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艺术美育功能分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舞蹈艺术美育功能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舞蹈艺术美育功能分析

本文作者:章滇予 单位: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舞蹈艺术美育“内涵”

舞蹈艺术教育,是构成大学院校美育教育的主要因素之一。其教育功能、特点及本质皆体现于对学生的“审美教育”。舞蹈艺术教育,以培养学生艺术欣赏力、提高参与能力为宗旨,以完成独特的舞蹈艺术魅力、传达美好情感的美育为作用。大学学子对美的追求及向往,通过舞蹈教育达成“欣赏美”“创造美”“表现美”的精神需求。我校开设《舞蹈欣赏与实践》等舞蹈艺术教育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强化学生审美水平,通过自身由外而内“形神共修”,实现舞蹈教育的核心内涵。舞蹈艺术教育,为高校美育最基本的模式之一,其特有的审美内涵无可替代。对处于人生最佳成长期的大学生进行舞蹈艺术教育,能令其于体能及形体等层面达到良好的状态,令其追求外在美的同时审视内心,追求精神美的共通。大学在校生,是富有浪漫情怀的“理想主义”、对美汲汲追求的群体。而舞蹈艺术教育,恰好符合其对美的追求、感受、学习及实现的愉悦体验过程。通过舞蹈艺术教育,大学生的体态更趋健美,举止愈加优雅。舞蹈美育能陶冶情操,提升艺术审美水平,提高品德、组织纪律性及集体荣誉感。舞蹈艺术教育,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其特有的美育功能无可取替。

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舞蹈艺术的审美本质为“认知活动”。为人们欣赏舞蹈表演油然而生的精神活动及情感体验,对舞蹈作品“感受”“体验”及“理解”的过程,即为舞蹈艺术的审美特性。可其又有别于普通意义的“认知活动”,它是独特的对“舞蹈作品”的“认知活动”,其通过对舞蹈作品的欣赏,了解了舞蹈塑造的“艺术形象”及所呈现的人物思想与社会生活,并对舞蹈作者有了具体而深入的认知,欣赏过程经观赏者产生的审美诠释进行了二次创作。下面,就其舞蹈艺术的“审美特性”进行扼要阐述。

舞蹈艺术外化的“动作性”审美动作性,为舞蹈艺术的第一特征,舞蹈艺术形象,为“直觉性艺术”,其主要艺术特性体现于表象外化的“动作性”。舞蹈艺术中“氛围”“情调”的渲染,“情节”“事件”的发展,“性格”“情感”“思想”的人物体现,矛盾冲突、意境生成等系列情节的推进,这些在影视里只需用语言表达的一切,在舞蹈艺术中便需要用“肢体动作”所构成的“语言”进行连贯性的发展完成。人体的舞蹈动作,为舞蹈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为何将舞蹈判定为“动作性”的根本。舞蹈艺术“动作性”特点,也是其区别于“音乐”“美术”等非舞蹈艺术形式的本质。舞蹈的生命是“动”,由舞蹈艺术本质角度,“动作性”为人类内心情感外化的展现形式,具有独特的美学意义。

舞蹈艺术的内在“抒情性”审美抒情性,为舞蹈艺术的第二特征。关于舞蹈的“抒情性”,《诗经•大序》内早有表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由此,我们看出古代时人们已然利用舞蹈抒发情感。舞蹈艺术内在本质属性,以优美舞蹈动作形态表达。此外,若想通过舞蹈动作清晰明了地表达某些语言文字包含的意义与内容,通常是无法实现的。但是,某些语言无法表达的复杂情感,以人体动作却可完全体现。因此,当人的精神世界与丰富复杂的内心情感无法以语言及其他艺术形态进行表达时,以人体外化动作性将其内在“抒情性”充分显现,就成为舞蹈艺术极其关键的审美特征。

舞蹈艺术的“综合性”综合性,为舞蹈艺术的第三特征。舞蹈艺术,其主要表现形态是以人体动作为媒介。同时“音乐”“美术”“诗歌”等在舞蹈生成之初即不离不弃,为构成其艺术形式的主要因素。舞蹈艺术将“音乐”“文学”“美术”“戏剧”“建筑”等艺术形式及对大自然“生灵”的模仿皆融入至舞蹈动作中来,使舞蹈艺术形态表现呈丰富、多元化的“综合性”方向发展。

舞蹈艺术在大学生中的美育功能

舞蹈艺术教育,对提高在校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试想一下,若高校没有了舞蹈艺术教育,体态美缺失的学生,就会令校园少了几许流动的雅蕴。一如专家所言,无艺术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同样,缺少了舞蹈艺术教育的陶冶,大学生追求美的愿望便会有所缺失,全面发展必然遭受挑战与缺憾。所以,讨论舞蹈教育重要性的关键,主要是为了促进高校做好舞蹈教育工作,充分发挥舞蹈艺术的美育功能。

