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写作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论文前言的写作要求
人们常说:万事开头难。写论文也是这样。科技论文着重解说某种事实或揭示某些客观规律,在文章结构和语言运用上具有鲜明的特征。除文字内容要满足科学(客观)性、简明性、规范性的要求外,文章结构也有约定俗成的章法要求。对一般科技论文来说,可以概括为“三段式”,即“前言”、“正文”、“结论”。本文试对“前言”的写作略作论述。
前言,又称为导言、引言、序言、绪论,是论文正文最前面的一段短文。前言是对本篇文章主要内容的简要说明,起提纲挈领和引导读者阅读的作用。
1.前言的写作内容
(1)国内外该课题研究的历史背景,包括前人的主要工作、理论及最新进展、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待解决的问题。
(2)本研究的动机、目的、范围、方法、预期结果和意义。
2.前言的写作要求
(1)言简意赅,开门见山。其重点是研究目的,要明确地向读者说明所要解决的问题。前言一般不冠以标题,篇幅不宜超过300字,外文不超过200个词。
毕业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古代文学论文
一、选题能力的培养
古代文学学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学科。该课程开设周期为四个学期,学时为288学时,周期与学时数均超过中文专业其他学科,其重要性显而易见。然而,近几年铜仁学院古代文学学科相关论题的毕业论文撰写数量却只占到每届学生总人数的10%左右,明显低于语言学科中方言学的50%以上。据调查,由于学生大多来自地方,他们普遍认为对方言学的相关问题比较熟悉,收集、整理资料较为方便,而古代文学学科则不具备上述优势。此外,即便学生以古代文学相关问题作为毕业论文论题,若没有教师提供的参考题目,学生自主确立的题目往往不具备研究的可行性。由此,培养学生的选题兴趣以及选题能力成为培养古代文学毕业论文写作能力首要解决的问题。兴趣固然跟学生的成长环境、性格、积累与学识相关,但毕竟古代文学学习在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中占了两年的时间,学习兴趣在教师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逐渐培养。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探索性学习的习惯。可在每学习一章节之前,布置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使学生增进对所学内容的了解;也可以在每学习一章节之后,留下若干思考题,逐渐养成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学生所思考的问题就有可能成为他们将来毕业论文的选题,如在讲述辛弃疾词的过程中,学生对于辛弃疾词风豪放的原因非常感兴趣,在课堂上展开了一些讨论,有的学生在课外仍旧继续探讨这一问题,并有意将毕业论文的题目确定在此范围之内。这便是学生主动对问题进行探索并为将来的毕业论文寻找素材的一个鲜活例子。另外,鼓励学生将选题的方向与当地的文化资源相结合,对文献资料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考察,不但论文撰写过程会具有趣味性,还可为活跃当地文化建设贡献微薄之力,如有的学生就以收集当地史志及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明了其变迁发展为选题,开展了一些可行性的研究。具体选题时,有几方面值得注意:第一,选题大小要合适,得量力而行。切忌选择选面太大、问题太深奥、自己把握不准、难以驾驭的论题。例如,有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受某位古代文人人生经历的触动,以《青楼名妓促生古代文豪》为论题,想要研究古代文豪产生的动因,并将原因归之于青楼名妓的推动,显然过于片面。并且古代文豪何其多,他们的生活经历也无从全面把握。第二,选题须有一定新意。或新题新作,或老题新作,尽可能在观点、材料、研究方法、立论角度之上有所创新。就近几届学生的具体情况看来,他们往往在选题之前没有很好地研究选题资料的综述,不仅论题创新不够,且研究意义缺乏。第三,命题用语要准确、精炼,不能含糊、晦涩、啰嗦。有的学生以《论纳兰词之美》为题,题意就比较含糊了,到底是要谈论纳兰词的情感美、意境美、意象美,还是其他的呢?相应地,命题不清,与之对应的论文主体内容也就不会明确。
二、收集、阅读与整理材料能力的培养
