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民族声乐教育系统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创建民族声乐教育系统,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创建民族声乐教育系统

作者:李月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要唱好民族声乐作品,就要学习原汁原味的地方民歌,还要了解各民族、各地区的音乐风格,这对于专业教师来说很难做到面面俱到。于是学校请来了常年在民间深入生活、学习、采集、研究民间音乐和民歌素材的民歌教师,教授学生演唱地道的各地民歌,学生们对学习各腔各式的曲调颇有兴趣。这门课程对提高学生的乐感和对歌曲风格的把握有很大帮助,并且打破了西洋古典音乐长期占据高等音乐教育课程的局面。

在专业辅助课程的设置上学校也是本着全面教育的方针,分设了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民族音乐概论、艺术概论、音乐美学、和声、作品分析等相关课程,拓展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在高等教育的文化课程上设有大学英语、诗词曲赋、政治思想、法律常识、马克思理论、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必修课。

教材建设

艺术需要风格,只有风格迥异、丰富多彩的艺术品种才会引人注目,被大众接受和喜爱。对于高等音乐院校来说,建立“多元化”的教学方针是非常有必要的。笔者对民族声乐发展的“多元化”概念有两种认识,一种是演唱风格的多元化,也可以说培养演唱者歌唱能力的“多元化”,即在建立科学的发声方法的基础上,可以用两种或多种声乐形式相结合,如民通、民美等多种现代唱法,当然,这是与作品的音域、风格和作曲家的意向紧密结合的。第二种是曲目风格的多元化。要建立一种既是民族的,又不是某一个民族的,能兼顾各民族音乐风格和各种艺术流派的中国民族声乐体系,除了要保持科学的发声方法外,必须加强对各种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和各派曲艺的发声方法的学习。这时,专业教材的建设就是一项基础并起着关键作用的工程。

1995年9月,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的教师们编撰了全国第一套民族声乐教材———《民族声乐教学曲选》,它标志着中国民族声乐教学正式进入了系统化、规范化、国际化的新教育时代。

这套《曲选》收录了420余首曲目,从低至高年级分为男、女生必唱曲目和自选曲目两大部分。《曲选》在选材时充分体现了多元化的思想,既照顾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各具独特风格的作品,还注入了与各民族传统演唱艺术有着血缘关系的说唱和戏曲。如反映战争时期的歌曲:《盼东方出红日》、《愿亲人早日养好伤》、等,歌颂家乡大好河山的《谁不说俺家乡好》、《人说山西好风光》等;还有各地区流传的经典民歌,如云南民歌《小河淌水》、陕西民歌《兰花花》等等;还有很多原始时期的作品:如选自清《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的《一剪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等;《曲选》中还收录了近代民族歌剧的几乎所有剧目中的精典唱段,如《白毛女》中的喜儿的唱段《北风吹》、《扎红头绳》、《哭爹》、《恨似高山仇似海》等,《曲选》中还包含了京剧、豫剧、河北梆子、东北二人转等曲种的几十首经典曲目,如京剧《杜鹃山》选段《家住安源》,豫剧《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等等。

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各个曲种的行腔、韵味、方言和风格,再结合民族唱法的基本功底,就会驾驭更多风格的作品,比如京歌《故乡是北京》、戏歌《没有强大的祖国哪有幸福的家》。这些歌曲都做到了锻炼学生的歌唱能力。有了这些教学歌曲,加上形体、表演老师在肢体语言、神态、情绪的配合上加以指点,学生演唱的整体水平就会一步步提高了。

理论研究

据笔者查阅统计,建国以来关于民族声乐理论研究的文献有600余篇,涉及了发声技术、歌唱表演、教学方法、学科建设等多种类别的讨论与研究。近年来,全国各专业音乐院校之间的学术交流日渐频繁,尤其是在由国内诸多民族声乐艺术界的权威、学者联合倡议自发组织的“全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会”的倡导下,每年举办的“民族声乐论坛”,对于民族声乐艺术的开放式教育和发展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能经常性地进行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之间的交流,通过交流达到资源共享、增强其识,这对于进一步提高、发展我国的民族声乐教育是必定有益的。

笔者认为,半个多世纪的中国民族声乐理论研究成果,赋予了当今民族声乐艺术强大的理论后盾,昭示着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