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农村教育新思想思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本文作者:姚雪红 姚静 单位:吉林省教育学院 吉林省实验中学
培养“真人”
有位教育家说过,教育之优劣决定了“真人”的多寡。这人世间,“真人”多,则世界繁荣昌盛;“善人”多,则世界稳定和平;“官人”多,则世界动荡纷争;“恶人”多,则世界大战来临,人类面临巨大的毁灭危险。中国是一个有着十三亿多人口的大国,中国的教育成功了,培养的“真人”多了,可以直接为世界和平、人类大同做出贡献!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本质意义。陶行知称“教人求真”的教师才是第一流的教育家,这需要具备两种要素,一是有真知灼见,肯说真话,不做伪君子,实事求是地办事,不为名利所动,达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给学生以身示范的力量。1979年李老师从长春师范学院毕业后履行了自己“我一定回来”的诺言,毅然回到秀水乡创办第二中学。教改实验成功后,城市重点中学、师范院校、教育行政部门等纷纷调他,优厚的工资待遇,诱人的优惠政策,都没有动摇他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执著追求,对农村孩子的深沉热爱是他不变的选择。他不为名利所诱,不为金钱所使,守望心灵中圣洁的净土,在他做省语文教研员的工作之余,还拖着病体送教下乡,建立农村教研教改实验基地校,形成县域三级培训网络,扎扎实实开展教研、评课、讲座、辅导等系列活动。
春风化雨,桃李不言,他像一匹在教育大漠里默默跋涉从不知苦、从不说累的骆驼,无须宣扬,无须标榜,尤其在当今物欲横流的时空里,他已经给他的学生树立了标杆,向世人弘扬了他的清明之德。有专家指出,“我们今天的教育正越来越多地变得平庸,一种近乎赤裸裸的功利主义弥漫其中,一个真正视教育如生命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力求与世风流俗保持一定的距离,率先垂范,‘学做真人’,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在‘学做真人’的过程中,享受到真正的有价值的教育”。陶行知认为:“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所以他提出“真人就是真善美的人,就是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的人,是智仁勇俱全的人”。“真人”要具备五种生活能力:一是科学的生活力,二是健康的生活力,三是劳动的生活力,四是艺术的生活力,五是改造社会的生活力。而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精神境界和五种生活力的人,采取的教学方法便是“教学做合一”。陶先生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陶行知倡导“做”为核心,是因为一切知识源于生活实践,一切“闻之”、“说之”都植根于“亲之”,如果离开了做为核心,就不能掌握真知,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李老师深得陶行知教育之精髓,在塑造“真人”的道路上,李老师努力践行着陶行知先生的真人教育观。在教改中体会到,要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动手,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必须自觉有效地增强教学的实践性与开放性。
他和学生一起上山砍柴,下水捉鱼,和学生一起选种、种稻、掰苞米,他让学生手脑并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和适应现代农村生活的生存力。在教学中李老师开展了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开展“做小先生”活动、“找能人”活动、做“小主人”活动。“做小先生”,就是用学到的知识为当地农民服务,为农民写书信、广告、合同、诉状、广播稿等。在服务中,了解乡情乡貌,增强与农民的感情;“找能人”就是寻找农村创业者和开拓者,寻找能人的过程,既是了解农村新改革与新发展的过程,也是学生树立新的价值观和成才观的过程;做“小主人”就是让学生以主人公的身份去搞调查,参与社会实践,思考家乡和国家、民族的大事,以此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活动的过程中强调学生要主动参与,独立思索,切实感悟,深刻体验,然后通过“叙评日记”的形式写出文章。李老师运用环境里的活势力,去培植、发展学生的活本领———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活本领。与此同时,李老师充分利用农村的有利资源让学生敢于追求真善美,摒弃假丑恶。农村的山山水水,四季风韵、五彩云霞,都是一种美的享受和追问,美景滋润着学生的心灵,是学生感受美、体验美、理解美、创造美的圣地。正如李老师所言“搞教改就要一方水土育一方人”。作文课上他引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寻找素材,站在松花江的大堤上,观察家乡的村庄、院落、山川、树木、江水,人们常说“江有多阔,心有多宽”,宽阔的江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心胸,灵魂得到了净化,精神得到了陶冶,境界得到了提升,学生们用心地去感悟家乡的自然景观,洋溢着对生活的美好憧憬,歌颂生活中的真善美,撰写出一篇篇美文《家乡的秋色》、《家乡我要为你添一笔》、《我爱家乡的红高粱》、《家乡畅想曲》、《故乡的水》、《船,家乡的船》、《一水引来万水流》,在创作美文的过程中,李老师更让学生明白“我们要善于发现美、创造美,美就在个人的心中”。
