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教师师德创建影响因由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问题的影响因素可由内因而至外因,划分为四个维度,即心理健康、职业认知、评价机制、外部环境。可从这四个维度入手,探索从良好的心理健康、正确的职业认知、科学的评价机制、积极的外部环境四个方面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心理健康是良好师德的前提,是处于最内核的因素。目前,由某高校完成的《高校教师健康状况再调查》的统计结果显示,有27%的高校教师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这些教师中有23%的教师有轻度的心理健康问题,2%的教师有较严重的心理问题,还有2%的教师有非常严重的心理问题。[3]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目前呈现出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一是职业倦怠症,即对教学科研工作提不起兴趣,缺乏进取心,工作应付差事,创造力枯竭;二是自我效能感降低,即随着社会信息化步伐加快,学生的信息源越来越丰富,高校教师的权威感和成就感降低;三是心理亚健康状态,即对外界事物失去兴趣,对学生漠然,持续的焦虑、失眠等。大学教师往往身兼数职,既是教育工作者、科研工作者,还是管理者,多重角色对教师提出了多重要求。而青年教师更是面临着学历提升、职称晋升、工资调级、课题申报、受聘任职等一系列带有硬指标的具体问题。
在繁重的压力之下,一些青年教师出现了焦虑、紧张、烦躁、工作懈怠等情绪表现。此外,生活压力也成为影响现代高校青年教师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在参加工作时间短、职称低、收入低等现实条件下,年轻人所面临的住房、结婚、生子等一系列问题,成为青年教师背负的沉重的心理负担,一些青年教师心生迷茫,产生消极情绪,影响身心健康。高校青年教师虽然普遍具有高学历,但却有相当一部分人并不具备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节能力。所以,高校应当高度重视心理健康状况对于师德建设的影响作用,把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师德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培训教师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自我心理调试方法。同时,要关注青年教师的个性心理,定期开展心理咨询与调查,在每年岁末年初、职称评审前后、年度考核前后等敏感时段,开展心理教育与辅导活动,有针对性地举办心理讲座,还可以通过温馨谈心室、青年教师沙龙、民主生活会等方式为青年教师疏通心理宣泄的渠道。此外,还要关注青年教师生活,解决实际困难,提供进修平台,拓宽提升空间。[4]
职业认知会直接影响人们对职业角色的定位和职责的履行。教师师德一直以来被看做是对教师的一项职业要求,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意义和道德责任。实际上,师德建设目标与教师个人职业发展紧密相关,应当着力促进教师将师德提升内化为自身职业发展的需求,这是从内在因素加强师德建设的第二维度。现在青年教师中相当一部分来自于非师范类院校,就学期间没有经历过教师角色培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意识没有扎根在思想深处。一些青年人只是将教师定位为“从事某职业的普通人士”,将教师职业当作一种谋生手段,对于教师所被赋予的神圣职责认识不到位。因此,要下力气引导好青年教师的职业价值取向,帮助青年教师树立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所提出的“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和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观念,确立“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角色定位,既要做学生学问的领路人,又要做学生品德的楷模,以从教为乐,增强内驱力。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来引导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认知。
第一,帮助新入职教师尽快适应角色转变,做好职业规划。许多青年教师毕业于非师范类学校,来到学校之后,没有受过正规的从教培训就直接站到了“三尺讲台”。在由学生角色向教师角色的转换过程中产生很多不适应,教学设计和教法上遇到很多困难,对自己的职业认知不深入,职业规划不足,或者有些教师根本就没有职业规划,陷入迷茫和彷徨。针对这种情况,要把教师职业认知作为岗前培训的一项内容,可组织新入职教师学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讲话,学习《高等教育法》、《教师法》和《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把学校《德育大纲》、《德育大纲实施细则》、《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学术规范及违规处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及其他师德材料汇编成《学校师德建设手册》,每位新教工人手一册。此外,请优秀教师代表现身说法,在岗前培训中讲解职业认知和职业规划,积极引导青年教师认识教师职业要求,明确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树立职业道德意识。