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台湾通识教育模式启发,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本文作者:张晓冬 单位: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
1984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颁布了《大学通识教育选修科目实施要点》,可谓台湾高校共同科目与通识教育课程实施之滥觞。该“实施要点”规定台湾各高校必须在“文学与艺术”“、社会与哲学”“、应用科学与技术”等七大领域开设各种通识选修课,同时规定“理、工、农、医”学科的学生至少需修习人文、社会、艺术等通识选修课程4—6学分,而“文、法、商”学科的学生至少需修习自然科学、应用科学或艺术学通识选修课程4—6学分[2]。“实施要点”的颁布有效推进了台湾各高校通识教育活动的开展。1994年台湾成立了通识教育学会,自此台湾地区的通识教育发展有了整体的规划与引导。1994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在当年第二次公私立大学校院长会议时达成了将国文、外文、历史、宪法与立国精神四个领域作为各校必开之科目、共同必修科目与通识教育课程的学分由原来的6—8学分提高至28学分的决议。90年代台湾各主要大学均成立了“通识教育中心”等专门机构,负责推动与执行通识教育活动。2003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推行了“大学通识教育评鉴先导计划”,次年完成了对台大、清华、交大等七所研究型大学的评鉴工作。通识教育评鉴计划的执行引起了台湾各高校对通识教育的普遍重视,也将通识教育改革推向了新的高潮。
台湾通识教育的模式及特点
当前台湾教育界对通识教育的理念已形成基本共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非对立的两种教育形态,通识教育是让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构建的过程中,融入人文精神,从人的主体性出发了解并认识各个学科的特质。通识教育的精神便是要启发学生知识统整和跨领域学习的热诚,培养学生“转换跑道”的潜力与弹性。当然台湾各高校基于不同的教育环境与目标,依据自身的特点,在通识教育理念的表述上也不尽相同。例如,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理念为:建立人的主体性,以完成人之自我解放,并与人所生存之人文及自然环境建立互为主体性之关系的教育。在此理念下,该校通识教育强调不同学术领域之间对话、沟通与融合的可能性,除了避免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割裂以及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的割裂之外,拓展学生的文化资源,开阔全球视野,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能力。其教育目标是:培育具备健全品格、坚实学问、社会关怀与全球视野的社会中坚及领导人才,以增进国家及人类福祉。台湾艺术大学通识教育的目标为:以引导学生专业领域外的广泛学习,以培养广博探究与多元能力之知识分子,期能达成全人教育、终身学习与服务社会的目标。
自1990年台湾清华大学首创“通识教育中心”以来,台湾各高校相继建立了专门的通识教育管理机构,如通识教育中心、通识教育委员会、共同科等,负责推动、协调、执行与管理通识教育相关事宜。组织机构方面,各校依据自身的规模与特点,其运作方式也不尽相同,有的通识教育中心是学校一级的独立单位,有的则是隶属于教务处或人文学院下的二级单位。如台湾辅英科技大学成立的通识教育委员会就属于校级委员会,由校长担任主任委员,下设执行委员与执行秘书各一人,校长、教务长、各学院院长、共同教育中心主任为当然委员,其余委员由校长遴选校内专任教师及校外专家学者担任,委员会主要职责为负责制定通识教育政策、规划全校共同课程及潜在教育课程等,另设置共同教育中心为一级单位,中心主任为执行委员,推动通识教育委员会的决策落实与教学、研究、服务相关等行政事务。台湾艺术大学其通识教育中心即属于人文学院下的二级单位,该大学最开始未设置共同科主任一职,共同科相关事宜由教务长兼理,后来随着通识教育活动规模的扩大,校方聘请了专任教授兼任共同科主任,再后来为全面落实大学全人教育理想,共同科正式更名为通识教育中心。除了组织机构的建立,各通识教育中心、委员会还纷纷创办了自己的通识教育刊物及网站,用以宣传与交流通识教育改革的成果,这些举措均很好地推动了通识教育的良性发展[3]。
