关注。与英语教育相关的研究及讨论,凭借近代教育期刊使该领域的研究动向和学术水平得以体现与推进。这些研究与近代中国的英语教学及其改革活动不断产生互动从而促进英语学科教育的发展。《教育杂志》和《中华教育界》因其刊发历史及社会影响力是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最具代表性的教育期刊,记录并见证了近代中国英语教育发展历史轨迹与进程。本文将基于两份刊物探讨近代中国英语教育研究的特点以及近代教育期刊在中国英语学科教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一、近代英语学科教育研究的内容及特点
经笔者统计,刊发在《教育杂志》和《中华教育界》中与英语教育相关文章的内容主要涉及教育理论、教育政策、教学改革、实证研究、教学法及教科书等方面。通过梳理和分析,近代中国英语教育研究的特点概述如下。
1.近代中国英语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学这一办学层次,聚焦于直接法的推广与实证研究
英语学科自清末新制以来就被列为中学教育的必修课程。小学最早在高小阶段才能开设外语课,而中学毕业后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极低。因此,中学成为开展英语教育的主要阵地。从刊发文章的数量来看,中学英语教学是近代中国英语教育的主要研究对象。教学法因其指导并引领外语教学发展的核心作用也自然成为近代英语教育研究的焦点。直接法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外语教学法引入国内后,受到广泛关注。以周越然为代表的学者,通过阐述直接法的理念、分析传统教学法的缺陷以及探索它在英语课堂的具体运用等方面作了大量研究,极大地推动了英语教学法的改革。20世纪20年代,受国外科学教育思潮的影响和留美学生的推动,我国引进西方教育实验理论,通过开展教学调查和实验来研究我国英语教育现状和探索英语教学规律。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人士是艾伟与张士一。1932年,两人受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的委托,合作进行中学英语教学研究。艾伟参考美国中小学的阅读测试设计了不同级别的阅读测试量表,对我国初高中及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进行调查。《五年来英语测验之经过》 (《教育杂志》1935年第25卷第2期)以科学的数据反映出我国中学英语教学效果、各类学校以及不同地区英语教学差异等情况。张士一的《中学英语师资训练问题》 (《教育杂志》1935年第25卷第8期)对当时全国公立、私立中学英语教员的学历背景、接受专业训练的等次、师资训练学程等内容的调查结果进行了科学、翔实的分析。除了教学调查,近代中国英语教育还通过教学实验的方式寻求有效的教学方法。美国的道尔顿制传到中国后,[1]很快便在英语学科进行了可行性实验,如东南大学附属中学、上海中国公学。前者的实验报告《道尔顿制下的英文教学法》(《教育杂志》1923年第15卷第12期)指出该制对英语初学者不适用;后者的实验报告《道尔顿制与英语教学》(《中华教育界》1925年第15卷第5期)得出道尔顿制非常适宜外语学科教学的结论,但实施该制对教师的要求颇高。以上实验均从不同的视角为近代英语教育改革提供了切实、可靠的依据。
2.近代中国英语教育在引进和吸收外国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法的过程中兼容并蓄、融合创新
从清末同文馆的语法翻译法到民国直接法的盛行,不难发现外语教学主要依赖引进的外语教学法,并呈现出“一段时期内一种教学法唱主角,而另一段时期又被其他新兴的教学法替代的局面”。[2]但毕竟这些外语教学法产生的土壤不在中国,它们在本土的适用性受其社会环境、历史文化及学科发展的制约,“水土不服”的情况时有出现。一部分教育界人士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在移植这些教学法的基础上进行本土化研究,企图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教学法。张士一虽然在《教育杂志》和《中华教育界》等重要期刊发表文章宣传和推广直接法,但他的教学思想并没有拘泥于这种单一的教学法。根据他的论述,好的教学方法要能吸收各家所长。通常那些某个时期独树一帜、称雄一时的教学法,只注重一个或几个原则,不免会顾此失彼。要破除这种狭窄的范围,需要从外国语教学法中去寻找可用之点,采众法之长,集众法之大成。这种既“要博采众长”又“要富有弹性”的要求体现了在把握直接法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需要充分考虑本土教学环境。将外来教学理念与本土教学实际相结合的创新思维,为他后来结成本土化研究成果“情境教学理论”做了充分的积淀和准备,[3]也表明了近代中国英语教育在利用外来教学理论和方法上具有“移植、改造、融合、创新”的鲜明特征。
STEAM教育下劳动教育跨学科教学研究
摘要:具有跨学科性质的STEAM教育理念是当今时代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式之一。幼儿园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基地,是幼儿的主要学习场所。随着我国对学前阶段的STEAM教育理念研究不断深入,在STEAM教育理念下进行劳动教育跨学科教学对于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对STEAM教育理念下劳动教育跨学科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合理的教学策略,旨在进一步提高幼儿园的教学质量,促进STEAM教育理念在学前教育中更好的应用。