第二,选择思想政治素质过硬、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中老年优秀教师作为导师,采用一帮一、结对子、师傅带徒弟的方法,在思想品德、教学方法、业务素质等方面关心和指导青年教师成长,用丰富的教学经验、师德情操和敬业精神来带动和感染青年教师。切实解决青年教师遇到的思想、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给他们提供担任班主任、辅导员、学生社团指导教师等工作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自觉加强师德修养,模范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增强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社会责任感。还可选送青年教师到师范院校进行培训。第三,积极组织青年教师的党、团活动和联谊活动,寓教于乐,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渗透师德教育。如,可在青年教师中开展“我的育人观”大讨论活动;结合《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组织开展“学规范、找差距”专项活动;教师节前夕开展“立师德,正师风,铸师魂,促和谐”师德建设专题教育活动;开展“我最喜爱的青年教师”评选活动;组织青年教师学习古今中外教育家和我国当代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让青年教师学有榜样、赶有目标,树立正确导向。
师德考核既是对教师职业行为是否遵循职业道德规范的考察和评定,也是将师德规范内化为教师个人行为准则的转换机制和教育渠道的方式。学校应建立科学的师德考核评价机制,将考评、激励与监督结合起来。首先,完善青年教师师德考评机制。各高校应以《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参照,制定本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细则》,明确学校师德考评制度和师德档案制度。认真开展师德考核,实行师德评价“一票否决制”;坚持以平时考核为主、定期考核为辅,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考核,建立健全师德考核档案。其次,完善青年教师师德激励机制。坚持把师德考核结果放在年度考核结果的首位,建立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师德激励机制。在各种师德评选活动中,对被评为师德先进的青年教师给予物质奖励之外,在涉及到职务聘任、职称晋升、出国进修、评优奖励等重要问题时,优先考虑师德考评突出的教师。再次,完善青年教师师德监督机制。一是设立师德师风举报箱、监督电话、师德监督网页等,拓宽师德监督渠道,广泛接受社会各界对教师职业道德状况的监督;二是成立青年师德建设督导组,深入基层倾听学生和教师意见,了解掌握一手情况,落实问卷调查制度,定期发放学生、家长、教师问卷,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情况的监督;三是落实督查通报制。对确定的各项师德建设任务和重点工作进行督查,通报情况,整改问题,促进落实。#p#分页标题#e#
高校校园文化环境是青年教师成长发展的环境因素,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要积极发挥其导向、凝聚、激励和调适作用,从外部环境的角度促进青年教师师德的养成和固化。一是要大力弘扬和传承校园文化。为青年教师开展校史校情教育、校训解读活动等,搭建青年教师和杰出校友沟通交流的平台。让青年教师感受到自己是学校文化的传承者和学校未来的缔造者,增强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和对学校的归属感。二是要加强宣传、树立典型、进行榜样示范。要定期举行学校师德评选表彰活动,发现和树立身边的先进师德典型。要充分发挥校报、橱窗、电子屏、校园网等媒体的宣传作用,如在校园网主页设立“师德建设”专题网站,大力宣传上级组织有关师德建设的精神、师德建设的研究成果、学校开展师德建设的最新动态,宣传先进事迹,展示师德风采,努力营造重德养德的浓厚氛围。[5]三是要积极开展有意义的青年教师文化活动。比如:开展素质拓展训练;举办青年教师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举办青年教师音乐会、才艺比赛、青年博士论坛、圆桌学术交流活动等等。通过这些文化活动的吸引、熏陶和引导,使青年教师磨砺师德意志,陶冶道德情操,强化师德教育,提高师德水平。
结语
师德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它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既是制度规范又是责任意识。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在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中,把关注点放到影响青年教师师德的四个因素———心理健康、职业认知、评价机制、外部环境上,真正由内而外解决青年教师所面临的问题,给予正确引导,将会激励青年教师的内在发展需求从而迸发出教育工作潜在的责任感,更加自觉地以教师职业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本文作者:武晶晶 朱艳新 单位: 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办公室 河北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