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基于运动员职业转换的心理适应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专业运动员运动生涯开始阶段的冲突分析
竞技体育的高度竞争性和挑战使得早期专项化训练成为很多运动项目的必然要求,运动员往往在个人发展过程中相当早的接触并参与体育活动,社会环境对体育活动的态度产生影响,研究表明60%的运动员在进入专业运动生涯之前得到家庭朋友支持和肯定,毕竟高水平竞技运动和作为休闲娱乐和业余爱好的体育活动有着本质的不同,大多数运动员在他们开始接触和参与体育活动时都得到了积极或较为积极的社会支持。竞技体育要求运动员要从小远离父母,在运动队进行艰苦、枯燥的训练生活,运动员不仅要损失宝贵的学习时光,而且还要面临比常人更大的再就业风险。而现在的家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都望子成龙,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拥有文化知识、掌握一门实用技能。访谈也发现60%的运动员不支持自己孩子再选择竞技体育这条道路,这项访谈结果从一个侧面说明现阶段运动员对社会发展中对自身就业问题的一种看法。竞技运动生涯开始之前的主要冲突的因素分析表明,处在15岁左右年龄段的个体正在接受学校教育,运动员开始体育活动生涯前与学校教育存在较为普遍的冲突,特别是体育活动与学业之间的冲突,调查参与者主要从哪里得到帮助,这些帮助对冲突的解决是否有效进行调查,运动生涯开始前解决参与专业体育活动和个体发展其他方面之间冲突的主要帮助来源有家庭(n=71,51.1%),教练(n=62,44.6%)和朋友(n=28,20.1%),14%感觉得不到帮助,教练和朋友在这一阶段的帮助冲突解决中有较为明显的主观效果,虽然家庭被认为为最普通的帮助来源,但在冲突解决的效果上却不甚显著。总体而言,84.6%的调查参与者认为在其运动生涯开始前所遇到的冲突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从运动生涯向退役后生涯转型过程,将受到专业运动生涯过程本身发展特征的影响,在运动生涯过程中,个体发展及其社会环境将深刻影响职业转型,竞技体育环境可以被看作一种与一般社会环境不同的“亚文化”系统,具有不同的价值体系,这一环境中的很多因素都可能影响运动生涯的发展和变迁,从整体发展和关键生活事件的理论观点出发,就其中的几个因素进行剖析。
1.进入专业运动生涯的计划性因素:对进入专业运动生涯问题时的计划性调查发现,近40%的参与者在开始专业运动生涯时没有较好的发展计划性,37%认为规划性很一般,23%的运动员有很好的生涯规划,Spearman相关检验表明,进入时的年龄和社会关系对进入事件的态度等因素都与计划性无显著相关(分别为r=0.05,p=0.61,r=0.10,p=0.26)。
2.专业运动生涯期间的个人发展环境因素:为更好的理解运动生涯对其后职业生涯发展和适应过程的影响,调查参与者对其专业运动生涯进行主观认识和评价(见表1)。对专业运动生涯间的主要冲突报告百分比进行z检验,表明运动生涯之前和运动生涯期间在运动与学业教育、家庭和其他方面的冲突没有显著性差异,与职业因素冲突明显增多,研究也表明在运动生涯过程中不存在冲突的频率明显低于运动生涯开始之前。当运动员面临上述冲突时,他们是否得到过帮助?这些帮助的主要来源是什么?他们认为这些帮助来源对于冲突的解决效果如何?运动生涯期间解决冲突的主要帮助源及效果分析,结果表明家庭、教练员和朋友是最普遍帮助来源。但这些帮助来源对于冲突解决的效果的主观评价中并不显著。运动员在面临冲突时可能更多地是依靠个人自身的力量解决,运动员在其运动生涯期间很少有空间(时间、机会、许可等等)在学业或职业等方面发展自己(见表2)。如果没有制度的保障和来自心理、教育以及社会等方面的综合干预,这些冲突将很难得到解决。Chi-Square检验方法对上表中各项目的报告频率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表明专业运动生涯期间运动员个人发展环境在运动有关问题上的自由决策空间、运动以外问题上的自由决策空间、个人自由支配时间有显著差异,大多数调查者在运动有关和无关的问题上都没有充分的决策空间,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很少,但是在个人限制问题上报告“很大”和“比较大”的人数与报告“很小”和“比较小”人数没有显著性差异;由运动导致的个人限制没有差异。运动员个人对其专业运动生涯的认识和态度对于更好地理解他们的主观(发展)行为背景是相当必要的。除了在私人对运动项目的支持(主要指企业赞助行为)和俱乐部/运动队的经济状态等少数问题之外,大多数参与本次调查的退役运动员对其专业运动生涯具有较高的主观满意感,满意因素最多的是教练员(88.9%),满意人数最少的是私人对运动项目的支持和赞助(38.7%)。使用ANOVA检验个体发展环境诸因素对这些主观满意感的影响,结果表明运动有关问题上的决策空间、运动以外问题上的决策空间、个人自己支配的时间和运动导致的个人限制这四个因素的交互作用对调查参与者的专业运动生涯整体满意度有显著影响(F=2.011,p=0.028)。