在拟定好论文题目后,一些学生往往急于撰写,写作的时候却又苦于没有素材,搜肠刮肚,痛苦万分。荀子曾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与其自己冥思苦想,还不如尽可能地去围绕论题收集、阅读、整理相关前人留下的资料。只有收集、阅读、整理了相关材料,才能熟悉所写内容,进而确定论点,拟定写作思路,并寻找出支撑论点的论据。收集材料时要注意必须围绕论题进行,范围不宜扩大或缩小。因为扩大则浪费时间精力,缩小则不能对所论问题进行全面、客观的把握。例如,有一学生写作题为《论李贺‘马诗’中所体现的命运悲情》的论文,收集了李贺的诗集、年谱、传记以及以李贺“马诗”为题的论文,但仍不算完整,缺少了与生命、悲剧相关的理论性书籍,以及李贺诗歌中体现的悲情命运的一类论文。收集完材料之后则是阅读材料。若收集的材料较多,也可以边收集边阅读。阅读时要记笔记。阅读诗集时必须标记下与论题相关的诗歌、诗句,并记下自己的理解与体会。阅读年谱、传记时,也要对关乎论题的句子、段落进行摘录、理解与阐发,并录下页码及书的版权,以备后用。阅读论文时,则须对该论文观点进行总结,对与论题相关的片段及观点进行摘录,所摘录内容后也得标明文章名、期次及出版单位等。除记笔记外,阅读时还要时时联系论题认真思考体会,力求寻找出写作的思路。阅读材料完毕要及时整理材料。一方面要梳理出该论题的研究现状。思考关于这个论题别人研究了些什么,到了什么程度,有没有道理等问题,在考问别人的同时,也逐渐会形成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要找到研究论题的突破口,在梳理研究现状的过程中,对于他人没有涉及的,或涉及不够深刻甚至错误的方面,找出需要进一步研究之处,继而围绕具体的问题再反复收集有关作品、作家生平、理论、思想等进行阅读、整理,力争使自己的写作思路逐渐清晰,甚至初步找出一些论证所需要的论据。由上可见,收集、整理、阅读材料都有章法可依,并不是困难之事。然而,从学生的写作实践来看,普遍表现出对材料的收集、整理不够重视,只是简单找两三篇文章,若跟自己论文论题相似,就直接将之转摘至自己论文之中。此种现象的出现固然与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有关,但也与课堂教学中教师忽视对此方面能力的培养相关。如果在两年的学习时间中,教师适当地教授相关方法,并不时让学生就某一问题去搜集、整理前人对此问题的资料,在写作毕业论文时情况自然会有所改观。
三、撰写提纲能力的培养
论文提纲是作者构思谋篇的具体体现,提纲的撰写也是毕业论文写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许多学生却意识不到此点,往往在论文题目拟定之后,就着力于初稿的写作。初稿完成后交给指导老师,老师却因文章结构混乱、中心不明而令其拟好提纲之后,重新写作。例如,一学生论文论题为《论<水浒传>中李师师的人物形象》,中心内容应是分析李师师的形象特征,而他的初稿却大篇幅地探讨李师师与宋徽宗的关系,探寻李师师借何以吸引宋徽宗,宋徽宗在《水浒传》中的形象,李师师对“梁山招安”的重要性等问题。因此,在动手写作之前拟定好提纲是非常必要的。至于撰写提纲的思路,可以从三个基本问题着手。第一,“是什么”,即论题所谈的问题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如前面提到的《论<水浒传>中李师师的人物形象》一题,首先要弄清楚李师师的人物形象特征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这是此论题主要要解决的问题。第二,“怎么样”,即论题所谈表现得怎样,有何价值与意义?如果对李师师人物形象特征谈清楚了,进一步还可以谈谈小说中这个人物塑造得如何?第三,“为什么”,即寻找论题所论之所以如此的原因。如论题《论李贺诗歌中的鬼魂世界》的提纲,解决诗中鬼魂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外,还可以寻求为什么“是如此”的原因,也就是为什么在李贺诗中写作了这样一个“鬼魂世界”?如此深入研究下去,论题所论就更为深刻了。另外,撰写提纲时要注意理清大小纲目。论文有几个大观点?几个小观点?每个观点的论点、论据分别是什么?都要清晰地列出来。还要注意分清主次详略。哪一部分是重点?哪个论据主要说明哪个问题?哪一部分是次要点?哪些论据要简单说明哪个问题?只有这样,整篇论文才会主次分明、清晰明了。在提纲撰写完毕之后,也要注意推敲、修改提纲。看看题目是否恰当;检查提纲的结构是否合理,划分的部分、层次和段落是否可以充分说明问题;斟酌提纲各层次、段落之间的联系是否紧密,过渡是否自然。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拟好提纲之后切记要及时和指导老师沟通,相互交换意见。当然,如果在平常的学习中有意识地进行拟写提纲的训练,在真正写作毕业论文时是易于拟好提纲的。其实,从平常课后一些思考题的回答做起,就可以试着去拟写提纲,这样回答问题的条理也就会更为清晰。学年论文的撰写更是可以如此,真正到毕业论文撰写时,也就胸有成竹了。
