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影响评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通识教育影响评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通识教育影响评析

本文作者:李晓莉 单位:丽水学院地方合作处,讲师,硕士

理念制约因素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一种实用主义观念。反观我国的大学教育传统,实用主义严重侵蚀了我国大学教育精神,高等教育过分强调社会功能,被视为国家发展的工具。在这种理念指导下,高等教育将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知识型、专业型“人才”,专业知识的传授成为大学最主要的职责。国家对大学的功利要求,极大地强化了大学生的实用主义观念,大学生们考虑的不是学识修养和人格的完善,而是学好专业知识,考等级证书,为就业问题打算。教育作为社会的子系统,有责任为社会发展服务,为国家培养科学家、技术专家,但这种服务应该建立在促进大学生智力发展和人格塑造的基础上。中国高校在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两大因素影响下,专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在教育实践中产生了种种弊端。通识教育与传统的实用主义教育观相悖,台湾黄俊杰教授认为,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建立人的主体性,以完成人之自我解放,并与人所生存之人文及自然环境建立互为主体之关系”。通识教育不直接为学生将来的职业活动做准备,教育内容包括专业教育和非专业教育,通过教育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其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使之成为健全和负责任的合格公民。根据通识教育理念,大学教育应给予学生全面的教育和训练。近些年来,通识教育理念正在转化为多种实践模式,由于专业教育的思维定式,许多管理者、教师、学生的视野和思维空间被局限于某一领域,对通识教育理念认识不深,通识教育的内容、教学模式、评价体制等都保留着专业教育的痕迹。在实用主义教育观的影响下,通识教育停留在理念层面而难以充分体现在教育实践之中。通识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各级领导和教师对通识教育理念达成共识,并积极投身于通识教育实践之中,通识教育才可能在高校真正推行,通识教育评价才能在高校教育评价中获得一席之地。

制度制约因素

任何理念,都需要相关制度的支持和配合,否则就没有成长的根基,难以扎根发芽。实施通识教育评价也一样,通识教育评价必须建立在完善的制度上。从实践中看,很多大学通识教育评价难以有效开展,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制度化保障。制度具有规范与引导事物发展的作用,通识教育理念的落实,通识教育评价的实施,都以制度保障为前提。在国家倡导推行通识教育的过程中,保障通识教育落实的制度不够完善,许多高校的通识教育理念还没有战胜专业主义思想,通识教育没有制度化,专门的通识教育机构没有设立,有的院校委托高教所、教务处、团委代管,通识教育评价没有专门的负责人员和评价人员,尚未建立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制度建设方面的缺失,使通识教育评价缺乏整体规划、目标不明确、评价标准不够科学,在实施中表现为随意性大,协调性不够,反馈不及时,整改力度微弱。制度是强化通识教育评价的关键和保证,建立可行的通识教育评价指标,制定科学的评价制度和详尽的实施规划,是通识教育评价得以实施的有力保障。为了适应知识门类的高速分化,我国大学实行学科制,将大学分成不同的学科和专业,其弊端在于适应知识不断分化的要求,而忽视对知识高度综合的适应,使专业与专业之间泾渭分明,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形成独特的专业风格。通识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的提升综合素质的教育,不同专业的学生教育需求不同,通识教育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如何以统一的标准有效评价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通识教育效果,这无疑是对通识教育评价的一种挑战。考试制度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这个新观念、新要求充斥的21世纪,考试同样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尤其在强调专业知识学习的教育中,考试仍然是反馈教育效果的主要手段。我国现行的考试主要是检验学科知识掌握水平,具有明显的甄别、选拔功能,而难以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无法衡量通识教育目标是否实现。由于考试具有简便易行、反馈快速、结果量化、评价公正等特点,加之师生长期使用,习惯和认可了这一评价方式,对通识教育多个维度、多种方法的评价很难适应。虽然管理者勇敢地接受新的评价方式,切实推进教育评价改革,但还是不得不面对社会推崇、学校盛行的考试制度。诚然,只有考试与通识教育逐步走向协调、融合,通识教育评价才能在高等教育评价中产生实效。

