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学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本文作者:特木尔巴根 林晗 单位:北京邮电大学民族教育学院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
要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具备敏锐的信息意识、丰富的信息知识、过硬的信息能力以及良好的信息道德,必须依赖于系统的信息素养教育。因此,信息素养教育是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最佳途径,也是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力保障。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关乎民族地区的繁荣与发展。由于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民族地区整体发展水平不仅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甚至落后于中原内地和东南经济发达地区。教育资源不足、优良生源外流、高层次研究人员缺乏、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民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教育和学习是社会发展的基础,通过教育,可以带动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培养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培育人力资本的重要内容。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渗透性很强,某个产业一旦与信息技术结合,就会产生革命性的变化,大大提高效率和效益,因此人们称它为国民经济的‘倍增器’”[2]。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和未来民族地区的建设者,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够具备准确、快捷地获取信息,辨别和整合信息能力,就意味着掌握了信息宝库的金钥匙。由此可见,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对民族地区的繁荣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关乎民族地区公共安全与社会和谐。国家社会的安全与和谐不仅依靠强有力的规则,还要依托国民素养的提高以其社会外溢来构建和谐社会。阿诺尔•J•汤因比指出:“技术每提高一步,力量就增大一份。这种力量可以用于善恶两个方面。”[3]
当下互联网作为一种信息交流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们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诱发了网络道德失范等一系列问题。调查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普遍认为“计算机犯罪”属于新型的违法行为,但少数民族大学生中不乏侵犯他人“知识产权”、随意暴露个人隐私等现象以及缺乏抵制不良信息的思想意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及其国际声誉的提高,一些怀有险恶政治意图的“反华势力”,提出了“中国威胁论”,在互联网上宣传一些不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健康发展的虚假信息;宣传中国没有宗教自由,煽动民族独立,试图分解中国的势力,压制中国的发展。而涉世不深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很容易被这些虚假信息所迷惑,对中国现行的政策体制产生抵触心理,动摇坚持社会主义的坚定性,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调查发现对待网上的一些民族问题,只有26%人的人会去论坛关注或发帖,揭发极端分子的真面目,而74%的人则无任何反馈。一个人的某种意识和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为防止少数民族大学生网络信息道德和法律失范,将少数民族大学生培养成具有过硬的信息伦理道德素质的优秀人才,必须及时、有效地对他们进行信息素养教育。
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
根据学界对信息素养结构的规定,笔者从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个方面在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基础培训生中进行了少数民族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的问卷调查。少数民族大学生整体信息意识薄弱。信息意识通常指对待信息的敏感程度,即遇到问题主动寻找答案。调查发现,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信息的敏感程度、信息来源的洞察力和信息价值的判断力较差,不能自觉地捕捉和利用信息。67%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意识薄弱。他们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大多是习惯于从图书馆书本材料上寻找答案,平时不注重积累信息资源,往往要写重要的材料或完成毕业论文时才会意识到网络信息资源的重要性。有近6%的学生,竟然从入学至本科毕业都未曾浏览过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有34%的学生对本专业学科的前沿信息和发展前景毫无关心,更谈不上对其他相关学科信息的关注和了解了。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需求主要是集中在QQ聊天、网络游戏、观赏视频节目、下载音乐、邮件、浏览新闻等娱乐需要。少数民族大学生缺乏系统的信息基础知识。信息知识是指与信息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包括信息理论、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少数民族大学生一般都来自偏远的农村、牧区和山区,大部分地区基础教育阶段尚未开展系统的信息素养教育,以致系统的信息理论知识匮乏。个别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计算机基本操作知识都没掌握,对网络信息获取技术和使用软件以及与信息相关的法律、规范知之甚少。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信息能力不强。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没有信息能力,信息素养就会成为一句空话。信息化社会中,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他们的就业能力和工作效率。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基础培训生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信息能力还处于相当低的水平。主要表现在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弱,不了解信息检索方法,不能正确运用网络检索工具获取信息,尤其在网络电子信息方面,不能精确、全面、快捷地查找自己所需的信息。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道德认识模糊。信息道德是指人们在整个信息活动中应遵守的道德规范的总和。在信息化社会中,少数民族大学生不仅要具备传统教育范畴的品德修养,更要具备一种新型的品德———信息道德。在信息海洋中,少数民族大学生要懂得与信息技术使用有关的经济、法律等知识,并遵循网络空间的道德法律规则。在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基础培训生的调查中发现,对于文献资料中直接使用网上下载资料的态度反应各异,有56%的人表示无所谓,表明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没有较明确的信息道德标准,信息道德认识模糊。74%的学生对“网络在本质上是自由的,人们在网上的行为活动没必要受到法律和道德规范的束缚”表示不赞同,超过10%的学生赞同,另外有14%的学生无法分辩。这说明大多数学生认同网络规范和道德约束在网络上存在的必要性,部分学生严重缺乏网络规范意识,他们极有可能在网上表现出另一种与平时截然不同的人格。
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民族院校普遍重视学生的信息素养,逐步在教学计划中增加相关内容与课程,制定了比较有效的培养方案和实施办法,但目前信息素养教育仍存在很多不足。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重理论,轻实践。虽然很多民族院校开设“计算机基础”、“信息技术基础”等课程,但仅停留于信息知识的传授。学生上机仅以了解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知识为目的,忽视获取信息的方式和辨别能力的培养,忽略应用信息技术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帮助。而忽视实践创新这一重要环节,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不能有效提高的主要原因。信息技术方面的课程,很少涉及实践任务,致使许多少数民族大学生不能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为学习和成才服务。信息素养的培养目的不仅仅是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理论支持,更主要的是为他们今后开展工作、进行专业研究做准备。所以,信息素养的培养要与学生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整合起来,更加注重实践和应用环节。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重学分,轻应用。目前部分民族院校在设置信息类课程时,并不清楚要培养学生哪些信息素养,具备何等程度的信息能力等问题,致使信息技术相关课程的设置表现出随意性和无目的性。很多学生选修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完成”学业,拿到“宝贵”的学分。很多学校将“计算机基础”、“信息技术基础”等设置为必修课程,而把一些应用性、实用性较强的相关课程以及与本专业相结合的信息类课程设置为选修课程。比如虽然教育部要求开设文献检索课程,但很多学校文献检索课程只列入选修课,有的高校干脆不设。民族院校校园网建设水平不高。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需要先进的校园网,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高校校园网建设水平不高,如资源少、覆盖范围小、注册用户登录难、网速慢,难以满足大学生的求学需要。#p#分页标题#e#