为进一步推进通识教育,提高通识教育成效,2003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责成“教育部顾问室”推动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先导型计划”,其中一项名为“个别型通识教育改进计划”的子计划,引进了美国大学常见的教学助理(TeachingAssistance,TA)制度,由政府拨款,聘用研究生担任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助理。美国著名大学在实施通识教育的时候,一般都会给任课老师提供足够的TA,让TA协助老师完成课前准备、课堂协助、课后协助、课外辅导、教学成效汇报等工作,如台湾彰化师范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就要求TA在课程教学方面要完成:①协助搜集素材,编写教材;②协助操作教学媒体设备;③维护与更新网路教学平台的课程资讯;④管理网络教学平台的学习互动;⑤协助分组讨论议题;⑥协助管理课堂秩序;⑦协助教师掌握学生学习状况;⑧协助老师回复学生有关课业的疑问;⑨协助老师批阅学生作业等工作。而在协助辅导学生方面主要完成:①协助辅导学生阅读单元主题文献;②协助教导学生资讯搜集的方法;③协助学生撰写专题报告的技巧;④协助带领学生进行课外教学活动等任务。由于TA大多是在读的硕士与博士生,这种工作制度一方面给他们未来可能从事的教育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教学实践经历,通过教学实践提升其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另一方面TA也协助任课教师,分担了大量的教学与行政事务,可谓实现了双赢。从实施的效果来看,台湾高校的一些老师就反映没有TA的大班通识课,跟学生的距离较远,有了TA的协助,下半场将学生带往小教室进行小组讨论,课堂就立刻活跃起来,让学生觉得有了更亲近的学习对象,有被“照顾”的感觉。实施TA制度以后,为了让教学助理更加熟悉自己的工作,了解自己的角色定位,台湾高校会定期举行教学助理交流会,会上邀请那些曾经担任过教学助理并取得优异成绩的TA分享其成功的经验,让年轻的TA能从中汲取经验、及时发现并改进问题。
台湾高校现行的通识教育实施模式主要包括通识均衡选修模式、共同与通识课程均衡选修模式与核心课程模式。①通识均衡选修模式:即将共同科目通识化。将原来共同科目的教学内容或属性进行调整并将其纳入相关领域,如将国文与英文课程纳入语文领域,历史课程纳入历史文化领域,宪法与公民课程纳入社会科学领域,不同的学科领域交叉选修。有的学校会将纳入通识课程的共同科目列为通识必选课,维护其原有的地位,有的则完全开放选修。②共同与通识课程均衡选修模式:此种模式与通识均衡选修模式差不多,唯一区别在于保留了一定学分的共同科目。③核心课程模式:该模式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2002年改革后,哈佛大学将课程分作七个大的领域(有的领域又细分,共计十一个分项领域),每个领域中开设多门不同主题的课程,学生在这些课程中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即完成对该领域课程的学习[4]。如台湾辅英科技大学的通识教育采用了共同与通识课程均衡选修模式,学校从发展身心平衡的健康个人出发,将基本能力教育(共同科目)与博雅涵养教育(通识课程),作为整体通识课程规划的核心架构,将人文关怀的精神融入课程体系,以培育优秀的健康科技专业人才。其课程构架及博雅涵养核心选修科目见表1、表2[5]。台湾高校实施通识教育,除了通过选修通识教育的显性课程,还通过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社会公益、课余科技与文化、学术沙龙等活动,藉此拓宽视野,提高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此外,台湾各高校普遍重视经典的阅读,通常意义上的经典阅读,读到的大都是文学、哲学、历史及艺术作品等。这类经典作品,就是我们所说的高等教育里人文学科的内容,而人文学科是与人文教育紧密相连的,阅读经典可以引发宁静的感悟和睿智的思考。如台湾辅英大学推荐的人文学类经典导读有《红楼梦》、《张爱玲小说》、《希腊罗马神话》、《中国哲学的特质》(牟宗三)、《中国文化的精神价值》(唐君毅)、《中国艺术的精神》(徐复观)、《诗学》(亚里斯多德)、《我与你》(马丁布伯)、《东坡词》、《史怀哲自传》。#p#分页标题#e#
