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职院通识教育研究评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本文作者:肖来付 单位:厦门城市职业学院
目前高职通识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对以“通识教育”为主题检索出的结果进行比较,研究高职通识教育的论文数量仅占全部通识教育研究论文总数的4.8%。实际上,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研究不论是论文、论著的研究数量,还是研究人员的数量及构成,与普通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研究相比,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与目前高职院校已经占据国内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实际地位是极不相称的②。如果说CNKI的文献可以反映高职通识教育研究的广度,那么,硕博学位论文则能够反映高职通识教育研究的深度。选取“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包括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增刊),以“通识教育”为主题进行检索,共得到835条结果;若以“通识教育”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可得258条结果;而以“通识教育”为题名加以检索,则得到118条结果。若再以“高职”+“通识教育”为主题,在上述数据库检索,则得结果46条,去除与高职通识教育不相关的文献后,其中有效结果为10条。若以“高职”+“通识教育”为题名再次在以上检索结果中进行检索,则只有3条有效的相关研究文献,分别为“高职院校加强通识教育研究”(刘秀波,2006)、“高职通识教育的可行性研究”(吴地花,2007)、“通识教育视阈下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吴继红,2009)。在研究通识教育的硕博论文中,以“通识教育”为主题进行比较,研究高职通识教育的论文仅为全部论文数的5.5%,若以“通识教育”为题名进行比较,所占的比例仅为总数的2.5%。可见,目前对普通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进行研究的硕博论文占了绝大多数,而真正对高职通识教育展开深入专题研究的硕博论文目前尚不多见,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高职院校虽然已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但却并未真正地进入公众视线的尴尬现实境遇。
近十年来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研究的定性分析
建国后,受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的体制和苏联的影响,在“一面倒”向社会主义阵营的形势下,我国大学也以当时苏联老大哥专业教育模式为模板,大多是以专业教育来培养当时各行各业所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上个世纪就提出:“大学期内,通专虽应兼顾,而重心所寄,应在通而不在专……则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改革开放后,我国教育学者逐渐开始重视和研究通识教育理论。通识教育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考究法、调查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虽然运用调查法、比较法的研究文章也在增加(尤其是在介绍外国著名高校的通识教育以及我国部分高校通识教育的实践做法),不过,由于需要进行大量的资料检索、梳理与挖掘,目前学者多采用文献法进行研究。因此,通识教育的研究论文中,虽然也有一定数量的定量研究,但是多数仍为定性研究。同时,我国通识教育实践存在着教育目标不够明确、课程设置不够合理、课程体系较为分散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是由缺乏科学的通识教育理论的指导所致。当前,能够查找到的最早的通识教育相关文章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陈卫平等人的《香港中文大学的通识教育及启示》一文。上世纪末,当时的国务院做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通识教育或者说素质教育,随之在国内的各大高校加以推行。在通识教育的研究人员与队伍中,有一些著名的教育家、学者(如杨叔子、胡显章、王义遒、季羡林、顾明远等),而自90年代以来,通识教育的研究群体主要是各高校的专职研究与管理者(如潘懋元、李曼丽、乐毅、张慧洁、檀钊等)、教育界的理论工作者(刘曙雄、甘阳、王晓渔等)、在读博硕研究生等。其中,成果被引用比较多的是王义遒、潘懋元、李曼丽、甘阳等人所做的理论与调查研究。而通过对高职通识教育论文作者的工作单位进行分析,发现:研究高职通识教育的人员多数集中在高职院校系统内,多数为高职院校的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以及专门从事高职教育研究的相关研究人员,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高职通识教育尚未引起整个教育学界的关注,当前教育学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的更多的是实行专业教育而带来众多问题的普通本科院校的通识教育。
