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载体系统化创建思路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师德载体系统化创建思路,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师德载体系统化创建思路

本文作者:罗二鹏 蒋舟遥 单位:重庆交通大学

经常性教育和集中教育是师德教育管理过程中的两种形态,二者共同作用于师德教育目标的实现,经常性教育是相对稳定的教育形态,具有长期性、系统性的特点;集中教育是相对变化的状态,具有阶段性的特点。经常性教育是集中教育基本经验和成效的延续和发展,集中教育是对经常性教育的任务的集中和强化。两者互相衔接、有机结合。在高校师德教育载体系统化构建过程中,我们要将两种教育形式有力结合和,使二者相互配合,互促共进,共同致力于教师师德水平的提高。

高校师德教育的对象具有个体性差异,知识水平、知识背景、心里接受能力等都有所不同。在师德教育载体的系统化构建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普适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从面上讲,就是要采取普适性的教育手段和形式,使绝大多数教师能够接受并理解师德教育的内容。从个体而言,应采取特殊性教育形式和手段,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采取不同的教育载体进行教育。如对性格内向和容易自卑的客体,不宜经常采用批评性、否定性的语言载体,而更适宜采用鼓励性、肯定性的语言载体及行动载体,多以先进榜样的人格力量去感召、感染和感化他们。

高校师德教育载体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传统的师德教育载体在师德教育过程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保证传统师德教育载体的相对稳定。与此同时,也应加强师德教育载体的创新,重视师德教育载体的效果,使师德教育的投入与产出成正比。要避免师德教育的花架子和形式主义,淡化空洞说教,减少重复劳动和资源的消耗,强化师德教育的质量管理,完善师德教育的内部体系,规范运作,以求提高实际效果。

宣传教育载体是实施师德教育的基本载体,其主要是通过报纸、橱窗、展板等形式宣传师德,加强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引导和教育。高校必须加强宣传教育载体的作用,强化宣传力度,对每年评出的职业道德好、敬业意识强,在本职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进行公开表彰和宣传;对多年来虽无轰动的科研成果,但一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潜心教学研究且成绩突出的教师,也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对因师德问题受到批评处罚的个人和集体,应敢于曝光;对教育战线上涌现出的优秀教师、先进劳模,应大力宣传。此外,社会舆论要加强宣传教师职业的神圣与光荣,呼吁社会关心教师、理解教师、尊重教师,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提升教师的职业荣誉感。

师德教育的活动载体是指通过开展活动的方式对教师进行师德教育。要通过丰富的活动吸引教师主动参加,使教师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师德教育内容,提升自我判断与鉴别能力,使自己的思想品德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高校可以开展以下活动,比如定期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培训,开展讲课竞赛、教学观摩,实行教师定点联系学生班级制度,组织教学检查与评比,组织各种师德研讨会、报告会和演讲会,开展师德主题征文竞赛和主题论坛,开展师德先进个人与师德标兵的评选活动。在加强活动育人载体建设中,一方面要注意加强指导,把各项活动组织好,使之正常有序、生动活泼地进行;另一方面开展的活动必须适应教师的思想、性格、身体、兴趣、爱好以及思维方式的特点,吸引教师主动接受教育。

网络教育载体是指通过互联网传播师德教育内容,开展师德教育。高校应抓住网络教育载体,创新师德教育平台。一方面,加强网络师德教育资源的开发,拓宽师德教育的途径。按照国家有关部门建立“区域性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的有关规定,积极创建区域性师德教育网络联盟。先根据邻近区域来划分若干个片,然后再以局域片中的一个或几个开展师德教育比较成功的高校或其他教师教育机构为龙头,组织网上或实地的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有针对性地开展师德教育的大讨论,然后对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建立信息资料库,开发广大教师所关注、所能接受的师德教育软件。另一方面,创新师德教育手段,引导教师的积极参与。利用网络图文、音像并茂、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特点,激发教师的求知欲和想象力,及时捕捉教师的思想动态,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师生观,价值观,利用校园BBS论坛等参与性较强的栏目,引导教师主动参与师德问题的讨论和师德建设活动。

文化育人载体是指以校园文化作为师德教育的载体,将师德教育内容寓于其中,对受教育者进行德育熏陶,达到德育教育目的。校园文化从形态上表现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包括各种学校活动设施、校园绿化美化、校园布局、校园建筑等物质形态。精神文化是高校长期创造形成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包括由学校的管理体制、规章制度等构成的制度文化以及由思想观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校风学风等构成的观念文化。教师优秀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环境的影响。高校应建立各项措施,规范师德教育的环境,加强师德教育的经费、人力、物力的投入和制度的保障,为教师道德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