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限制因素与对策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实施通识教育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需要
不管是文学、社会学、自然科学还是其它领域的心智锻炼,都将增强学习者学习、探索其他学科领域的能力。对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全面、严谨、辩证、理性地思考问题、处理事务,是必须要具备的素养。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高职院校通过通识教育,侧重于树立受教育者的积极关注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促进其其他方面综合发展。因此,万万不能因为高职教育着重于培养一技专长的人才,而疏忽对他们进行通识教育。通识教育的缺失,必然导致高职教育的教育目标偏移,甚至导致高职教育沦落为培养简单劳动力的车间。
(二)实施通识教育是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目前社会需求不断变化,职业变换更加频繁,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希望招收到全面发展的人才。高职院校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是实施通识教育的目标。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全面知晓人文、科学各领域知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养成敢于创新的好习惯。
(三)实施通识教育是大学生提升职业技能、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需要
当前社会需要学生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也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而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能力和态度的教育,它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当通识教育的理念深入到学生内心,成为学生的自觉意识,就可以转化为强有力的助推器,以一种思维、习惯、情感、品质加倍地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更好地开辟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路径,为其走上社会提供更有力的帮助。
二、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限制因素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由于条件不够成熟、制度不够完善,通识教育还仅停留在形式化、表面化阶段,通识教育课程实施效果不是很显著。
(一)通识教育观念没有充分体现,课程目标需进一步改进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中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提出简约的概述,缺少通识教育整体性、针对性规划,人才培养目标过于重视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实践等方面。通识教育是人文、社会、自然科学与技术、实践能力等相结合的教育,并以全面发展健全人格为目的。高职院校的课程目标有待进一步明晰和完善。
(二)通识教育理念得不到学校重视
高职院校办学目标就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实用型、高技能复合型人才。通识教育的成效是隐性的,学校开展通识教育对学生素质的影响在短时期内成效不大,而且在各高职院校各种类型的水平评估中,也是以专业教育为主要内容,这使得院校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通识教育的推进与实施。
(三)通识教育缺乏管理机构
通识教育本是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在实际施行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没有设置专门机构,没有具体管理措施。所谓的通识教育大部分高职院校要么还没有启动,要么挂靠在毛特课程和思修课程上。管理机构的缺位是制约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实施的主要因素之一。
(四)通识教育课程内容杂乱、结构不平衡
经过笔者调查了解,众多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里并没有明确的通识教育的板块,通识教育课程大多安排在公共选修课、公共必修课以及素质讲座中。由于有学分比例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生在实际选课时选修通识课程的较少。
(五)通识教育师资严重缺乏
高职院校成立时间较短,再加上传统教育理念比较侧重于专业教育,因而普遍缺乏一支稳定、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教师对于实施通识教育的意义、价值、必要性、紧迫性等认识得不深,有的教师对通识教育一知半解,甚至有教师完全不了解什么是通识教育,通识教育的内涵,通识教育的课程。学校层面上对于开设通识课程的教师没有设任何门槛,教师开设这门课是否适合自己、教学方法如何以及教师是否按照通识课程标准来教学,都没有开展评价。同时由于各高职院校并没有明确规定这方面的激励机制,所以大多数教师不愿意开展通识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基于这种现状,很难达到通识教育预期的效果。
三、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策略
由于高职院校的学制较短(通常是三年),最后半年又需要根据教学计划到对口单位顶岗实习,同时学生各方面能力不同,要想在短短的两年半受教育时间内完美实现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真是荆天棘地。因此,各高职院校应当结合自身特点,探索出适合于本校学生学习的通识课程。
(一)高职院校应明确树立通识教育理念
高职院校实行的通识教育必须符合自我、社会、岗位的需要,拓宽受教育者的知识面,提高他们走上社会的职业能力和适应社会变化发展的能力。所以说,通识教育不能单一、片面地理解为是一般的、基础性的教育,而应该贯穿在学生在校学习的始终。同时,高职院校应将通识教育明确规划纳入到课程教育体系中来,使它成为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贯穿始终。
(二)高职院校应结合实际精心构建适合自身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通识课程体系要做到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构建由通识必修课、选修课等部分组成的课程体系。同时高职院校应整合学校教学资源,划拨专项课程建设经费,力争建设具有影响力、示范性的特色课程。
(三)高职院校应该通、专协调发展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两个相辅相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高职院校注重专才式教育,它着重学生的专业化培养。然而当今社会快速发展,对高职院校的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岗位不再满足于单一专业化,而是要求全面发展。所以我们要加快改革步伐,不再局限于专业教育,而是从整体上重新考虑建立课程体系,不仅重视专业课程的发展,同时要重视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积极探索开发适合高职院校发展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促进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协调发展,培养新世纪全方位高素质人才。
(四)高职院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通识教育的质量
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过程中,教师的素质、观念、责任心等因素在通识课程教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实施通识教育中,教师队伍是关键,必须建设一支高水平、稳定的教师队伍,但目前高职院校担任通识课程的教师从数量、水平等方面都参差不齐,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学校应制定相对应的激励措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外出学习培训。
(五)高职院校应设立科学的通识课程评价体系
科学的评价制度不仅是检验实行通识教育效果的有效手段,更是促进通识教育实施的有效举措,所以,要建立健全通识课程评价体系,做到评价内容真实化、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途径多样化。
总之,高职院校推行实施通识教育是一种必然趋势。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品学兼优、人格健全、敢于创新、敢于担当人才的重任。针对通识教育实践存在的问题,我们要从整体上把握和设计,只有了解自身的特点,优化整合资源,才能推动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从而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质量和水平。
本文作者:柏嫱 单位: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