四、科学论证能力的培养
论文写作模式下公共管理论文
一、问题对策模式
问题对策模式是公共管理类论文写作最常用的模式之一,其以公共管理领域内的现实问题为研究出发点,通过对该问题的实质、表现、前因后果等方面的分析,最终落脚在问题的解决思路和对策上。该模式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问题—原因—对策”这样三段式的论文写作思路和结构,当然在具体运用中由于作者关注点、掌握资料以及表达习惯的差异,这种表现形式也有所变异。一是在结构上。并不完全是三段式的安排,有的论文采用“问题—对策”的二段式结构;有的作者在问题描述之前增加了关于研究对象或领域的价值分析,形成了四段式的论文结构;有的虽然是三段式的结构,却重点研究问题带来的影响,是一种“问题—影响—对策”的三段式;或是在问题分析前先介绍当前现状,是一种“现状—问题—对策”的三段式。但无论几段式的论文结构,其核心都是围绕着问题分析和解决来安排的。二是在表述上。很多论文用“困境“”障碍”等词来代替“问题”一词的表述,用“诱因”“影响因素”“引发机理”等词表达“原因”一词,而在“对策”一词上则常用“路径”“机制”“建议“”策略”等词来替换。无论在表述上用何种词语,并不影响问题内容的分析,主要反映了作者用词习惯或分析侧重点的差异。由于问题对策模式是比较常见的模式,在搜集检索到的论文中很多都采用了这种写作模式,而且其结构和表达方式比较多样,这里不一一列举。该模式在具体应用中有一些共同的问题应加以注意。其一,以现实问题为研究出发点,多从公共管理实践中去发现和提炼问题,避免对问题的主观臆造,这是分析该问题的前提和价值所在。其二,对问题分析要全面和具体,围绕问题要有充足的资料,保障问题分析全面、具体和深刻,这是在众多问题分析模式论文中凸显出来的关键所在。其三,对策提出要有针对性和可行性,无论从何种角度去解决问题,在研究中都要针对问题来提出解决对策,而且要注意对策的可行性和彼此的协调性,以保障问题分析的现实价值。其四,问题对策分析是一种基础模式,可以配合其他模式辅助研究。如在问题分析中可以借助具体案例,辅以下文要分析到的实证来研究。
二、理论描述模式
(一)文献综述模式。
文献综述模式是对公共管理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的问题,在搜集大量相关资料基础上,通过分析、阅读、整理、提炼当前问题研究最新进展、学术见解或建议,做出综合性介绍和阐述的一种论文写作模式。如《国外公共服务渠道策略与进展研究综述》一文,就对国外在公共服务渠道方式、模式、渠道选择行为和渠道管理策略等方面的研究分别进行了综述,并提出研究启示。这种模式应用时要注意几点。一是搜集的相关资料要全面且有代表性。这需要搜集资料的耐心、方法和对相关问题充分认知,而且要能在众多文献中选定那些有代表性的文献,如重点搜集权威性期刊发表的论文、引用率较高的文献、该领域比较有权威的作者的观点等。二是文章综述在文献整合和描述中要有创新性和独特视角,能以一种有着内在逻辑关联的思路对文献进行梳理并高度概括,如以“多学科视角”“以问题争论视角”“以历史发展视角”等论述当前的文献观点。三是要做好文献的总结和评价。这是文献综述的目的,也最能体现作者的问题分析能力。
(二)理论解析模式。
理论解析模式实质是对公共管理领域的事物,特别是新事物进行理论分析和概括,目的是对该事物的本质进行把握,推动理论界对该事物进一步形成共识,并开展后续相关研究的模式。因此,该模式主要表现为对公共管理领域内的新概念、新提法、新行为的内涵解读,主要表现为围绕该事物主要内涵和特点等基本的理论问题进行分析。如《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绩效评价:内涵、本质与功能》一文,针对当前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已经普遍实施,但对该制度的绩效评价还缺少理解和重视的现状,作者对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绩效评价的基本内涵、本质与功能进行了系统分析。运用这种理论解析模式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理论分析的对象应是值得分析的,这主要源于理解该对象的重要性以及当前对该对象还缺少权威性的理论分析。二是该模式需要研究者具备较丰富的理论储备,通过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理解和观点。三是理论分析要有独特的视角和观点,对理论问题的分析要做到深刻、全面并易于理解,这样所形成的理论观点才能被大家认同和接受。