资源制约因素

教育评价改革需要以特定的师资力量和物质基础为支持,倘不具备这样的资源,实施就会受到阻碍。我们不得不承认,时下许多大学通识教育评价难以有效开展与教育资源的欠缺密切相关。教育经费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备资源,教育经费不足是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学校注重效益提高、追求专业品牌,经费分配往往偏向科研、巩固优势学科、开发项目、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对于不能直接产生效益的通识教育则没有专项经费。通识教育评价建议运用网络、实验室等设备,通过社会实践、校园活动、教学表现等多种途径,从多维度考查实施情况,对于条件不具备的学校,这些建议必然使实践者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境地。通识教育资金保障不足,是通识教育评价举步维艰的重要外在原因。通识教育评价的有效实施不仅需要有专门负责的组织机构和充足的经费支持,还需要拥有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大学通识教育评价是一项专业性的工作,评价人既要有通识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又要熟悉评价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在我国,高师教育偏重培养学科专家型的教师,教育内容以单一学科为主导,课程设置没有呈现广博的知识体系,致使培养出的教师人文性、通识性缺失,博学广识、触类旁通者为数不多,加之教师们没有受过系统的测量、评价等方面的训练,所以,能胜任通识教育评价工作者屈指可数。师资的缺乏,使有效开展通识教育评价失去了人力资源保障。因此,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采取多种形式对教师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认同感和评价能力是当务之急。为了提升评价的水平,可以邀请各大学院校的专家学者参与评价,以弥补通识教育评价力量的不足。

行为制约因素

我国目前通识教育评价主要集中在课程教学评价,受传统教学评价的影响,众多的教育工作者重视学生学业的评价,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衡量通识教育效果的主要依据,突出评价在认知方面的功能,而缺少对通识教育整体价值的关注。通识教育评价应是对通识教育的所有方面的价值进行判断。考试成绩能体现的最多是教学目标的功能,而通识教育的内容涉及教育环境、教师水平、学生发展、课程设置、经费保障、制度建立与运行等多个方面,虽然学生发展最受关注,但学生的发展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还要考查学生需要、思想道德素质、能力、情感、个性的培养。通识教育评价领域的片面性限制了评价功能的全面发挥。我国一些高校建立了通识教育评价体系,但评价体系不足以体现通识教育的自身特点,评价标准、手段和方法与其他专业课程的评价一样。通识教育既关注知识的获取,又关注价值、情感、个性方面的培养,个性的培养、思维训练、价值观形成需要较长时间,且效果不易外化、量化。因此,采用单一考试评价方式难以全面获取资料。要有效、全面地评价通识教育,应拓宽评价途径,丰富评价方法,制定多重、多维度评价标准,实行校内与校外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上级评价相结合,学业评价与能力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充分利用网络收集反馈信息,运用观察、调查、访谈、实验、考核等多种方法开展评价,既要以有形数据作为评价指标,也要重视无形素质指标的建立。评价一般包括评价目标确定、评价对象的选择、收集信息、分析信息、报告评价结果等过程。科学、合理地分析信息,需要评价技术的支持。通识教育的信息在不同情景下产生、以不同方法获得,为了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必须合理选择评价技术。目前,许多通识教育负责人没有系统地受过测量、评价的训练,没有掌握科学的评价技术,尤其对不能量化的信息很难进行有效的分析。通识教育评价的实施是一项复杂、长期的过程,从我国高校实践中看,许多高校还远未形成一种全面的良性循环,在各高校实行通识教育评价的路途上,依然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通过上文的分析,旨在帮助通识教育实践者明晰制约通识教育评价的因素,扫除通识教育评价实施中的障碍,为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提供一些参考。#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