在教学中,李老师不仅鼓励学生大胆地去追求真善美,而且对于社会上的假丑恶,也要敢于批判,敢于同不良现象做斗争,敢于伸张正义,他教导学生敢说,敢写,敢爱,敢恨!使他们懂得,要想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我们应该支持什么,打击什么,赞扬什么,反对什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经常列举出现实中的一些现象,让学生评论,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们看到了农民负担严重,就亲自到农民中调查,写出了《我为农民鸣不平》;学生们发现当地社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写出了《农民的高利贷》、《啥时看病能不难》;看到了腐败现象,写出了《谈打拦路狗》、《如此考试》;看到当地的陈风陋习,便写出了《活着不孝,死了乱叫》、《假大姐》,真正做到了“哪里有不平哪里就有我”,对村干部的不作为,写出了《社主任,你别绕着走》,不遗余力地批判。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真正人要有一种精神———人的精神,这种人的精神会在信念与情感、意志与追求之中,会在对待他人和自己本人的态度上,会在分明的爱与憎,在善于看到理想并为之而奋斗方面表现出来。”#p#分页标题#e#
培养未来人
李老师农村教育的核心是育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他扎根农村后,1985年,在榆树市秀水二中举起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的教改大旗,从语文学科的角度,探索教育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路径,让农村孩子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中来,李老师认为素质教育不可测评,学校教育比较短暂,学生素质真正发挥作用是在十年、二十年之后,素质教育不是体现在当下而是在未来,教育的本质是培养未来人。李老师把学生作为未来人培养,作为未来的劳动者培养,未来人是敢于担当的社会人,是生生不息、绵延不断的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者,是造就中华民族美好未来的创造者!于是李老师把注意力从培养少数几个精英人物中转移出来,转移到全体学生身上,让全体学生都成为好学生,个个都是成功者,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这也应了陶行知先生的话“为了全体学生的教育就是生活教育,就是教育的普及。”庄子说,真正的善养生者,若牧羊人。牧羊人虽然挥着鞭子,但他对整个羊群都很和善。他的鞭子会落在谁的身上?‘视其后者而鞭之’,一定要落在最后的那只羊身上。”庄子的思想正好暗合了李老师的“玉米棒子”理论:农村中学不和城里的中学去争夺那“十几个穗大粒饱的玉米棒子”,我们培养的是未来的劳动者,是培养能适应未来社会,能为家乡的建设服务,能为社会做贡献的人。不管是优生还是差生,在李老师眼里,都要全面培养,尤其对待差生,他更是百般呵护,不是仅仅停留在补补课、做些家访,而是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差生差的原因,在差生思想、品格、教学、课外活动、调动积极性等方面形成一系列理论,进而有的放矢地帮助差生在各个方面的提高,提出“用勤奋的我战胜懒惰的我,用主动的我战胜被动的我,把愚蠢的我变为聪明的我,使平庸的我发展为有能力的我”这个有战略意义的口号来激励差生,使差生在不断的激励中、在不断的战胜自我中茁壮成长。
针对不同的人在社会上的不同位置,陶行知曾用植物打个生动的比喻,大地上各种各样的植物,没有山上苗,也没有山涧松,众生皆在平地上立根,接受雨露阳光,接受风霜冰雪,然又能各以本性,自由生长,五尺有五尺之用,十丈有十丈之用。花草可供人欣赏,树木可供大厦之用,虽本性不同,其可用则一也,则整个平地世界生机无限。这使我想到李老师培养的一个学生,她当了一位较有名气的裁剪师,当记者问她,你和那些上大学的同学比,你觉得比他们“矮”吗?这位同学回答说:“比如一块砖,高楼大厦上的砖是砖,牛棚马圈上的砖也是砖,不管把它放在高楼大厦上,还是放在牛棚马圈上,它只是发挥了一块砖的作用,那么这块砖是有价值的砖,成才也无非是这样。”这些事例充分体现了李老师别开生面的创造性教育的探索和大面积提高差生教育教学质量的威力,也充分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要面向普通的大众化教育”的思想,展示了李老师教育教改的可行性和普遍意义。作为未来的劳动者,首先要有热爱家乡之情感,建设家乡之责任。为了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和责任意识,在作文课上,布置学生写《家乡儿女情》,为了能写好这篇作文,李老师把学生领到松花江边的大坝上,学生们看着家乡的贫穷面貌,大家齐唱着“我的家乡并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涩的水,一条时常干涸的小河,依恋在村子的周围……”当唱到“我要用真情和汗水,把你建设得地也肥来水也美”的时候,同学们个个热血沸腾,激情澎湃。
