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练声曲在声乐教学的必要性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论练声曲在声乐教学的必要性,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论练声曲在声乐教学的必要性

1打“嘟”的练声曲有助于气息的流动和嘴唇的放松

第一种类型是:憋气、拽气、气息僵硬型。这一类型大多是有一定的基础,学到了一定的方法。但是没有掌握好的学生。常表现为吸足了一口气,可是不会使用,即使憋得脸红脖子粗的,声音还是很微弱,没有力量,咬字吐字都十分僵硬,气息全是憋住的,没有任何流动性。

第二种类型是:气冲、气不均、气息不受控制型。这一类型大多是掌握了一定的方法,能够较好的吸气和呼气,气息也能够流动起来,但是对气息缺乏控制力的学生。常表现为气息不够均匀,有的字气息特别足,有的字就没有气息支撑,导致音量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忽大忽小,通常是一个乐句的前几个字气息很足,后几个字就气息微弱了,横膈膜缺少对抗的力量,没有很好地掌握控制气息的方法。

国内外许多知名声乐教育家都采用了打“嘟”这种练声曲来解决气息上的相关问题。在打“嘟”的过程中,需要做到嘴唇完全放松,横膈膜向外扩张,并要求腰、腹有相应的对抗力量,气息均匀地吐出来,否则打“嘟”就不能够连贯,只要学生能让每个乐句的“嘟”都可以连贯起来,证明之前所要求的要领都已经掌握了。通过长时间打“嘟”的练声曲训练,可以让学生较好的解决气少、气僵和气息不受控制等诸类气息问题,并且通过打“嘟”练习还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在演唱过程中的嘴唇、舌头、下巴僵硬等问题。

2哼鸣的练声曲有助于找到较高地演唱位置和头腔共鸣的开发

在日常声乐教学和一些业余演唱团体中,经常能听到一些没有高位置、没有共鸣的直声和白声。所有的声音都停留在口腔和喉咙里,这种没有高位置和共鸣的演唱是不科学的,这样演唱不但不能获得明亮、清脆、自然的音色,而且在音域的扩展上也会受到影响,高音缺少头腔共鸣和高位置就无法站稳,声音也将是“喊叫式”,极度缺乏美感,声音没有任何穿透力,音色暗淡,在艺术表现上也将缺少修养,严重的还会导致声带长期受损,久而久之就无法再歌唱了。在声乐教学中,初学者往往很难找到头腔共鸣和高位置演唱的感觉,而哼鸣练声曲的训练将能发挥很好的作用。首先,让学生去模仿夏日蚊子飞过的“嗡嗡”声,用鼻子将声音哼出来,等掌握后,训练他们自如的控制音量,能够在瞬间转换音量而没有任何阻碍。其次,让学生将气息通过鼻腔哼送到头腔,找到头腔振动,有点眩晕的感觉,在加上音符,让他们进行哼鸣的练声训练,在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嘴巴动起来,找咀嚼东西的状态,如果在放松嘴巴、牙齿、舌头、下巴的同时,哼鸣的声音不收到影响,就证明已经掌握要领了,反之,则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和训练。最后,让学生将哼鸣贯穿于各个声区,可以从高声区开始快速地经过中声区,滑落到低声区,也可以从低声区反向快速地直至高声区,犹如飞机升降时的感觉一样。长期进行哼鸣练声曲的训练,可以使学生很好地掌握高位置演唱和头腔共鸣的运用,并且在各个声区都可以做到很好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从而帮助学生获得明亮、圆润、而富有穿透力的魅力声音。

3跳音练声曲有助于增强小腹的支撑力和声音的颗粒性

在声乐教学中,有很多学生都会出现小腹没有力量,不能很好地支撑声音,使声音和气息不能够很好的结合,声音没有力度,缺少颗粒性。跳音的训练可以很好的解决如上问题,可以先让学生在咳嗽时找到小腹跳动的位置,然后进行肌肉的跳动,等掌握好这些练习以后就可以加入音符做跳音练声曲的训练,从而增强学生小腹的支撑力量,让声音更饱满更具颗粒性。

4元音练声曲有助于演唱的完整性和字与字之间的完美转换

学生在演唱作品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声音和位置的不统一,这是源自学生不能够较好的将作品中的所有字放在统一位置来演唱,而导致演唱的不完整,这一现象我们可以通过元音练声曲的训练来解决,无论我们演唱外国作品还是中国作品,所有的字基本上都是围绕那几个元音来展开的,所以我们不仅要把每个元音字母演唱规范,而且还要经常做一些元音快速转换的训练,这样我们在歌唱的过程中才可以更好的让字与字之间的连接没有瑕疵,让学生可以完整、完美的演唱作品。在我们的声乐教学中还有很多的练声曲训练,分别可以帮助解决在声乐演唱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和悉心研究练声曲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本文作者:余薇、彭珂 单位:乐山师范学院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