关键词:STEAM教育理念;劳动教育;跨学科教学;教学活动;教学质量
我国在学前阶段应用STEAM教育理念的研究起步较晚,与国际上的先进教学模式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是随着我国对STEAM理念在学前教学阶段研究不断深入,肯定了STEAM教育理念在学前教育阶段开展的重要意义。劳动教育作为幼儿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与STEAM教育理念相结合,从而能够促进劳动教育更好的推进,在幼儿园的各个学科中渗透劳动教育,并以STEAM教育理念来为幼儿园的劳动教育提供理论指导。
一、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内涵及意义分析
(一)劳动教育能够促进幼儿社会能力发展。幼儿园的劳动教育能够促进幼儿社会角色的认识。幼儿的社会认知是近些年来社会教育发展的重点。社会认知本质上就是自我认识和与认识他人的关系,其中“利他”品质是积极的人际关系的重要连接。通过劳动教育,能够使这个功能延伸到社会群体以及团体的社会关系之中。幼儿劳动教育能够促进幼儿社交能力的发展,幼儿在劳动过程中需要与人交往,许多劳动项目都需要与其他幼儿合作完成,能够帮助幼儿摆脱自我中心主义的思想,在团队劳动中找到自身的定位和归属感,从而发挥出幼儿在这个团队中的重要作用,使幼儿将来在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能够拥有更好的适应社会的能力[1]。
(二)劳动教育能够促进幼儿的综合发展。劳动能够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劳动教育也是现代素质启蒙教育中的一部分,是现代教育中学科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的连接。幼儿在家庭中缺少劳动的机会,所以应在幼儿园中接受到一定的劳动教育。现代幼儿启蒙教育应该摆脱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应该注重在实践中、游戏中、娱乐中对幼儿进行知识教育。幼儿在参见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双手的互动能够促进幼儿左右大脑的开发,双手的灵敏动作能够对幼儿的大脑皮层进行刺激,从而活跃幼儿的大脑细胞。劳动本身能够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还能够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品德素质,还能够使幼儿学习到生活中的常识和一定的技能,是对当代独生子女教育的重要补充。
(三)劳动教育能够促进跨学科教学发展。跨学科教学是培养人综合能力的一种有效措施,在幼儿教育中实施跨学科教学,需要以STEAM教育理念作为指导,而劳动教育是一个优良的载体,能够使STEAM教育理念下的跨学科教学相结合。劳动教育过程中需要用到许多的知识,因为劳动本身就是复杂的,通过劳动教育能够将各个学科的知识串联起来,能够有效促进在STEAM教育理念下的跨学科发展。在幼儿园开展的劳动教育中,需要用到科学、技术以及数学等多个方面的知识,这正是STEAM教育理念的基本要求。因此,通过劳动教育能够有效促进幼儿园各学科教育的融合[2]。
学科教学论论文:数学学科教育论内容设计思索
本文作者:孙文英 单位:黑龙江省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分院
设计主要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内容体系,包括学科教育理论、新课程、学科教育研究三个模块。各模块具体内容如下:学科教育理论模块包括学科教学理论、学科课程理论、学科学习理论;新课程模块包括课程标准解读、新课程典型课例分析———兼谈新课程学科教学设计、新课程专题研究;学科教育研究模块包括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学科教育研究简介、优秀学科教育研究介绍、教育论文写作。这三个模块分别承担着不同的课程功能。
其中,学科教育理论实现在职教师理论素养的提高,学习本学科领域的教学理论、课程理论和学习理论;新课程模块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而设计,旨在使教师领会新课程标准中蕴涵的课改理念,提升相应的学科教学设计能力,“新课程专题研究”环节依据新课程中增设的学科专题开设,帮助教师解决在新增学科内容方面带来的困难;学科教育研究是在职教师普遍感到困难的薄弱环节,也是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在经过大学阶段的专业学习以及多年教学实践的磨练后,这一环节的具体内容设计对有效教学将起到极大的专业提升和引领作用。
