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诠释现实教育的新路径,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作者:胡红梅 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由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教授和江玲副教授合著、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理解教育论》从理论和实践上开创了一个视角独特的解读我国现实教育的新途径,为丰富我国教育学理论、有效指导学校教育实践贡献了教育学人的智慧和心血。
熊川武教授开创和主持的“理解教育实验”于2000年发轫于上海市平乐中学,随后有江苏、浙江、福建、辽宁、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的不少中小学相继加入。“理解教育实验”以建立在科学理解论、人文理解论和实践理解论基础上的理解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在教育实践中运用各种理解策略来消除教育中的误解,增进师生的相互理解、自我理解和对教育以及人类社会的理解,以此谋求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师生的幸福人生。《理解教育论》正是在此实验的基础上完成的。
现实教育正由粗放型走向精细型,也就是由通过延长教学时间、改善办学条件等增加效益的外延式发展的教育,走向以提升教育的情智含量为标准、依靠师生“巧干”增效的内涵式发展的教育。在这个转化过程中,教育的症结是什么?转化的途径是什么?这是亟待教育理论给予解答和指导的。《理解教育论》正是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从理论基础、教育目标、教育策略等方面深入探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理解教育论》认为,时下教育中的低效、粗放来源于多方面的误解,有观念上的误解,也有行动上的误解,有相互误解,也有自我误解。
要改变这种状况,根本途径在于消除误解;增进理解,走理解教育之路,并给出了相应的理论支撑和实践策略。这无疑是给现实教育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开出了一个救急药方。掩卷凝思,概括《理解教育论》一书主要有如下特色:
第一,理论的创新性。在我看来,理解教育的创新之处首先表现在它从理解的视角,对教育基本矛盾以及教育世界之属性的剖析上。该书指出“矛盾的双方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分析这种关系,不难看出这对矛盾何以围绕理解展开”,“教育世界的所有属性都以理解为轴心”,即透过教育世界纷繁芜杂的现象,看到教育中各种关系的枢纽与症结所在。该书认为,教育中的低效、减效、无效等都根源于误解,要扭转这种局面,就必须从感情、认知、行为等方面拨乱反正,正本清源,还教育以理解的本真面目。其次表现在理解教育特色的阐述中。“师生同益”就彰显了理解教育的特色。理解教育强调让师生双方都更好地筹划并实现生命的可能性,使他们的生命意义更加丰富。强调教师在教育中发展,通过理解教育谋求自身的幸福,这不仅能促成高质量的“教学相长”,而且把现行的脱离教育岗位的教师培训———这种外在的教师发展,变成教育中的内在持续发展。
第二,实践的可操作性。《理解教育论》对实践有着深切的关注,并在实践中找到了理论的生长点。阅读此书,我们可以和作者共同分享一系列独特的操作策略:为树立理解观念而开发的理解歌和理解操,为营造理解的环境而确立的理解性校训、传播的理解性用语、设立的理解室,为达成自我理解和相互理解的方法与策略,“反思创读、多重循环”的理解教育教学模型,应用于思想工作与课堂教学之中的21个消除误解、增进理解的基本手段……这些策略是理解教育独有的,是理解教育工作者创造性智慧的结晶。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1个消除误解、增进理解的策略”,它们是来自于理解教育实验第一线的教师的实践总结,是提升出来的教育实践智慧,也是中小学教师易于接受、切实可行的实践操作模式。《理解教育论》只是关于理解教育的纲要性说明。作者满怀信心地向人们勾画出理解教育的宏图:理解型学校管理、学校道德场域建设、理解教育视野下的反思性教学、教师教育智慧的发展、教育理解案例分析,等等。当然,正如作者所言,理解教育也非十全十美,但它将以开放、豁达的气度在实践中不断接受检验、认可、修正,以日臻完善。相信理解教育这朵教育奇葩将会更加芬芳馥郁、繁荣茂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