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医德教育创建思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本文作者:马中女 刁汇玲 蒋淑君 孙晖 单位:滨州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使教师在师德修养中有章可循学校要以制度、纪律引导和约束教师向更高的师德修养方向发展。通过制度建设,把师德师风建设纳入学校师资管理体系。根据《教师法》、《高等教育法》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明确要求,制订科学、有效、可行的师德建设工作条例和实施细则,对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教师学术道德规范、教师的岗位职责均有明确、具体的要求,引导教师自觉履行。一是建立激励机制。建议在全院每年评选师德先进单位、先进个人活动,对师德高尚、业绩卓著的教职工予以表彰和奖励,充分发挥典型人物的激励、导向和示范作用;在同等条件下,对师德优秀的教师在评聘、职称评审和晋级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二是建立考核机制。建立师德考核指标体系,并将其标准化、数量化,通过学院、系、教师、学生不同权重打分,给予综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存入本人档案,作为教师聘任、培养、出国、晋升、晋级等方面的重要依据。三是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师德考核不合格的教师不能上岗,其“内部津贴”、晋升、晋级都要受到影响。所有这些无疑会推动教师更新观念,促进师德修养水平的提高。
提高对教学工作的重视我校有着良好的教学传统,传统的教授听课制度、老教授的传帮带机制,坚持多年的教师岗前培训制度以及近年开展的教学基本功比赛等对师德水平的整体推进和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需要创新精神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建设人才,要培养高水平的人才,教师首先要有创新精神。创新精神反映了教师敢不敢、能不能创新的问题,是胆识、意志和能力的综合表现。教师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才能冲破旧的条条框框,开拓进取。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基础是要求教师学识渊博,学业精深,即既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广博的相关领域知识,具有跨学科、跨专业的结合贯通能力;还要有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及时吸收学科前沿知识与研究成果。要积极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探索新的科学的教学模式,在耕耘中拓宽视野,在执教中提炼师艺、升华师技。
教师要把教学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结合起来,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树立师德建设的典型学院拟制定师德建设宣传条例,把师德建设的宣传工作作为经常性的宣传教育活动,贯穿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做到“常宣不懈”。有机地启动“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树师表形象,树师德典型”为主题的师德建设活动。通过宣传师德先进典型,举办师德报告会和组织师德演讲或征文活动等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使教师从中得到熏陶和教育,形成人人重师德,个个讲师德的良好氛围。另外,我校始终把师德建设列入学校中心工作,还从促进教师合作精神、学生评教活动等方面来提高教师政治及业务素质。
医德教育是师德教育的显著特征德育工作是一项全方位的系统工程,不但要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而且还要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不但要深化医学教育改革,而目还要强化医学职业道德教育的建设;不但要深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而且还要响应政府和社会的号召,创建文明单位建设。高等医药院校德育工作的实质是育人的过程,或者说是为育人创造优良环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任务不仅仅只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育人。育人指的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进行医德医风的教育。因此,只有首先把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落到实处,教师才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才能将学校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对学生开展医德教育是师德建设的一个显著特征,师德建设与医德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加强师德建设就是要求教师要做到服务人民、献身教育、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一句话,就是要为人民服务。高等医药院校医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和塑造医学生高尚的医德,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努力创造良好的医德新风尚,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和医学科学的发展。而医德的核心和宗旨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的身心健康服务。如果学生没有高度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高尚的医德医风,就不可能做到为人民服务。所以,在师德建设中,教师应加强学生的医德教育,将之纳入师德建设的范畴之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将医德教育渗透到教师在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应地进行医德教育,是完全意义上的成功教学的体现。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必须学会树立医德意识,必须自觉重视医德教育,有针对性地将医德教育渗透到教学之中。譬如在介绍孙思邈的养性及其他医家的生平时,我们常常会把如何对待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医患关系,如何注意奉献与回报、单位与家庭、工作与休息,以及怎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等,同时结合临床实际,有机地穿插在教学中去,在传授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进行医德医风教育,从正面给学生以指引。
结合学生和本学科特点,通过专业课来渗透医德教育,可以克服传统德育教育单纯说教的缺点,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本教研室具有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医德教育的传统,特别是2008年以来本科室在集体备课、同行专家和学生反馈中,积极对“德育在生理教学中如何渗透”作出探讨,以下是几点认识和体会。德育渗透始于第一课生理学的绪论部分的理论传授不多而德育内涵却很丰富,除了严格课堂管理以外,要着重于立志与医德教育。可介绍著名生理学家Harvey和林可胜的卓越贡献,让学生确立崇高的人生目标,激发其学习和工作动力,使其不畏艰苦,奋力拼搏,终有所成。在临床案例和生活实例中进行德育渗透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起到了联系基础与临床的桥梁作用,在临床案例和生活实例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切实可行的。设计难度适中,典型且具有代表性的病案,组织学生进行临床病案讨论。为使学生更好地获取参考资料,提前将病案发给学生,同时提供一些相关的期刊、专著的目录及检索网站,训练他们查阅文献收集资料的能力,课堂讨论时以小组为单位发言,其他组的同学进行提问和补充。例如肾脏一章可设置“血液透析”的案例,2011年教学中恰逢我校师生踊跃为本校2008级肾衰竭学生孙菲菲捐款,其母为她捐肾。现今学生因物质生活充实、独生子女偏多,很多学生不知怎样关心和帮助别人,对父母缺乏孝心。
#p#分页标题#e# 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针对孙菲菲一事,引发讨论,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又培养学生爱心、孝心和社会公德感。形成性评价对医德教育的促进形成性评价不同与现在医学教育模式中使用的总结性评价,它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把从学生中获取的信息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对这些反馈信息进行分析,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著名医学教育学家BenjaminBloom,首次提出形成性评价,并指出它是“以培养能力为基础的医学教育”的考核模式。它具有实时性和动态性,除了评价知识、技能等量化方面以外,还适合于评价兴趣、态度、策略、合作精神等不易量化的品质[3]。2002年,国家教育部提拟订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该标准从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等方面对医学生提出要求。自2009年,本教研室根据以上标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考勤、课堂提问、生理网络题库建设、阶段小测验、课后作业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使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再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和分析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交流与沟通能力等得到显著提高,并得到了本校师生的好评和学校的认可,去年我校把这种评价正式记入了教师工作量,来推促它的施行。在动物实验过程中加强医学生医德培养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它的学习和研究离不开动物实验,医学生将在生理实验中首次接触动物。近年来动物实验的伦理问题已经受到社会、生物医学研究者及政府的关注。
仁爱精神是伦理道德的核心要求,也是医学人文精神主要内涵和每一位医生必须具有的职业素养。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法国医学家、哲学家AlbertSchweitzer提出“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一个医生只有怀有“敬畏生命”之心,才能真正地体会作为医生的使命,提升“拯救生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激发攻克医学难题的原动力,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4]。一个只关心实验结果而漠视动物痛苦的医学生很难想象在未来的医疗实践中会既关心患者的疾病,又关心患者的痛苦。因此,在医学生初次接触动物实验时就注重加强动物实验伦理学教育,从善待为人类而牺牲的实验动物开始,树立善待一切生命的理念,深刻理解本校校训“仁心妙术”的内涵。另外,加强实验前的预习、提高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减少不必要的动物伤害、提高实验的成功率也是培养学生严谨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的重要途径。总之,在育人过程中,教师应小处着手,言传身教,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把培养学生的医德与自身师德修养有机地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