头上是火红的太阳,身后是滔滔的江水,眼前是家乡百废待兴的景象。在歌声中,学生们思考着家乡的未来,思考着自己的责任,责任意识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动力,使他们更有信心地追求自己的理想———为家乡的建设而努力奋斗。李老师认为,教语文不只是教学生识字、说话、写文章,而是“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知识,培养学生再形成能力的能力”,是提高农村未来劳动者素质的一种极其重要的教育渠道。由此,李老师提出了他的教育观:目前的学校教育是“小学校”,社会则是终身学习的“大学校”,学生在校学习的课堂是“小课堂”,广阔的农村与社会才是“大课堂”,学生学习的课本是“小课本”,现在和未来的社会、生产实践方是无字的“大课本”。正如陶行知所说:“头上顶着青天,脚下踏着大地。东南西北是他的围墙,大千世界是他的课堂,万物变化是他的教科书,太阳月亮照耀他工作。”他把自然存在和社会生活都当做是教育学生的内容。走进自然,走向社会,使学生开阔心胸,拓展格局,提升精神,涵养气度。基于这种思想,李老师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自然、走向农户,他和学生们一起去游赏江桥、碧水、白帆,观察农民在河塘里采棱角,捞河蚌,筛沙石,修围堰,整田地;他组织学生畅游松花江,然后跳上岸来,燃起一堆篝火,烤着捉来的活鱼,烧着鲜嫩的土豆,品尝着甜脆的“八里香”,师生们的整个身心都与美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了,思想和精神被大自然所陶冶。他还让学生观察采写农村一处处美景,一个个能人:经商的、开车的、养鱼的、养鸡的、划船的、种田的,各行各业的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创造力,使他们长得更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和人民。”当地村屯的这些自学成才的人,是学生学习的好榜样、好教师,这些人是经济改革大潮中的弄潮儿,是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是学生身边实实在在的人,李老师有意让学生去写这些“能人”,感受身边的英雄、模范,如此这般,学生走进社会,审视生活真谛,思考人生百味,拓展了学生看问题的角度,增加了思考问题的深度,使学生有事可写,有人可传,有感可发,有理可议,有情可抒,那飞迸于学生大脑里的想改造社会、建设家乡的可贵理想,那蕴含在人生路上的参与实践而又自觉印证的启示,无不从学生的心底喷薄欲出。被吉林省教材审定委员会定为初中生选用教材的《田野山的小花》即是最好的见证。
打造教育家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教育取得了重大的发展,但也面临着新问题、新困难,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不是缺少教育官员,不是缺少优秀教师,而是缺少教育家,教育家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按照教育的规律办事,按照人的成长规律培养;能融通古今中外文化,站在更高的角度审视教育,有独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能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升华理念,不断创新;对教育理想和信仰有不懈的追求,有恒心,一生坚守教育理想,并为教育理想的追求能舍弃一切。正如陶行知所言:“教育家是在创造使自己崇拜的人”,“教育家手里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李老师不仅是这样的教育家,他还在努力打造着民族和人类命运的教育家。1999年,省教育厅考虑到李老师的身体状况,把他调到吉林省教育学院做教研员,到了新的工作岗位,李老师仍心系农村教育,他不顾身体的病痛,积极开展农村教育教学研究和农村教师培训,根据农村教育的实际,在农村学校建立了教研教改基地,并辐射、带动周边的学校教研教改活动;建立县域三级教研网络;利用城市优秀教师资源培训农村教师;坚持因地、因校、因人制宜,开展主题教研活动,他带领或和参与的团队一起,团结协作,锐意创新,孜孜不倦,开拓进取。在开展主题教研活动中,李老师总结出:“问题———探究———问题”,“学习———实践———总结”,这是教育家所走过的一段共同的路。他认为,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在这条路上走过几回,那么一个不合格的教师就会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一个合格的教师就会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一个优秀的教师就会成为一个杰出的教师,一个杰出的教师就会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家。李老师担负起了培育教育家的重任。#p#分页标题#e#