写作指导视角下高中语文论文
一、高考议论文写作常见误区
在高考议论文写作中经常出现立不准、思不清、展不开、说不圆、托不住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的影响到学生的作文分数。学生在高考议论文写作中的常见误区有以下几种:
(一)审题立意走极端
在议论文写作时,有很多学生都会出现立意不准,导致偏离题意或走题的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们缺少辩证的思考,总是习惯于非此即彼、非好即坏的简单化、极端化立意。这种现象在关系型话题作文的审题立意经常出现。话题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它包含对立统一、是非取舍、并列共存等多种关系。例如要求以“装饰与本色”为话题进行作文时,有的同学是这样立论的“反对装饰,提倡本色”,而还有的同学是这样立论的“装饰美化了本色,不可或缺”。这两者一个是全盘否定,一个是全盘肯定,他们的观点都十分的鲜明,但在实际上他们都是用简单化的立论来代替了对“装饰”与“本色”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入把握,思维从开始就走向了极端。这个误区不仅仅存在于话题作文中,有时候在材料作为中也存在着这样的误区。
(二)议论角度重复或角度分散
有很多学生在进行层次拓展的过程中会出现论述角度单一,文章没有体现出一定的逻辑层次的现象,有时候即使勉强写出几个层次,也多是生拉硬拽,单纯的为了拓展而进行拓展而拓展,连自己也分不清层次间的联系。有很多时候都是角度重复,或者是角度之间交叉、重叠,经不起推敲。在写作议论文时,分论点在角度上固然应该不同,但这并不表示分论点之间可以毫无关系。分论点必须围绕一个中心论点而设,分论点的作用就是要通过不同角度的分析,来更加全面地、充分地对论点进行论证,从而突出中心,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如果分论点的角度迥异到没有办法用一个中心论点去进行统一,那么分论点的设置就会完全失去意义。
(三)议论中有叙无议、缺少总结、脱离话题
学术类期刊论文写作方法
学术论文期刊是在某一学术课题具有的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讨论或学术刊物上发表,或用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学术论文期刊是以论为主体,对某一学术课题在以坚持事实求是、坚持理论原理的基础上进行论述,剖析。客观、真实反映这一学术领域的研究成果。但由于学术论文期刊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所以许多学者往往由于各方面的因素没有很好把握这一特性,就导致了使其失去价值。在国际科学界,如何正确评价学术论文期刊越来越引起广泛的关注。大多数把SCI、SSCI收录的科技论文的多寡则被看作衡量学术论文期刊论文水平高低的重要评价指标。
一、学术论文期刊写作方法
对于学术论文期刊来说,写作的创新和方法起着决定作用,一篇评价高的学术论文期刊不仅是靠的科学实力,科学研究水平还靠的题目的新颖。曾有人用"论文题目是文章的一半",来描述其重要性,那么写作包括如下:
题名
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给出的涉及论文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那么对论文题目的要求是:准确得体:简短精炼:外延和内涵恰如其分
1.准确得体
要求论文题目能准确表达论文内容,恰当反映所研究的范围和深度。
艺术教育教学论文写作指导
一、引子——善阅读,强意识
在艺术教育教学论文的写作中,需要的是善于阅读,加强“问题意识”,这正如奏鸣曲式中的“引子”一样,为论文写作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胡适先生认为:“问题是一切知识的来源。”在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像胡先生说的那样,牢牢抓住“问题宝丹”,加强“问题意识”,形成不断反思的好品质,在实践和阅读中前行。首先是阅读。朱熹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就是沉浸其中智慧感悟的过程。可以说,“疑”与“无疑”,云泥之别。所以,我们的阅读,贵在触类旁通、融会贯通。在关注别人思路中打开自己的思路,学会思考问题。带着问题读,读出更多的问题,以达到学以致用的境地。其次是实践。实践是一线教师的优势,基于实践的思考才能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基于实践的思考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工作研究两不误。