台湾各高校自1984年全面实施通识教育以来,通识教育的理念与目标逐步为人们所熟悉,通识教育课程的规划、设计与管理,无论是从品质上还是从覆盖面上均取得了不少成绩,现今台湾几乎所有高校都建立了专门的通识教育机构及适合自身教育目标的通识教育管理机制。为了进一步深化通识教育,台湾通识教育委员会聘请了各领域的专家学者组建了通识教育评鉴小组,对各公私立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情况进行评鉴[3]。鉴于台湾高校的数量多、类型广,台湾通识教育委员会先将高校进行了分类,再针对不同类型的高校拟定了不同的评鉴办法,自1998年起,通识教育评鉴小组开始实地访查各大学通识教育的实施情况,并公示评鉴结果。公示的目的在于标举典范,促进高校间的学习与观摩;让各高校察知自身存在的不足,予以改进并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此外,公示评鉴结果,也让学生与社会公众更加深入了解通识教育的意义与具体运作方式,对各校通识教育的质量也有客观了解。
对大陆通识教育的启示
当前,在我国大陆高校通识教育的起步阶段,需要尽快学习国外及台湾等地区实施通识教育的先进经验,需要教育主管部门与各高校领导、教师上下齐心、群策群力去推动,需要社会公众、学生的支持与理解。假若高校的领导对于通识教育没有认识,学校的老师对于通识教育没有共识,就很难拧成一根绳、合成一股劲去推动通识教育,更不可能主动投身到通识教育改革之中。当前一些高校对通识教育改革未进行全校性的宣讲与研讨,许多领导对于通识教育的理解仍有“专业之外都是通识”“、样样都学就是通识”、“什么都懂就是通识”等误区,许多教师对于通识教育的目标与实施路径还含混不清,在这种情况下推动通识教育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也不可能建设高品质的通识教育课程。同样,台湾地区的通识教育也经历了不为人所理解到教育部门、学校、社会大众对于通识教育的意涵形成基本共识这样的历程。纵观台湾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取得现今通识教育的良好局面,与教育主管部门的强力推进及各大学积极响应不无关联。台湾教育主管部门采取多种措施强力推进通识教育,如建立专案调研小组(如1983年、1990年先后建立了“大学共同科目规划研究专案小组”、“大学通识课程研究改进专案小组”)了解、指导各校通识教育的实施;组团赴外学习先进经验(1994年、1995年先后组团赴日本、美国学习考察当地通识教育实施的先进经验);实施大学院校通识教育评鉴;拨给通识教育经费专款(自2001年起调动30亿经费资助通识教育改进计划)。纵观台湾地区各阶段的通识教育,我们可以发现始终有虞兆中、刘兆玄、黄俊杰等一批大学校长及专家学者大力倡导通识教育。借鉴台湾经验,在我国大陆通识教育刚刚起步发展之际,尤其需要教育部门的顶层设计及高校的有效执行,上下齐心、形成共识,这样才能加快通识教育的改革发展步伐。
通识教育课较之专业课其实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课老师不仅要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较宽的知识面还要兼顾专业性与通俗性,要求教师自身必须有一定的功力及全身心的付出,台湾地区及欧美国家一般聘用资深教授担任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师,并且还配备了研究生担任教学助理,从事课前资料的搜集与准备、课堂的分小组讨论等教学协助工作。此外,台湾地区通识教育学会每年都会组织各高校选派教师参加通识教育教师研学班,学习通识教育的先进理念及通识教育改革实践过程中的经验与做法。而当前大陆高校通识教育的师资普遍欠缺。一方面,在制度上缺少开设、教授通识教育课程的激励机制,高校教师晋升职称、年度考核多注重教学、科研的课题、论文、专著的发表与出版,而没有通识教育课程开设、建设的考察指标。加之大陆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多在夜间开设,资深的教授大多不愿在此时间段授课,教务部门也无对开设此类课程教学资格上的硬性规定,担任此类课程的老师往往是刚刚毕业不久的年轻教师,年轻教师由于自身可能也未经历过通识教育的洗礼,加上没有相关经典的阅读,通识教育课程教学的质量自然不高。因此,各高校当务之急一方面要尽快组织通识教育的师资培训,提高教师对通识教育理念的认识及通识课程教学的水平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资深骨干教师积极投身到通识教育改革与通识课程建设中来;另一方面,可统整各方面资源,在学校内部跨系、跨专业甚至跨学校整合教师资源,让不同学校、院系的教师发挥各自专长,共同完成相关通识课程的开发与教学,从而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目前,我国大陆高校大多未建立专门的通识教育管理机构来具体负责通识教育相关事宜的规划与执行,许多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与管理与其它课程一样归属教务处负责,这样的管理模式虽然便于统一管理,但容易使管理者将通识教育课程与其它专业课程一样对待,不利于通识教育改革的纵深发展。