职后高师“学科教学论”的课程内容设置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贴近时代脉搏,体现新课程要求职后高师“学科教学论”的课程内容设置必须敏感于时代对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也就是要“与时俱进”。在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就是要关注新课程、反映新课程、体现新课程。关注学习者,突出职后特点任何课程设计如果脱离学习者的具体特点,都很难较好地实现课程内容的适切性。教师学习是成人学习的一种,既有成人学习的一般共性,又有教师学习的专业特性。因此,在课程内容选择、呈现方式、评价以及教与学的方式等诸多方面都应对此特点做出回应。重难攻坚,把握教师专业化发展薄弱环节职后学习作为教师继续教育诸多形式中的一种,必须依据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针对薄弱环节,设计、选择、实施学科教学论课程,把握教师职业发展进程中的关键要素,在课程内容选择和设计上,为教师的职后学习搭建适宜平台,很好地起到专业提升与引领作用。
在前面的论述中,我们针对职后社会需求的变化和教育对象的发展特征分析,设计了主要针对新课程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内容体系,包括学科教育理论、新课程、学科教育研究共三个模块。在数学学科中,结合学科具体特点,设计各模块的具体内容如下:
模块一。数学教育理论,含三个分支,分支一数学教育基本理论:一般教育理论对数学教育的影响;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理论;波利亚的解题理论;建构主义的数学教育理论;“目标教学”理论与中国高考;中国的“双基”数学教育。分支二数学课程理论:课程的基本概念;数学课程理论研究概说;古代外国数学课程概况;中国古代数学课程概况与突出成就;欧洲数学课程的发展;中国近现代中学数学课程的演变。分支三数学学习理论:“学习”与“数学学习”概说;基于行为主义的数学学习理论;基于认知主义的数学学习理论;基于人本主义的数学学习理论;基于建构主义的数学学习理论。
模块二。数学新课程,含三个分支,分支一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外数学课程改革简史;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分支二新课程典型课例分析—兼谈新课程数学教学设计:义务教育阶段课堂教学观摩与评析(研讨);高中阶段课堂教学观摩与评析(研讨);课程资源开发;来自学员的案例研讨;数学教学设计。分支三高中数学选修3.4专题选讲:关于高中数学选修3.4的认识;选修3专题选讲;选修4专题选讲。
学科教学德育教育方法研究
教师应充分利用各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和真善美的价值观教育,把德育分化到了每一节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让每一位教师都担负着学生德育的任务,使他们根据所教学科的特点进行高效教育,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道德品质也得到提升,最终达到全方位、立体式的教书育人目的。
1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意识体系变化对传统的德育教育造成较大冲击,影响着德育的效果,作为工作在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师,应该对当前学校德育的现状再熟悉不过了:一方面学校的德育缺乏系统性;另一方面学科教师在德育的认识上不够,弱化了学科教育的功能,在学科教学中没能很好的渗透德育。社会上道德滑坡和诚信缺失现象的频频出现给我们的教育敲响了警钟,我们的德育教育没有到位,加强德育教育刻不容缓。
2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把德育目标和具体的学科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把德育分化到了每一节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让每一位教师都担负着学生德育的任务,使他们根据所教学科的特点进行高效教育、引导、熏陶,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道德品质也得到提升,最终达到全方位、立体式的全员育人目的。
3研究本课题的意义
将德育有效的渗透于学科教学是对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很好地补充,使学校的德育全面化和立体化。通过这样的渗透于分化结合,德育的阵地扩大了,德育与学科教学之间的联系紧密了,把学生感觉枯燥无味的德育说教通过不同学科的自身特点溶解于课堂教学之中,使之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才能使得每一位受教育者真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
艺术教育与小学学科教学融合
摘要:在国家对培育“全面发展的人”的意识不断增强的形势下,教育各界人士坚持继承创新,“五育并举”教育倡议以新的面貌重新站在了历史舞台之上。美育作为五育的一部分,其作用举足轻重,而作为美育主要途径的艺术教育应为实施更好的美育发挥其巨大价值。学科教学是小学教学中的主要形式,将二者融合,既有助于艺术教育的展开,也能够挖掘学科教学的最大潜力,充盈课堂形式,进而促进小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协助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美育;艺术教育;学科融合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孩子们对受到初秋寒夜冻着了的西红柿感到惊讶的时候,这将唤醒孩子灵魂深处对有生命的和美的东西的爱抚、善良和关心的态度[1]。美是人类心灵深处的吐纳,它并非真实存在,却又无处不在,而作为教育者,要做的便是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孩子发现美的能力。