我们面对的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都有着不同的个性特点。因而,在艺术课堂中总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教师的教学设计、学生的问题回答、课堂的突发状况等。所以,我们要不断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运用教师课堂教学的智慧,不断改善课堂教学策略,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阅读、实践和思考,特别是基于阅读和实践基础上的有效思考,犹如“奏鸣曲式”中的“引子”,为论文写作铺就了一方基石。
二、呈示部——立选题、搭框架
“奏鸣曲式”中的“呈示部”是一首乐曲的精神所在。正如论文写作中的“定选题,搭框架”一样,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1.立选题
选题是论文写作的基础,是明确研究的目标和方向的问题。所以,第一点就是立选题,要命题准确,联系实际。合理、恰当的选题是通往成功驿站的第一步。在论文评比中,笔者经常看到音乐教师写的诸如《流行音乐之我见》《小学音乐教育之初探》等为标题的文章。我想:这样的选题如果展开来写的话,应该写成一本专著,而这对我们一线教师来说,实在是一件很不容易做到的事。那么,怎样确定选题呢?题目是点睛之笔,它凸现问题的价值,要用简明、精确的词语反映论文的观点。对于选题,笔者的做法是“小题大做”,题目力求新颖。一般来说,确定题目前先要确定关键词:关键词是文章的主心骨,凸显文章的主题思想,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限定了问题的外延,有了它,拟题就不会跑题、行文就不会言不由衷。一般每篇文章可选3—5个关键词。然后围绕关键词拟出题目,题目初定后,还要反复揣摩,如果自己是读者,是否能从题目中了解到该文的核心内容和主要观点,是否需要要用副标题进一步加以说明,因为题目往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浓缩。
2.搭框架
高校学术论文写作教学初探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高校学术论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阐述了高校开展学术论文写作教学的优势,最后提出了高校论文写作教学的策略,包括开展首篇学术论文写作教学;开展模拟写作;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指导。
关键词:学术论文;写作教学;高校
近年来,高校对在读学生特别是硕士以上研究生的学术论文要求愈发严格,而高校学生为应对这一趋势,纷纷在本科阶段便开始学习学术论文写作,且学习的热情极高。然而,在教学模式方面,高校在本科阶段的教学指导仍然集中在完成学位论文(即毕业论文)的过程中。科技期刊作为学术论文主要载体,在现行的论文教学指导模式中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生也较少得到针对性训练。学术论文的写作与其他科研工作一样,十分强调创新,但也具有一些固定模式,具有熟能生巧的特性。因此,针对期刊论文的写作,如何让学生熟悉学术论文的写作模式、写作内容、写作步骤和投稿流程,需要从一开始就建立良好的操作规范,需要教师在学生进行首篇学术论文写作时对其进行教学指导[1]。
一、高校学术论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指导模式较为单一
在现行的论文写作教学指导模式中,各高校操作方法大致相同,仅在具体细节方法有所差异。例如,指导阶段主要集中在完成本科学位论文前,也就是大四上学期开始时,此外,有部分通识课程和学年论文会要求学生进行学术论文的写作,以此作为学位论文写作的入门练习。在完成本科学位论文这一时期,由于学生忙于找工作、考研等事宜,对待论文写作的学习和实践难免会有精力不足、心不在焉的现象发生。对于指导教师而言,日常的科研和教学工作繁重,在指导学生写作方面同样有精力不足的困扰。在指导流程方面,首先进行的是选题阶段,完成了选题环节,就要指导学生进入开题报告的书写阶段,主要任务是完成一份规范的、真正体现了其研究内容的开题报告,以及如何在开题报告中体现他们各自的研究过程;接着便是论文的正式写作,具体有资料搜集、完成实验、撰写初稿、指导修改等步骤[2]。因此与专业课和基础课所具有的实验和通识教育等手段相比,论文写作指导模式较为单一,限于学生自学和教师面授指导,且主要针对学位论文,与期刊论文有一定的差异。