通过对检索到的论文主题进行归类分析,我国学者对高职通识教育的研究主要涉及通识教育的基本理论、支持技术、实践与应用等三个方面:通识教育基本理论。包括通识教育概念及内涵、通识教育理念及与其他教育理念(如专业教育、素质教育、自由教育等)的关系、通识教育的目标、内容、意义和价值、通识教育的必要性等研究。国内学者对于“通识教育”的涵义众说纷纭。通识教育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它既是一种面向所有人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同时也是一种是体现通识教育理念、实现通识教育目标的一种人才教育模式。李曼丽将通识教育表述为“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有志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1〕18。”陈卫忠〔2〕、梅醒斌〔3〕、陈智〔4〕等人对高职对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理念、策略,彭振宇〔5〕对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实现途径作了一些较为深入的研究。通识教育的支持技术。这里主要是指通识教育的可行性研究,包括通识教育的物质基础、制度基础等,如计算机科学、互联网技术、管理制度等。“近年来我国通识教育的深化进程并不理想,很多大学的通识教育遇到了发展阻力,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的通识教育还缺乏足够的制度化保障。”〔6〕88不管是落实通识教育理念,还是深化通识教育的实践,都必须以物质基础、制度保障和管理制度为前提的。刘训华从生源、教师、社会、学校与学校管理四个角度对高职通识教育的影响因子做了研究〔7〕。吴地花在其硕士论文《高职通识教育的可行性研究》中认为:当前人们对做人与做事同等重要和对于“学会做事”的新诊释、校园文化概念的提出以及高职教育目标与通识教育目标的契合、特别是高职的实践课程等,为高职通识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更多的可行依据〔8〕。#p#分页标题#e#
目前,对于高职通识教育可行性进行专题研究的文献很少,尤其是对高职通识教育实行过程中的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风险的研究更少。目前较有代表性的是檀钊2007年7月在《高校教育管理》上发表的《高职院校应慎行通识教育》(该文随后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9〕。檀钊认为,尽管通识教育似乎已经成为大学教育的必然趋势,然而,现时的通识教育已经步入了尴尬的境地。高职院校的许多特点实际上也正是其弱势所在,主要表现在生源素质不高、师资欠缺以及学制问题上,为此,高职院校应慎行通识教育。这在当前主张推行高职通识教育的众多观点中,保持着一种难能可贵的清醒认知。通识教育的实践与应用。主要包括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如课程编制、授课形式、课程评价、设置标准以及课程师资等;港澳台地区和欧美等国通识教育的历史发展、当前进展、可资借鉴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等;我国大陆部分著名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调查与分析。彭振宇、向丽、韩凝等人对当前大陆的高职通识教育现状、进展作了一定研究〔10〕;王前新〔11〕、李斌〔12〕等人对高职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提出了一些建议,盛光希对高职高专通识教育课程评价及效果检测作了一定分析〔13〕,而王秋梅、黄星君则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等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为例,对湖北省高职院校通识课程体系建设做了个案式的实证分析〔14〕;蔡景界〔15〕、徐辉、季诚钧〔16〕、陆启光〔17〕、冯增俊〔18〕等人对国外与港台地区的通识教育及其课程设置进行了较多的分析。对于高职院校应该如何具体开展通识教育,刘秀波在其硕士论文《高职院校加强通识教育研究》中,较为深入地阐述了高职院校加强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就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存在问题和原因作了分析,并从思想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管理体制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19〕;吴地花在《高职通识教育的可行性研究》一文中着重分析高职通识教育可行性的同时,对高职通识教育的实施内容和实施途径也作了深入的研究〔8〕;而吴继红则在其硕士论文中从通识教育的角度考察了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20〕。“但国内研究者更习惯于在一种应然的状态下论述通识教育的概念、内涵、意义、效果或方法,面对操作进程中的问题大都采用问题呈现的形式,论及实践中怎样解决或理论上怎样分析时,就有些不知所措了。”〔6〕87