2.运动生涯对个人健康、社会生活的影响:专业运动生涯对个人健康状况、社会生活有影响,大多数调查者认为其专业运动生涯对社会生活(如家庭朋友等)具有“比较积极”的影响。本研究对专业运动生涯中的最大挫折及其影响专业运动生涯中所经历的最重要的失败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不能实现运动(生涯)目标”和“运动损伤/痛疼/疲劳”是被报告频率最高、运动生涯重要失败经验,有趣的是,一些运动员认为“跟能力太差的教练员训练”是他们最重要的失败,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在专业运动生涯过程中在运动有关问题上运动员的决策空间受到的限制。也有一些运动员认为他们最重要的失败经验来自“运动生涯中的自我放纵”。这些失败经验对运动生涯内外的影响见表3。结果可见,74%的运动员认为这些失败对他们有比较积极甚至非常积极的影响,20%的运动员认为这些失败对他们有比较消极的影响,6%的运动员认为这些失败对他们运动生涯有非常消极的影响。此外,对运动生涯内外的影响之间也存在显著性相关(r=0.511,p=0.000,n=101)
3.专业运动生涯期间的未来发展计划分析
运动员专业运动生涯期间个体如何计划自己的未来发展呢?计划的程度如何呢?这些计划最终又实现的如何呢?研究表明67%的运动员能实现未来发展计划,33%的运动生涯结束后没能有效实现有关计划。spearman相关检验表明,计划内容与个人事物的,职业的,其他的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而“没有未来计划”与前两项计划内容,即个人计划和职业计划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p#分页标题#e#
运动员退役后职业角色转换分析
对于运动员退役后生涯而言,进一步接受教育或获得一份合适的工作是相当重要的,这也是运动生涯退役和一般工作领域的退休最显著的区别之一,专业运动生涯结束后是否有满意的、上升的教育和职业机会是其职业转型和退役后生涯发展成功与否的重要前提和指标。专业运动员通常可以在运动生涯期间接受教育,这种教育是在竞技体育系统内部进行的,与普通教育存在很大的差异,从图1中可知,大多数被调查的退役运动员都没有继续或重新寻求学校教育或职业教育,而是开始投入及谋求新的工作岗位和生活。心理学研究表明运动员退役心理干预应为运动员提供一些问题处理的策略,注重计划性和阶段性特征,运动员的退役教育应切实为运动员提供一些具体的服务,通过帮助解决运动员生活问题来缓解退役过程中的焦虑反应。注重增加运动员退役的意识,通过对退役过程的解释,让运动员了解退役的自然性和必然性,如果运动员的退役意识增加,有了心理准备,那么在退役过渡期就能很好地处理情绪的反应。
运动员退役后的自我社会角色认可分析
运动员退役后对专业运动生涯的评价,90%的调查者满意于目前的家庭生活,10%的人则是不满意或很不满意。运动生涯结束若干年后,如何评价他们的竞技运动生涯呢?调查结果表明58%运动员高兴走了竞技体育这条路,认为对他们的生活有积极的影响,19%运动员认为对他们的生活的其他领域有消极的影响,19%运动员感觉稍感遗憾从事竞技体育这条路,因为他们必须放弃一些自己喜爱的东西;11%运动员承认若能再选一次,不希望再走竞技体育这条路。本研究考察了一些退役过程中的因素对这一问题的影响,专业运动生涯作为自己人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对其后经历的影响如何(表4)?研究也表明结束/过渡期间新职业的准备情况,对于个体而言专业运动生涯对自身个人发展的影响作用是非常显著的,退役/过渡期间主要的准备、辅导工作应围绕新职业的安置/寻找与新职业的适应,这些工作对退役运动员先前的竞技运动事业的看法有较为直接的影响,接受调查的退役运动员中有很多运动员对其自身的退役准备工作不满意,也反映出运动员的专业运动生涯期间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心理与职业辅导的必要性。专业运动生涯对个人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其专业运动生涯的评价,80%的调查者认为专业运动生涯对个人发展有不同程度的积极影响,也有20%的人认为专业运动生涯对个人发展的影响是消极的。
结论
(1)大多数运动员在他们开始参与体育活动时都得到了积极或较为积极的社会支持,是职业生涯开始的心理动力。运动生涯开始前参与体育活动和个体发展之间冲突的主要帮助来源主要来源于有家庭、教练和朋友,教练和朋友是解决冲突的效果明显。总体而言,大多数运动员认为在其运动生涯开始前所遇到的冲突得到了较好的解决.(2)大多数运动员在专业运动生涯时没有较好的个人发展规划,运动员在面临冲突时更多地是依靠个人自身的力量。在其运动生涯期间很少有时间、机会、许可等在学业或职业等方面发展自己。(3)大多数退役运动员都没有继续或重新寻求学校教育或职业教育,而是开始投入及谋求新的工作岗位和生活,大多数满意于目前的家庭生活,只有很少人不满意或很不满意。(4)大多数认为专业运动生涯对个人发展有不同程度的积极影响,也有不少人认为专业运动生涯对个人发展的影响是消极的。
本文作者:杨剑 孙仁德 张春美 单位:华东师范大学青少年健康评价与运动干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青岛求实职业技术学院 青岛大学体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