(二)专业针对性不强
测绘工程科技论文写作能力思考
摘要:
分析了培养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意义,对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写作能力培养进行了初步实践与思考。结合国内高校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培养现状,特别强调了要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环境与氛围、要树立人才培养的科技论文写作意识和课程教学是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主阵地意识,同时建议必须做好问卷调查工作,建立健全人才培养的顺畅沟通交流机制,以使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各个环节、措施更符合实际情况、更具可操作性。
关键词:
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实践与思考
一、培养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意义
科技写作是一项既具有专业性又具有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科技写作成果是人类智慧的遗传,是科技交流的工具,对于提高研究水平、减少无效劳动和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越来越为各国政府所重视,并被作为各国决策科学化的依据。其次,科技写作还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通过将复杂的思维活动用文字等书面符号“物质化”“视觉化”,便于反复研究,仔细斟酌,使原来朦胧的意识明确化、疏漏的思想严密化、肤浅的见解深刻化,甚至引发新的思索、认识,找到有重大价值的新研究课题,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发展[1,2]。科技论文写作是科技写作最重要的形式,全面体现了上述功效,且无论社会如何进步,将始终对社会生活发挥重要的能动作用。本科生是未来科技活动的主力军,肩负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任[3]。强调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除具有以上宏观意义外,还具体体现在:1)促进本科生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和新知识的学习,培养他们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科技论文强调内容深入性、前沿性、创新性,本质是创新性。创新性首先需要坚实的知识基础、不断更新的动态知识以及学习中关于理论、技术、方法等的创新思考,然后通过艰苦的努力,实现创新想法。这一过程符合人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认知规律,体现了科技创新的一般过程。指导本科生撰写科技论文已被认为是培养本科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4]。2)提高本科生的科技交流能力。科技论文是科技交流的重要载体,具有其特定的逻辑性、简洁性、规范性、可读性等特点。一个只会创造不会表达的人,不算是一个真正的科技工作者。科技论文写作也是社会用人单位认为本科生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在科技交流日益广泛的今天,应当作为本科生的一种通识能力[5]。3)培养本科生科学探索过程中的道德意识、法律意识和程序意识,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6]。可见,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种可提升本科生综合素质和大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关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充分认识。
二、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初步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