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感恩文化教育构建的实效路径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从宏观层面而言,高校应有机整合与充分利用各类感恩教育教学资源,为大学生学习感恩文化创造有益环境与提供有利条件,让大学生深入、广泛、系统地学习感恩文化知识,促使其形成感恩认知。大学生只有深入、广泛、系统地学习古今中外的感恩文化知识,从理论和实践上认识了感恩对促使个体心理健康与人格健全,推进社会进步、社会和谐等方面的作用,才能在思想上认识与认可感恩言行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培养自己的感恩意识。从微观层面而言,高校应开设感恩教育必修课程,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中编写专门章节供教学使用,并纳入考核范围。让大学生能从课堂上直接接受感恩教育,从理论上认清和认同“感恩”的必要性、重要性与现实性,为培养大学生的养育之恩、教育之恩、培养之恩、提携之恩、知遇之恩、救命之恩等感恩意识指引方向与道路,认清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施恩各自的来龙去脉和目的、要求、意义、途径,促使大学生的感恩之识向感恩之情、施恩和报恩之行转化。“感恩是一种智慧,学校应该将感恩教育开设一门课程。”
从实践层面而言,高校应时常组织大学生走向社会学习感恩知识,践行感恩文化。从我国传统文化的渊源来看,感恩教育属德育范畴,高校实施感恩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感恩道德意识,让大学生不仅能识恩、知恩、感恩,而且能自觉地报恩与施恩,以实际行动去感恩父母、师长、祖国、人民和社会。“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意义并能进行道德评价的利他行为或亲社会行为。”④鉴此,高校应充分利用节假日和专业实习等时机,精心组织大学生进行志愿者服务、社区援建、假期“三下乡”、义务支教、支医、支学等实践活动,在活动中直面访谈感恩英模和亲眼见证献身基层、奉献社会的感人事迹。从中,大学生不但能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而且可进一步丰富自身的感恩知识,培养和激发感恩意识,进而加深对父母、老师、祖国、人民、社会的感恩情怀。
精心营造感恩文化氛围,激发大学生的感恩情感
“感恩”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可通过精心营造环境烘托、活动宣传、思想渲染、制度激励等多种形式,将“感恩”文化有机穿插、灵活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具体生活层面,让他们处处身临其境,时刻耳濡目染感恩文化,从而达到不断激发感恩情怀,有效提升感恩素养。在潜移默化中,把感恩意识转化为感恩情感,逐步内化为自觉的感恩行动,使高校校园呈现一派平安、祥和、文明、和谐、积极向上的感恩文化氛围,以展现高校感恩文化建设的实效性。营造高校感恩文化氛围离不开具体有效的文化载体,校园内的硬环境(基础设施)和软环境(人文环境)所营造出来的文化氛围,能对大学生感恩情感的激发起到熏陶、感染、震撼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如高校在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校园和校内建筑物、道路、桥梁等命名时应充分利用每个空间,尽可能地贴上感恩标语、图画,使校园的花草、树木、建筑、道路、桥梁等都能成为感恩教育的鲜活场地。
高校的寝室、教室、食堂与图书馆等校园公共场所的墙上、壁上应布置感恩方面的名言警句,校园宣传栏、陈列室等公共场地应大量报道感恩文化与陈列校友捐赠录、校庆捐赠光荣榜等,供在校大学生阅读与浏览,以此来感染、激励、熏陶在校大学生,营造“感恩”教育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引领校园感恩文化,弘扬感恩精神,培养感恩兴趣,激发大学生的感恩情感。高校应充分发挥校园网络文化的功能,在校园网上开设感恩文化建设专题专栏,把古今中外的感恩理论、经典范例与重大事迹等到相应网页,以供广大师生浏览、查阅和学习。可在网上感恩方面的网络问卷,宣传感恩事迹及道德模范等,在校园网上对感恩文化进行有效渲染、宣传和教育,以营造校园感恩氛围,激发大学生感恩情感。
周密部署感恩文化活动,搭建大学生感恩平台