一、艺术教育的价值论证
古代教育家孔子是“礼乐并重”教育思想的代表。他非常重视乐教的育人作用,并将“乐”与规范社会制度与人文素养的“礼”视为同等地位。他认为,音乐是建立崇尚人格、提高品格素养的有力手段[2]。而乐教,体现的是审美教育,即美育,且治国理政教以“礼乐”,由此可以看出古代便发现了美育的深远影响。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在国家面临危难、中西文化融合、百姓思想病态的大背景下,提出改变中国人思想现状急需美育的号召,自此蔡元培着眼于“以美代宗教”以及以美育为内容之一的“五育并举”[3]。他指出,人都是有感情的,但并不是每个人拥有感情的人都拥有高尚而伟大的行为,归根结底是因为感情推动力薄弱。若想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需予以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作美育[4]。如今的中国与过去相比,时代大背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时代中国对内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国民素质;对外提高国家影响力,让世界看到中国之气魄。尤其在这个中外文化大融合的时代,要在借鉴国外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中国特色,美育的作用不减只增。从时代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来看,国民的审美、艺术素养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各项影响力的标志。它是国际竞争中的软实力,而且可能更是未来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人的独特性和优势所在[5]。而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是国民整体审美水平不高,作为教育主体的学校美育环节薄弱,因此审美教育亟待改进。2015年,国务院针对美育薄弱这一状况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下面简称《意见》)。《意见》中指出:美育既是一种审美教育,也是一种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在提升人审美素养的同时,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6]。我国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讲话中强调,美是纯洁道德和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要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建立中小学美育课程刚性管理机制,加强美育教师队伍建设,把学校美育工作情况以及学生艺术素质测评结果作为考评的重要指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灵[7]。陈宝生提出,应将重点放在长期以来对品德疏忽、美育、体育薄弱、缺乏劳动教育等问题上,换脑筋、换思路、换办法,改环境、改途径、改习惯,让立德树人回归社会、回归家庭、回归生活,以新的方式推进立德树人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7]。由此可见政府对美育的重视和改革美育的决心,以及对学校美育改革的大力支持。因此,教育工作者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大胆改革美育,让中国美育事业得以突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育除对人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外[7],更肩负着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人心、促进民族团结的重任。美育的核心为美感教育,包括了对艺术美的认知、感悟、欣赏与创造的教育,以艺术教育为核心。同时,将美学原则落实至学科学习和生活中去,也离不开艺术教育[8]。艺术教育为美育的主要路径、手段和中心环节,其本质意义乃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人,广义的艺术教育着重于人们对艺术的初级掌握,提高人们的艺术鉴赏水平与审美品格,从而完善人们的审美心理结构。学校是实施艺术教育的主要场所,在学校中全面开展艺术教育,并将艺术教育融入至学科中有利于发挥艺术教育的巨大作用,挖掘艺术教育的巨大价值,从而使美育在学校中得到有效实施。
二、艺术教育对小学生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辅助作用:入学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