外化“形体与气质”的培养舞蹈训练,首先受益的是个体的“形体”与“气质”。人的颈、肩、胸、腰、手臂、腿足构成了整体形态,人的情感、品质结合躯体线条,通过整体姿态呈现于观者。形体美,为人外在美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人第一眼的眼缘,直观显现着青春的“活力”“灵动”“美感”。形体,可体现人的生活态度及思想。美的形体,体现了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此外,优美的形态、强健的躯体可对人的内心产生影响。早在古代,孔子就极力主张以音乐、舞蹈模式、修饰人的仪容举止陶冶人的情操,促进外在、内在美兼备双修,令形、神和谐统一。近代,西方发达国家,将舞蹈教育作为提高素质的主要手段之一。首先,采取交际舞训练,教年轻人懂得礼节及仪表;其次,经芭蕾舞学习,实现形体的优雅、挺拔及秀美。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舞蹈活动的形体训练,既可获得体能及完美身材,又能锻炼意志、增进信心、塑造出高雅气质。

内在“心理素质”的培养舞蹈艺术,是通过音乐、神情及不断变化的人体形态实现表达思想情感的艺术,其通过大脑形象思维模式结合情感体验来实现审美过程。从生理角度来说,大脑左、右两区分别为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彼此联系而又分工不同。左脑主要为“阅读”“理解”“语言”“数学计算”等功能;右脑主要为“时空概念”“调动情感情绪”“形象感知”“艺术欣赏”等功能。舞蹈可极大地促进人的“想象力”“幻想力”等联想功能,于舞蹈艺术体验中,使“发散性思维”获得长远发展,因而推动“创造性思维”及“技能”的不断提高,促进身心健康。在舞蹈艺术教育中,学生在领悟基本的舞蹈动作基础上,通过对“音乐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以优美的肢体替代语言宣泄情绪,释放情感。这在一定程度上倾泻了大学生因学习生活所带来的烦躁、压力,缓解了学生的抑郁情绪,由此可知,舞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挥着重要效用。#p#分页标题#e#

对“审美能力”的培养舞蹈融入了“美好向往”、大众对“真善美的汲汲追求”,使舞蹈艺术感染力具有净化心灵与陶冶情操的教育效应。舞蹈艺术教育活动能教会学生以优美的“肢体语言”对美好事物进行“赞美”与“歌颂”。以丰富的舞蹈语言显现学生的“愉悦”“烦恼”,能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给予的“风”“雨”“生灵”“日升”“日落”。此外,在培养学生自编自导、组织歌舞表演能力和舞蹈素材选取上,要依主题经“认知”“理解”、适合“时代特点”等因素,才能让学生的“才能”“情感”“智慧”以“舞蹈艺术”为宣泄口,激发其审美创造兴趣,提高“审美能力”。

“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随着社会文明步伐的加快,大众社会交往日益频繁。为了顺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大学生务必要具有较高的社交水平,加之高校是大学生们建立人脉的最佳时机,能否与同学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对大学生未来走向社会亦有深远影响。此外,各大高校对大学生社交能力的培养,亦越来越关注。舞蹈艺术教育,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惬意、舒适的氛围,使舞者于优美旋律及舞蹈中,促进彼此愉悦的交流。此时舞蹈脱离了其艺术审美范畴,充分发挥了其沟通学生和社会的媒介效用。舞蹈活动,以动感形象与优美旋律惑诱大众的视觉,诱发情感心理反应,实现了视觉、听觉及内心的愉悦体验。在此和谐美好的氛围里,大众既能获得美的享受,又能促进交流、扩大交际。

结语

艺术是人类心智的凝结,作为人类情感宣泄载体的舞蹈,则将此体现得更加自由、直接与酣畅淋漓。其所散发出的能量足以启智、思辨。作为集“形体”“服饰”“音乐”“舞美”等设计于一身的多元化艺术,舞蹈以其独特不可复制的艺术韵味,凝结着华夏文明的别样风情,寄托着人们对“美”“人生”“未来世界”的美好愿望。舞蹈已其撼人心魄的呐喊,呼出舞者内心的强音。对大学生进行舞蹈审美教育,能在陶冶大学生情操的同时,增进创造力,实现大学生德、智、体、美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经舞蹈艺术形式,学生会将所学融会统一,在舞蹈世界里实现自我完善,从而构建审美意识形态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当下,我国艺术高等教育处于飞速展开时期,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改革,将素质教育落在实处,是目前高等教育工作者务必思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