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影响同伴关系的要素,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作者:刘海薇 单位:聊城大学
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青少年期,学生正处于向成人过渡的阶段,这个时期同伴关系对青少年个性、社会行为、价值观以及态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个阶段,青少年接触父母的时间越来越少,并且与社会接触的也不多,主要的人际关系就是同伴关系。同伴关系在青少年适应学校和社会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关于同伴关系的研究
1.1同伴关系的含义
同伴关系(peerrelationships)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是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起来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1]与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相比较来说,同伴关系的交往更加自由、主动、平等(周宗奎,1999)。同伴关系与同伴群体和同伴关系密切。同伴群体(peergroup)又叫作同辈群体,这种群体具有相同的兴趣、活动和价值观、具有相近或相同年龄和发展水平。同伴群体有正式和不正式之分,如班级或团队是正式同伴群体,邻居伙伴或球队等是非正式同伴群体。同伴(peer)是指儿童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社会认知能力的人(Footetal,1990)[2]。通常,研究者将同伴关系分为同伴接纳和友谊关系两种。同伴接纳是指同伴所在的群体对个体的接纳或排斥,也就是对个体的态度。友谊关系是指个体与个体间的情感联系。反映的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双向结构。同伴接纳表现的是群体对个人的看法,友谊关系指法正在两人间的关系。[3]
1.2同伴关系的测量
随着研究者对同伴关系越来越重视,一系列测量同伴关系的研究方法应运而生。对于同伴接纳的测量,主要运用评定法和提名法两种社会测量方法。评定法就是给一个被试全班同学的名单和一个5点评定表,让他在5点表上填出自己对同学的喜欢程度。从其他同学对该被试的评定中得出评定分数的平均分然后转换成标准分数,即为此被试在同学群体中的同伴接纳程度。按情况分为不受欢迎、一般、受欢迎三组(Singleton&Asher,1977;Asher&Hymel,1981)[4]。提名法指的是让被试根据一些标准在每个标准上提出3名同伴,例如“说出讨厌的三个同伴”或“说出喜欢的三名同学”从而归纳出同伴之间关系的类别,如被拒绝的、一般的、受欢迎的……[5]目前针对友谊的测量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测量标准和维度。访谈法和问卷法是测量友谊质量的常用方法。对于封闭式的访谈法,研究者要将访谈的问题提前定好,与开放式访谈相比更可信。问卷法是研究生自己评定维度进行问卷的编制。常用的友谊关系问卷有Furman等人编制的FRQ;友谊特征评价问卷(Berndt等人编制);有一质量问卷FQQ(Parker等人编制)
2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
国外研究发现,社交技能、环境、社会行为、社会认知与学习成绩、家庭教养方式、策略、外貌和年龄特征等都会影响大学生同伴关系。归类后即为社会认知、社会行为、环境、同伴交往经历等几方面。从国内来看,近几年针对青少年同伴关系影响因素的主要研究有很多。在王雅春和曹华的《青少年同伴关系的作用及影响因素分析》中,讲到影响青少年的因素有社会交往能力、家庭、生物情绪因素、学习成绩。在孔素荣与何娇的《同伴关系影响因素的概述及教育实践启示》中提到,影响同伴关系的因素主要是家庭方面、个体方面和教师评价方面。在陈晓的在盖玉薇的《高中生同伴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中提到,影响同伴关系的因素有行为特征、认知能力、生物情绪因素以及出生顺序、年龄、外表、身体特征、甚至是姓名。
3总结
在影响因素方面,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影响同伴关系的因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3.1自身因素方面
青少年期间,每一个个体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发展的能力水平也不同,主要体现在社会交往能力方面。很多研究也表明很多青少年之所以不受欢迎往往是因为缺乏社会性机能。人际关系和谐的青少年在环境中发生变化时,能做出相应的反应并调整自己的行为。伊如恩和纽米(Eronen&Nurmi,1999)研究发现,受欢迎的青少年一般更能能沉着冷静解决冲突。
3.2家庭方面
家庭方面主要是体现在父母的教养方式方面。研究表明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同伴关系具有不同的影响。家长民主的教育方式会使子女具有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同伴关系会更好。高中生父亲的理解、情感温暖与其同伴关系成显著负相关并对同伴关系有预测作用。
3.3学业成绩
研究发现,青少年学业成绩与同伴关系呈显著的正相关,与同伴拒斥呈显著负相关[7]。程利国、高翔研究表明,成绩高的儿童与中等、低等成绩的儿童相比,同伴关系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排除其他因素时,学业成绩与同伴关系存在密切的关系,学业成绩越高同伴关系就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