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素质教学创新系统思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本文作者:钱斌 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培养创新人才,必须要有创新教育
通过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的大讨论,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已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认同,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指导思想渐渐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实施素质教育要解决文理渗透,扩展知识和提高能力的问题。但是能力是多方面的,有表达、写作、组织、交往、创新等,其中首要解决是什么能力呢?当然是创新能力!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日本政府在1982年就提出,“创造力的开发是通向21世纪的保证”;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1998年的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科技、教育、文化工作的根本任务”。——可见教育承担着培养创新人才的责任。要培养创新人才,必须要有创新教育。按照原来的模式、思路和方法进行教育,只能培养知识拷贝的学生;采用新的模式、思路、方法进行创新教育,才能培养知识创新的人。因此在素质教育中提出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能力的问题势在必然。
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
同志的讲话道出了创新对国家发展与民族进步的深刻重要性,也指明了教育部门办学的方向和目标,即素质教育特别是高校素质教育应以创新教育为核心,是以培养和开发个体创新能力的现代教育。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衡量教育成败的指标不应再是升学率,而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清华、北大之所以成为国内一流大学,哈佛、耶鲁之所以成为国际一流大学,就是因为它们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衡量和评价人才的标准不仅仅是学业成绩,更需要的是其创新力的大小。“一千个平庸的毕业生不如一个具有较强创新力的人”道理就在于此。根据这样的判断教育成败的标准,教育工作者要树立“不仅注重成就本身,更要重视追求成就的过程”的观念。要鼓励青年积极关注自身探究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的见解;教学要变以教材传授为主要内容为增长经验、发展能力为主要内容,要变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为注重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为了适应日益变化的科学技术的新情况,我们应该重视传授相对稳定的基础知识给青年,特别要注重传授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让青年打好扎实的基础;要重视实践,让学生从书本和课堂中适度解放出来,多参加些实践,多接触些问题,要让学生思想活跃起来,多一些创造性,少一些书呆气。积极开展挫折教育,培养青年积极健康心理。从事创造性活动,要以个人心理积极健全为基本条件。现代精神神经学家认为,每个人都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创新的禀赋,但只有心理正常、健康的人才会把创新潜力付诸实施。因为创新活动都包含着种种困难和障碍,这时起主要作用的不仅仅是所具有的知识、能力,更有灵活性、坚毅的性格和对事业着执的追求。因此,增强青年抗御失败挫折的意志力,使青年经得起失败的考验,是青年创新力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此外,开展创新教育,对教育含义要有新的解释和恰当的定位,要突破狭隘的教育观念。在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爆炸”的状态下,教育再也不能仅仅是传授知识型的,而是传授学会知识、应用知识、善于思考的能力。同时,教育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将伴随着人的一生。所以,开展创新教育,就是要树立终身教育观念,使每一个人都能掌握自学的方法,使每一个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学会学习的方法,并且受用一生。
如何开展“创新教育”
开展创新教育,除了思想观念转变,还要采取一系列措施,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氛围和机制,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三点:
第一,发挥教师在创新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贯穿全过程,教师是搞好教学的关键。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在教师的参与和组织下进行的。长期以来,某些教师习惯于一支粉笔、一叠讲稿的做法,以及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的教学方法。开展创新教育,就要改变上述状况,要从经济建设实践出发,从高新技术发展的需要出发,构筑新的教学内容。教师不能安于现状,要化大力气钻研教学内容,除旧布新,并且要利用多媒体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活动更生动、形象。启动创新教育,必须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挥教师在创新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这是一个难点,但是个关键。因为教师为人师表,只有教师孜孜不倦研究新问题,接受新事物,吸取新的养料,充实完善自己,才能担当起培养创新人才的责任。另外,要鼓励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教育创新的重要前提,先进的科学知识只有通过新颖的教学方法才易为学生所接受,变成他们自己的知识。教学方法的创新,关键在教师,只有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才能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因此,教师应该享有充分的教学自主权,也就是说,要允许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时候,在讲授同一门课的内容时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可以不一律千篇,不满堂灌、不堂堂灌等。只要有创新,能为学生所接受,就不应该干预,而应当受到鼓励和支持。同时,在晋级、评定职称等方面还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承认,使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不断创新,用新的方法给学生传授新知识。
第二,大学生应自我完善具有创新能力的个性特征。增强求知欲,不断丰富青年个体自身的知识和经验。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丰富的知识的经验是创新的前提之一,因为知识、经验越丰富,看问题就越全面。但是,知识的吸收、经验的汲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依赖于青年与自然、社会积极的双向交流。因此,青年要利用自然和社会这个大课堂,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为创新能力发展提供强大后盾。要帮助大学生培养不拘泥传统,不落陈规的个性特征。正如托兰斯所说,“我们一定要把有才能的、符合传统的人与同样有才能不去符合传统规范的人加以区别开,前者能训练成对别人的指示加以增补光辉、锦上添花、巧手处理;而有着相等才能但并不去符合传统的人能够为新知识的出现带来想象力的突破。”所以青年要尊重传统但不拘泥传统,尊重权威又不迷信权威,要敢想敢说敢做,不要被传统所束缚,不要被权威所吓倒,要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还要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创新信念。研究表明:“尽管创造者具有智力,但特别高的智商并不是创造力的先决条件,相反,它可能还会抑制个人的内在资源。”所以任何智力发展水平正常的青年,都应坚信自己拥有巨大的创新潜力。只有树立坚定的创新信念,才能激发创造的热情、创新意识,才能最终使巨大的创新潜力发挥出来。#p#分页标题#e#
第三,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氛围。“氛围”是长期形成的传统,是无言之教,高校营造了启发学生自觉学习、喜欢学习、勇于探索、富于想象力的一种学习氛围,就能使大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他们把这种影响逐步内化为自我奋斗、自我创新的自觉行动,变为永不满足、欲欲而试的心态。目前,不少学校开设第二课堂,进行自然科学、文化艺术、历史、哲学等各种讲座,宣扬专家、学者、院士的风采和成功人士的经验,烘托催人奋进的氛围。这种氛围促使大学生自我加压、自强不息;促使他们明白,在快速变化、发展的形势下,不进则退,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取、勇于创新,才能日趋完善自己,才有竞争能力,才会在未来立于不败之地。校园氛围要注意开放性,开放的环境对创新意识有激发的作用。在开放的环境中,信息流量大、传递频繁,虽然杂乱无序,但能激发人们思考。平时,在人们的激烈辩论中往往会产生新的思想、新的方案。这些思想和方案总比一个人闭门造车所想出来的好。因此,学校要有意识地创造宽松的环境,引发人们的争论。学校要塑造变动的环境,围绕高校办学的总体目标,经常提出新的任务,要设计若干个阶段性目标,使教师、学生时时刻刻感到有压力,在求新求变的要求下,不断涌现新的想法。在指达目标的行动过程中,还要经常检查目标实行的情况,不断提出:有什么进展?有什么困难?采用什么方式改变它?等等。由此激发师生员工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
总之,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核心工程是创新教育。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都要互相配套,形成立体交叉的创新系统过程,它包括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更新,教育管理思想、制度创新,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创新,以及储备一定的物质力量等。在新的世纪,素质教育说到底就是培养创新人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说到底靠的就是这样的创新人才,这是一个关系全局的大事,不能不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