“通识教育”的思想发源地在欧美各国,现在已经被世界上许多高校作为办学的指导思想和理念,尤其是在美国得到实践,得以成熟发展,并且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因此,国内很多研究者希望通过研究美国一些名校实施通识教育的成功案例,例如:美国的哈佛、麻省理工、耶鲁、芝加哥、哥伦比亚和斯坦福等著名高校,试图从中寻找并总结出一条适合我国实际的通识教育之路。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对其他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如:英国、加拿大、日本等教育强国的通识教育的研究较少。因此,在研究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通识教育经验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对周边发达或者发展中国家如韩国、印度等国的通识教育进行相应的对比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发现我国通识教育与其他国家所存在的共性问题。在学习美国等国外高校通识教育经验的过程中,我国学者对港台地区的通识教育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尤其是台湾地区的技职教育(即通识教育)。不过,台湾的技职教育也主要是仿照美国的做法。通识教育从国外引进中国时,就有着水土不服的纠结和困惑,更何况当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培养理念和运作方法渗入高职教育领地时,遇到的理论困惑和实践层面上的艰难就可想而知。理论研究的“本土化”不足,只能导致通识教育实践上肤浅的形式主义。研究人员是否有获得基金资助以及所获基金资助级别的高低,也能从一定程度反映出研究者的水平和研究论文质量的高低。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全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中,项目名称一栏输入“通识教育”,共检索到49条项目信息,其中,与高职通识教育相关的仅有3项,占6.1%;在49条项目中,项目负责人的工作单位是高职高专的也只有12项,占24.5%。在高等教育类和其他教育综合、教育事业类共38种核心期刊中,根据影响因子,陈东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20种刊物,以“通识教育”为关键词,对1994年-2009年中关于通识教育的研究文献进行检索,共检得375篇相关论文。在这375篇文献中,获得基金资助的共有48篇(见表5),其中国家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占10%、部委基金(教育部)占38%、地方基金占35%、高校基金占17%。
高职通识教育研究框架主要包括基础理论、支撑技术、应用研究三个方面,这三类研究可以从体系上反映高职通识教育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从目前研究现状来看,预计2011年高职通识教育的相关研究文献数量会继续上升,不过,相对国内对普通本科院校的通识教育的研究而言,目前对高职通识教育的研究文献仍然总量偏少。如果再从关键词频来看,目前的高职通识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哲学、管理学、图书文献学等视角。张寿松认为,通识教育应该从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三个维度开展研究。本体论研究不足造成通识教育认识论的误区,继而又导致了实践上的形式化局面,出现了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的相互背离。目前,对于高职通识教育的研究视角仍然主要局限于教育学,而从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视角开展研究的相对较少,这与当前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知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已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至今仍未真正进入公众视线。中央媒体多家舆情监控表明“职业教育的被关注、被报道、被宣传数量及质量都排得相对靠后,以纸质媒体为例,我国现在有平面媒体1900多家报纸,目前设有专版报道职业教育寥寥可数,平均每周有一篇职业教育报道的报纸,全国算下来不超过100家报纸。”
结语:现有研究的不足与启示
关于通识教育的研究文献浩如烟海,对有关研究状况作出准确评论,有一定的难度,但就以上文献综述而言,我们在大体上还是可以得出一些结论。就目前研究状况来看,现有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例如:重复性研究的现象严重,对普通高校的通识教育研究文献过多,存在大量重复研究的现象,造成学术资源的浪费;而对高职通识教育研究文献偏少,有部分学者想在短篇幅内对有关通识教育概念、现状、问题、机制、模式作全面论述,研究范围存在“大而全”的问题,使得高职通识教育众多亟待研究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同时,缺乏严谨而规范的数理分析和实证分析,现有的研究大多是文字定性描述,较少有严谨的数理分析、较为规范的案例分析。当前众多通识教育研究缺乏符合学术规范的严谨,使得研究结果出现了随意性的现象,由于缺乏交叉学科和研究方法的整合创新,所提出的对策和建议往往缺乏严谨的根据。“我们必须寻求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整合统一和双向互动。通识教育推广近二十年来,理论界和实践者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合力,还没有取得理想的实践结果,这是我们必须深刻反思的。”〔2〕88就当前的现状而言,在理论上,我们还需要加强对高职通识教育的深度和广度的研究,在实践上,更要将通识教育的理念贯彻到整个高职教育办学中。#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