高校是文化传播与传承的圣地,是培养与造就品学兼优的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大力弘扬与实践感恩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培养和造就恒怀感恩之情、常揣感恩之心、永践施恩报恩之行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是高校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感恩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更应得到充分全面的弘扬和实践。在这方面,北京大学曾有很多成功的举措,如“充分发挥校园典礼的教育作用,在开学典礼、奖学金颁奖典礼、毕业典礼中全面融入北大传统教育和励志成才教育及感恩奉献教育,是北大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高校可以借鉴北京大学的成功经验,并结合自身条件,积极实施特色鲜明,富有针对性、时效性与实效性的感恩教育。在班级、院系、学校范围内层层组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感恩文化活动。要围绕“感恩亲情、感恩老师、感恩友情、感恩社会、感恩自然、感恩祖国、感恩党”等主题,开展相应的感恩文化活动。如母亲节或父亲节给父母写封感谢信,算笔经济账,列举出父母为自己付出的心血,为长辈做点力所能及的实事、小事等,以感恩亲情。教师节给老师写致谢信、发短信、邮件或QQ祝福等,以感恩老师。清明节到烈士墓前扫墓,以缅怀先烈。植树节组织大学生“植一棵感恩树、造一片感恩林”,以感恩自然。青年节号召大学生向“杰出青年”奖章获得者学习。儿童节看望附近的失学儿童、留守儿童。建军节、建党节号召大学生向模范军人、优秀党员学习。重阳节看望孤寡老人与福利院老人等,以感恩祖国、感恩社会。
高校还可广泛开展感恩文化征文赛、朗诵赛、辩论赛,及感恩论坛等感恩实践活动,或创办感恩刊物,或在《校报》等刊物中增设感恩文化的内容和栏目,专门用于宣传与报道感恩文化。同时,充分发挥感恩典范的先锋模范作用,定期在全校师生间开展“感恩之星”的评比活动,树立一批感恩典型,表彰一些感恩模范人物,以鲜活的典型事例来引导大学生的感恩言行,有效推进大学生感恩实践活动的开展。
还可常邀请名家大师、知名校友、成功人士等人物来校作感恩文化学术讲座,组织学生了解“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全国道德模范”等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通过举办各式各样的文体活动,积极搭建大学生感恩平台,鼓励他们广泛参与感恩活动,抒发感恩情怀,陶冶感恩情操,磨炼感恩意志,强化感恩信念,将感恩言行付诸实践,以感恩之心与感恩之行待人接物,力求做到“以德报德,以德报怨”。
规范感恩教育奖惩制度,引领大学生感恩行为
当前,高校的工作重心仍在学生的学业教育与就业教育方面,对感恩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存在制度不全、管理不力、投入不足、师资不强等现实问题,尤其是未把感恩教育纳入常规化、系统化、序列化、目标化管理。实际上,高校感恩教育是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奖惩制度,才能行之有效地引领与规范大学生的感恩行为。特别是当代大学生的心智远未成熟,加上外界因素的影响,更需要有行之有效的奖惩制度来引领与规范其自身的感恩言行。
高校要高度重视感恩教育,采取切实行动,为感恩文化的良性发展提供经费支持和制度保障。同时,坚持人本原则与激励导向,规范感恩教育奖惩制度,强化管理,成立高校感恩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制定翔实可行的感恩教育工作方案,完善相关考评机制。把辅导员、任课教师开展感恩教育情况纳入教工绩效考核的范围,把各班学生在感恩活动中的业绩作为“优秀班级”、“文明寝室”评比,及各类“先进个人”评选的重要指标。在此基础上,把院系在感恩活动中的业绩纳入全校院系评比的指标体系,把感恩活动转化为广大师生的工作与学习动力,以规范与引领广大师生的感恩言行,激发其感恩情怀。对言行严重悖于感恩宗旨的个人或单位,一经查实一律取消其评奖评优资格。
高校要创新感恩教育方式,整合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资源和工作格局,充分发挥教师、家长与社会的功能,以引领大学生的感恩行为。各门任课教师均要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充分挖掘感恩素材进行案例教学,以增强其教学实效性与感染力,有效完成每位高校教师与每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家长应言传身教,以诚挚感恩情怀和务实的感恩言行感染子女。社会应积极倡导感恩风尚,大力弘扬与奖励感恩典范与道德先锋。
高校开展感恩活动应充分结合大学生的身心与时代特点,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和就业实际,从小事着手,细处入眼,充分、全面挖掘大学生身边具有启发意义的典型感恩事例,遵循提高感恩认识、培养感恩意识、激发感恩情怀、磨炼感恩意志、践行感恩行为的感恩道德修养的基本规律,增强实际效果,达到引领大学生感恩行为的目的。高校还应结合自身特点,将感恩文化列为社团文化建设的重点,不断积累、积淀和推陈出新感恩文化,努力使感恩成为全校师生共同遵循的生活习俗、思维定势和价值取向,以使感恩文化盛行于高校校园。
本文作者:涂平荣 龚海艳 单位:宜春学院政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