相比之下,台湾高校的通识教育管理体制值得我们借鉴。如前所叙,当前台湾高校已普遍建立了学校一级的通识教育中心,具体负责通识教育活动的推进与执行,同时建立了通识教育委员会掌控全校通识教育的规划与决策(该委员会主任一般由校长兼任)。如台湾正修科技大学通识教育中心起初也隶属于教务处,后来成为独立的教学管理机构,再后来为培养全人,肩负学校更大的通识教育任务,通识教育中心调整为学校一级单位。该中心配置有专门的主任及办事员,具体负责规划与协助执行通识教育课程,推动通识教育的教学与研究,拓展通识教育相关的业务与活动。此外,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对通识教育的专项拨款以及定期举行的“通识教育评鉴活动”,使得各高校对通识教育普遍都很重视。完善的管理机制及专门的管理机构成为台湾通识教育品质提升的有力保障。因此,建立专门的通识教育管理机构,用以负责研究通识教育的相关理论、构建通识课程体系、整合通识课程资源、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加强教学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对于大陆高校通识教育的纵深发展有着必要性和迫切性。
当前大陆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大体可以分为公共必修课和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有的称为通识教育选修课)两大类。公共必修课主要用于培养学生的政治修养和工具技能,如思想与特色理论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应用外语、计算机应用等;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自1995年教育部大力提倡文化素质教育以来,大陆高校普遍开设了文化素质选修课,并非常注重通过第二课堂,如社会实践活动、学术讲座、校园文化建设等途径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质。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各高校建设了一批通识教育精品课程,但由于缺乏系统的规划、设计与管理,很多课程还存在“内容重复、结构混乱、质量差、层次低”等问题,一些课程仍然按照过去学科专业式的路径组织设计,将降低了要求、删减了较深层次内容的专业课程、概论课程直接转变为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如艺术概论、电子商务概论),缺乏以生活实际问题为中心的跨学科模块设置意识,由此也影响了通识教育选修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久而久之,学生便将通识选修课程视为好混的学分,随意应付。台湾高校对通识教育选修课的重视及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近些年,台湾各高校通识教育管理机构不断研究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设置、教学方法与手段,不少学校还专门建立了通识教育课程委员会,聘请了各学科的专家学者,加强对通识教育课程的顶层设计,尤其是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他们认真研究每一门课程,以生活实际问题为中心进行跨学科整合,建设了一批既让学生感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统整知识能力的通识课程。这些课程,学生可以从网上比较清楚地了解其内容设置、教学组织形式及考评,并根据自己的需要及兴趣自由的选择。为提升通识教育水准,台湾各大学还积极行动起来,整合各大学通识教育资源,形成区域性的通识教育联盟,如台湾正修科技大学与高雄其他五所高校形成通识跨校联盟,分享与交流经验,达成六校通识课程、师资、设备以及各项学习资源的融合与共享,这些措施使得台湾高校近年来建设了一大批优质通识课程,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通达的知识及职业的伦理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