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心理问题与疑惑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学生的心理问题与疑惑,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学生的心理问题与疑惑

作者:陈浩彬 单位:南昌大学教育学院

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迈进,民办高等教育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但由于社会竞争加剧,民办高校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加,民办高校学生身陷各种心理问题的现象也更为普遍。近些年来,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业已成为影响我国民办高校教学与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成效的重要因素。因此,对“民办高校学生”这样一个拥有庞大数量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教育工作者必须予以重视。本文就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困惑试进行分析,并在加强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与建议方面说几点看法,以求教于大家。

一、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困惑

民办高校学生作为在校大学生中的一个庞大群体,他们在学校里除了面临着与普通院校大学生同样的在学习、人际交往、生活、恋爱、就业、人生规划等多方面的压力以外,与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相比,他们的心理问题与困惑还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

(一)集体心理意识中的自卑与无奈。近二十年来,我国民办教育在改革开放后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培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由于我国现行教育体制及社会对民办教育认识不足,民办教育的地位还没有得到应有的价值肯定和社会定位。长期以来,许多人对民办高校存有偏见,在人们的印象中,民办高校是与高收费、低标准、低质量连在一起的。而且民办高校的学生生源大多为高考的落榜生,许多学生之所以进入民办高校读书,是因为无法实现其到公办学院接受普通本科教育的无奈之举。再者,其毕业所获得的文凭只能是自考文凭和所在院校的结业证书(少数民办高校具有国家承认的正式本科学历文凭),在就业以及其它方面无法享受与公办普通院校大学生同等的待遇。因此,与那些重点公办院校大学生相比,民办高校学生在集体意识里存在粉自卑意识与无奈心理,似乎总比别人“矮了一截”。绝大多数学生在进人“。学院”后,虽有读大学的一份喜悦,更有一份“民办”的“羞怯”。此外,由于过多的学业挫折经历,导致一些在校生厌学情绪和自卑情结,进入民办高校的不少学生由于学业成绩不佳,经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指责,人格和自尊心受到伤害,因而缺乏自信。他们把各种挫折,如学习困难、人际紧张归因于自己“无能”,觉得自己备受歧视,产生严重的自卑意识和逃避心理。

(二)个体心理意识中的自我矛盾与冲突。民办高校的学生在大学阶段仍是个体走向心理成熟的阶段,也是个体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整的心理成熟过程。随着自我认识、自我体验的发展,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进一步得以提高。但由于大部分民办高校的学生生源多来自职业高中或“高考落榜生”,他们在高中阶段的自我控制能力、心理家质及综合素质方面相对薄弱,在进人以自我管理为主的大学学习的环境后,学生们需要自己安排自己的学习、照料自己的生活、组织自己的活动、解决自己的问题。虽然大学阶段个体心理已由高中阶段的急剧发展进入相对独立、相对稳定时期,但是每个大学生个体情况不尽一样,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情感与理性之间、友谊与爱情抉择之间,以及在个人一集体一社会三者关系处理之间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各种自我冲突与矛盾心理。少数学生的孤独、困惑、偏执、叛逆与反抗、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和恐惧等心理状态就是个体消极心理情绪的表现。而且由于社会对民办教育认同度与脚望值不高,就业空间有限,学业成绩不理想等,很容易引发民办高校学生的失落感,感到理想中的美好大学生活和对未来美好人生的懂憬与现实极不相符,导致他们心理冲突加剧,内心极度失衡,产生惭愧、畏缩、悲观等消极情感,从而进取心差、意志薄弱、自暴自弃。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在冲突强烈、内心极不稳定的时候,极易转化为好争好斗方式,脾气基躁,动辄发怒,微不足道的.小事也会挑衅闹事等,在民办高校中也不时地发生。