首先,李老师注重对青年教师教育理想的铸炼。李老师经常教导年轻的教师要志存高远,坚守教育理想,要有为祖国和民族的繁荣昌盛而献身教育的远大理想和抱负。由此我们会想到,当年没有高楼,几近窘寒的西南联大,规模有限,场所局促的清华研究院,依靠学术的坚守,教育理想的执著,和为祖国、民族的复兴而奋斗的人,甚至他们中有为争取民主和平,为追求真理而敢于牺牲生命,像李公朴、闻一多等成为教育史上令人怀念的榜样。尤其当今时代人们在以极大的愿望去追求物质利益的背景下,李老师用“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来激励年轻的教师,他善于调动年轻教师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内驱力,亲自调查影响教师发展的内因,寻找根由,他说,教师发展,重在心上,只有心动,才会有提高的意识,他通过主题教研活动,让教师的心运动起来,他为教师创造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外部条件,打通影响教师发展的“关卡”,让内因和外因互动,让心与环境融合,他说教师发展如果没有内驱力,没有教育理想,不要说教育家,就是合格的老师都很难做好。我们知道,个人的理想、价值取决于社会的承认,作为一个个体,只有把自己的理想、价值和社会的需要、国家的要求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的理想和价值。
第二,注重青年教师品格修养的修炼。陶行知说过:“把自己的私德健全起来,建筑起‘人格长城’来,由私德的健全,而扩大公德的效用,来为集体谋利益……”“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有一位教育家也说过:“一个正直、聪明的本科生,要比一个心理阴暗、行为龌龊的博士生,对社会的贡献更大。”何况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要心能光明,量能阔达,志能坚毅,思能缜密,事能妥当。李老师在给培训的教师上课时说:“假如我们把书上做学问、做人的道理都能够作为自己立身、学习、处世的参照,我们就会发现不足,就会增加使命感和责任感。”要修炼美好的品格,他鼓励教师树立责任意识,有虚怀若谷的胸怀,包容他人,特别是与自己看法不同,甚至是对自己有意见的人,更要敢于担当,自古以来的大教育家,不全是由于聪明,也不全是由于勤奋,而是在于能够坚持,能够担当,有学识不能用在需要处,是辱没了教育,有志向不用在关键处,是辜负了自己,只有能够担当起教育使命的人,才会成为社会进步的骨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
第三,指导教师多读书。真正的教育家不仅有强大的文化使命,更要有文化的眼光和文化的视角,观察、指引教育的航标。这种文化眼光的培养不仅来自于教育实践,还来自于书籍的滋养。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要天天看书,以书籍为友,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李老师经常告诫青年教师,不仅要博览群书,更要研读教育经典、教育理论,历代教育家或教育名人,无不是文化积淀深厚、人文素养极高的人。研究他们的学识,学习他们的思想,细心地琢磨、思考,汲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营养为自己所用。李老师对青年教师的厚望是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养成终生学习的良好习惯,有些老师尤其中小学老师,白天忙于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等,没有时间来自修,李老师就说:“真正读书的时间是在八小时以外。”他引导教师要会利用时间读书,要善于读书,要善于把理论应用于实践,要注意从教育实践中不断地总结,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提升理论素养。正如陶行知所云:“我们要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这样才能在教育实践中,碰撞出闪光的智慧火花,由此产生出新思想、新理念。
第四,告诫青年教师让思考成为一种习惯。教育家不一定是政治家,但一定是一位思想家。一个没有思想的教师行走于教育路上,犹如迷失方向的路人行走于葳蕤森林。一个热爱思考的教师,注定是一个不断向着大师靠拢的人。李老师常说,只有思考能帮助我们从无效走向有效;只有思考能帮助我们从有效走向高效,思想起源于实践,形成于思考,而思考的最好方式就是写作。实践是孕育思想之花的肥沃土壤。要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主题教研活动就是引导教师创造有效的教学方法的同时,上升为一种理论认识,促进了教师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并促动了教师勤动笔,勤写作。在调查中我们也了解到,要完成一项主题教研活动,即使是研究一个子课题,教师们也要不断地实践、反思、总结,但成功之后的幸福感使教师们更加热爱思考,更有热情参与主题教研活动,促使教师阅读更多的书籍,查证更多的资料,以求证自己的思索;这个过程就是打造教育家的过程。李老师用他崇高的师德、渊博的知识、鲜活的教学方法,改变了农村教育的旧面貌,诠释了一个新的农村教育,他用自己的心血培育出了一批又一批品学兼优、锐意进取的莘莘学子。用自己手中的粉笔勾画并实施农村教育的美好未来,为农村教育谱写新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