计算机软硬件设施是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最基本条件,而民族类高校信息化硬件设施陈旧,电子阅览室、计算机网络教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等信息化场所的计算机配备数量严重不足,质量低下,无法跟上信息化发展的步伐,这会直接影响少数民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缺乏系统化。部分院校培养少数民族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不明确,缺乏科学的培养方案。表现为课程设置无条理,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形式简单、乏味,简单知识内容重复率高,而少数民族大学生必需的实用性内容却未开设等,尚未形成一个科学的信息素养课程体系。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重知识,轻道德。笔者通过浏览网络信息相关规定和部分网站关于信息素养教育内容时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存在重信息知识、轻信息道德的现象。调查显示87%的学生从未有受到过系统的“网络道德”“网络法律”方面的教育,74%的学生表示在其学校几乎没有开展过网络道德法规教育。这一状况还突出表现在现有的信息技术教材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中普遍未涉及关于信息道德、互联网安全保护法、知识产权保护、专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教育内容。信息类任课教师虽然要求学生要遵纪守法,但针对网络文化和网络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内容几乎没有。而在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中,将“有信息素养的学生熟悉许多与信息使用有关的经济、法律和社会问题,并能合理合法的获取信息,纳入到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的标准之中”[4]。
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对策
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开发和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软件教育资源是加强信息素养教育的基础。民族地区大部分院校和民族院校建设时间短,投入不足,直接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质量。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是信息时代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必要前提。如加强学校图书馆、电化教育、信息服务或者网络中心的设施投入,完善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信息化服务环境等,使网络能够进宿舍、进教室,构建全面覆盖的网络学习环境。同时,相应的软件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建设也不容放松。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建设过程中,尤其注重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图书馆应该加大引进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与文化教育的电子资源,提供在线的网络检索、借阅、科技查新、馆际互借等业务,电子阅览室也应该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相应的网络学习环境,满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信息需求,从而提高他们应用信息的意识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完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是加强信息素养教育的关键。信息技术课程作为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必须掌握的信息知识、信息技能、信息思想和信息行为规范的基础,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传授的学科,也是学校课程表列入的所有组织工作的活动。“计算机基础”和“信息技术基础”是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课程,民族院校要以这些课程的教学为核心,促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扎实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同时民族地区高校进一步完善信息素养课程体系,不能把信息素养的培养局限于这几门课程,还要加强“信息技术综合应用”,“信息化办公软件高级应用”,“信息安全”,“文献检索课”等课程的教学。
注重信息素养的创新教育是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重点。积极推广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和网络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使学生以全新的方式学习并获取知识。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虚拟显示技术等进行教育教学,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完成虚拟实验,参与网络虚拟学习和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能。目前“考试”这种单一的考查方式,使老师和学生大多精力投入到“题海”中,以致缺少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学习的机会,无暇去顾及信息素养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应该研究并采用考查知识和能力相结合的灵活机动的教学评价方式。同时,民族高校要根据自身特点,根据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习习惯、认知背景、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建立具有民族和区域特色的网络化教育平台,以更好地实施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进一步规范信息道德是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有力保证。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开辟了无限的空间,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的、消极的影响,严重时会导致信息道德的缺失。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一线教师要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实际,加强学生信息道德和法制的教育,提高其法律法规的约束意识,规范其上网行为,培养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
目前,国家制定了一系列计算机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计算机软件难于创作却极容易被复制,我们要加强学生有关知识产权和软件保护方面的意识,使学生明白未经软件著作人的同意,复制其软件的行为是侵权行为,侵权者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广大民族教育工作者要以身作则,培养学生使用正版软件、反对盗版软件的意识,养成良好的信息道道素养。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是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有力补充。民族院校要举办形式多样的网络文化安全宣传活动。如组织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网络道德、网络文化等相关的法律法规普及活动,参加各种信息技术学术研讨活动或校园网络文明活动,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深切感受到网络文化安全的重要性,逐步提高信息素养。还可邀请专家举办经常性的信息学科学习讲座,介绍本专业、相关专业学科的前沿知识、发展状况、趋势等,开拓学生知识面,唤起学生的信息意识。总之,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是长期的战略任务,是需要更多的教育者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们要从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出发,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全面系统地开展教育,引导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信息活动中,实现敏锐的信息意识、丰富的信息知识、精湛的信息技术和良好的信息道德的综合协调发展,要分层次、分阶段、有重点地实施信息素养教育工程,为祖国培养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少数民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