(三)专业心理愈识中的犹像与抵触。民办高等教育大多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担负着职业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双重任务,是一种技术应用型的教育。民办高校因其广纳生源,学校开设的专业必须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紧密结合。因此,职业性、技术性、应用性是民办高校的特色和要求,强调对学生进行专业性和实践操作性培养是民办高校教学的重点。不少学生虽然报考了某个专业,但专业思想不强,对实践教学环节难以适应,对专业有犹豫和抵触心理。不少学生认为自己未来是“蓝领”阶层,把职业技术教育同未来的“做工”命运联系在一起,与自己理想中的高薪与“白领”相距甚远,从而丧失了信心,在学习中产生了不愉快的心理,从而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另外,不少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定位不准确,不少学生往往将自己的学习内容同普通高校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比较,认为民办高校的教育不如公办高校学生所学的内容丰富,从而断定民办高校教育比不上公办高校的教育。这些专业心理意识中的犹豫与抵触,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动机水平较低,缺乏积极的学习态度。存在“学好学坏无所谓、得过且过”的思想,违规违纪,迟到旷课现象较为普遍。对于民办高校的学生来说,另外还存在着很多方面的表层的或深层的、简单的或复杂的心理问题。因此,民办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充分认识到其特殊性,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二、加强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与措施

对于民办高校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来说,最主要的是满足学生的被理解、被尊重、被肯定的心理需求,帮助他们实现和体现自身价值,鼓励他们张扬个性、扬长补短、学有所长、立志成才,引导他们建立开放、独立、合作、进取的现代道德价值观念和人格体系。

(一)加强综合索质培养,注宜职业心理教育。首先,要注重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技能培养。在我国已确定的高教体系结构中,民办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为导向,其本质是针对在某项职业中的从业人员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进行培养、训练的专门教育,因此要求学生理解高职人才的基本特点,从心理上接受从事在本专业生产一线技术岗位的职业定位,在校学习期间就强化和努力培养自己职业道德和职业心理素质,如吃苦耐劳、工作踏实、责任心强、竟争意识、合作意识、协调意识等心理能力。除应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之外,要求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心理素质和能力。因此,要抓住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为学生未来求职与发展搭建起多元化选择、多元化方向的择业与心理适应的桥梁。其次,民办高校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职业发展的需要,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设置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一般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基础之上,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在于开发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育内容。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以“培养学生职业心理(职业需要、职业兴趣、职业理想、职业能力等),提高职业与个性匹配能力”为目标,以《职业心理学》、《大学生职业指导》、《创业与创造性人才培养》等教材、课程为心理健康教学内容的载体,以消除民办高校学生消极心态这一具体任务为突破口。因此,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当针对学生的未来就业前景,围绕学生积极心态的培养而展开,培养学生职业心理以适应未来职业生涯。#p#分页标题#e#

(二)加强学生管理工作,健全心理健康管理体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做到不孤立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之外,要真正成为新时期教书育人的新形式,也势必要依托行政机制,才能建立起一整套的健全的心理健康管理教育体系。

1、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和健全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负责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规划,制定计划并组织实施,提供物资保障,对心理健康工作进行检查与评估,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协调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有关部门的关系,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其他工作的相互协调。

2、完善心理咨询中心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下设院系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以及楼栋心理辅导室。对学生宜传心理健康知识、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开设系列讲座、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开展心理咨询与团体心理辅导、建立和维护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等。

3、构建心理危机干预三级网络。建立校级心理健康机构、院系级心理健康组织、班级学生心理健康小组的三级网络。一级网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及其所属专兼职教师队伍,主要协调和组织全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科研、辅导、咨询工作。二级网络为各系分管学生工作的干部、班主任(辅导员)、一线教师,主要是在学校心理健康机构的领导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给予及时、必要的服务。三级网络为成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以及在各班级设立的心理健康联络员,主要是给予那些心理需要关怀的学生以经常性的帮助,并将有严重心理障碍学生的情况及时地向所在院系统学校的心理保健机构与组织反映,避免学生由于心理健康问题而引发恶性事件的发生。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校园环境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校园文化,特别是校园精神文化对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必须十分重视。建设优美的校园文化,健全合理的制度文化,形成良好的学风,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民办高校要结合自己的办学特色与办学宗旨,营造自己特殊的大学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接受有着本校文化特色的熏陶。此外鼓励学生除了掌握专业知识外,更应加强自己的人文知识、艺术教育和美学知识的学习,培养自己的人文精神提升生活情趣,拓展自己的审美爱好,以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先进优秀的文化修养来增进自己的身心健康,抵制各种负面文化对心理的侵蚀。

总之,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要以民办高校的和谐发展为基础,民办高校和谐构建的实现,离不开健康和谐的心理机制。所以,民办高校需要从管理的角度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援助,促进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和谐,以及健康心理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塑造,从而为民办高校的和谐发展奠定基础。只有这样,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也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