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育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声乐教育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声乐教育论文

大学声乐教学创新教育论文

一、大学声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重要性

自高考制度恢复以来,高校声乐教学也开始了快速发展,尤其是近几年,对高校声乐教学的研究也是络绎不绝,其中创新教育是理论研究和实践检验的重点。创新教育最大的受益人是学生,通过创新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开阔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更深入、独特,对创作新作品也有所帮助。在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可以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为适应教学的需要会不断的充实自己,能够达到学生、教师共进步的局面。

二、大学声乐教学现状

要在大学声乐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有必要分析一下教学现状:第一,教学体制的不适宜。现阶段,虽然,高校声乐教学中一直倡导着创新教育,但是并没有将创新很好的融入到教学中,教学结构、教师配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都是在传统教学体制下安排的,单独在某个环节中强调创新是不足的,而且容易引起断节;第二,教学观念的不适宜。教师的观念不能适应创新教育主要体现在:不同年龄结构教师的教学理念有很大的差别;老教师教学经验足,但教学理念相对保守,年轻教师跟进创新容易,但教学经验少;年轻教师接受新观念的难度小,而老教师接受难度大;还有就是大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但是又不愿意接受创新思维,缺乏创新精神。

三、如何发展大学声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其一,在声乐教学内容上创新。声乐教学就是教师将音乐理论知识、音乐鉴赏能力和表演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声乐教学的内容要适应学生的真正需求,与音乐市场接轨,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发现、创作新好作品,通过音乐理论的掌握,培养学生鉴赏作品的能力,引导学生发现作品的美,并将这些美加以利用,创作出更美的作品。教学不应当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还可以充分利用中国传统音乐、西方优美乐曲等,引入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创作带来灵感。同时,教学内容要贴合学生实际,以培养学生的鉴赏、表演等能力为目标,鼓励学生创新,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其二,在声乐教学方法上创新。长期以来,我国的音乐教学都依赖于讲台、课桌式的师生关系,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的陈旧,以及师资参差不齐等状况,制约了声乐教学的进步。教学中,应当以科学的发声为基础,以学生为主导,尊重学生的实际,给予学生准确的定位引导,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运用独唱、合唱、重唱、表演唱等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训练,讲解方法也可以多种多样,例如个案讲解、示范演练、个别鉴赏、现场表演等。同时,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利用多媒体将图文并茂的影像传递给学生,带给学生更好的视觉、听觉效果,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通过多媒体获取信息方便快捷。

阅读全文

技工院校声乐教学与幼儿教育论文

一、技工院校幼儿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学生基础起点高低不同,个体差异性较大

技工院校的学校生源相对于高等本科院校的生源质量稍差,且由于目前招生政策的放宽,高校扩招形势的趋势,技工院校的生源一部分质量较好,另一部分的选择不得已退而求其次,直接导致了学生的基础起点高低不同。对于学习声乐的学生而言,声乐基础更是不尽相同,有的学生会唱歌但不识谱,有的学生喜欢唱歌但是音质、音准或音色较差,甚至还有一小部分学生没见过钢琴之类的乐器。这种学生起点不同、个体差异性较大的特点,势必给声乐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

(二)教学模式趋于老套陈旧,缺乏因材施教

声乐教学“一对一”教学模式是比较先进的教学模式。然而,在技工院校中,由于师资力量有限、教学资源不够充分等客观条件的制约,长期以来,技工院校的幼儿教育专业声乐教学都是在集体大教室中进行,同学们一起练习同一首歌,共同发声,教师既要弹奏钢琴伴奏,又要集中精力倾听学生的发声,故而,很难做到完全掌握一个学生声乐学习的动态过程,教师对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声乐理解能力以及学习声乐积极性知之甚少,也就无法做到因材施教。

(三)幼儿教育专业声乐教材匮乏

近几年,技工院校发展迅速,幼儿教育专业也备受社会关注,不少专业书目也相继出版发行,但是能够突出技工院校特色的声乐教学课程却少之又少。许多教师在进行声乐教学过程中,都是借鉴本、专科高等院校的声乐教材。由于在教学过程中,这些教材中曲目专业性强、难度较大,与幼儿教育声乐教学有一定的距离,故而会打击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

阅读全文

声乐教学社会化学前教育论文

一、突出“改”字,在深化教学改革上求突破

声乐教学的重点是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发音和歌曲演唱,抒发内在情感,引起人们的共鸣。而对学前儿童进行声乐教学,则应突出“如何教”,而不是“教什么”,要准确把握学前儿童的特点,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歌唱欲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美和快乐的感受。这就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师必须主动改革传统的声乐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与手段,使声乐实践教学成为培养学生综合艺术表演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职业技能的有效途径。一是加强学前教育相关政策和专业知识研究。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要密切关注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新动向,及时调整自身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幼儿园的教学目标实际。要注重学习学前儿童生理和心理知识,熟悉他们发声和演唱方式,经常深入幼儿园和幼儿艺术教育机构进行观摩,掌握学前儿童教学工作的实际方法,科学融入到日常的授课环节,使声乐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和水平,还能够提高他们的从教能力。二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要逐步加大专业技能课程比重,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训练习惯,教师既要做好范唱,又要帮助学生选准曲目,在课内和课余时间强化练习,为学生打牢技能基础创造条件。同时,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为学生提供教学录像和更多的演唱示范,帮助学生查找差距,改进方法,提高声乐演唱水平。三是注重教材的实用性。要加快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材更新换代,降低教材的专业化水平,主动向幼儿园实际教学靠拢,选择那些思想性较强、艺术性较高、训练价值较大的艺术歌曲和优秀民歌作为教学素材,也可以根据学前儿童成长特点和幼儿园需要,订制或编写合适的教材,让学生多接触幼儿园歌唱教学内容,使教材更具可学性和实用化,发挥好教材帮助学生练习声乐的辅助功能。

二、突出“联”字,在推进校企合作上求创新

针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与学生实际应用存在学用脱节、课堂所学无法有效指导入园实际工作等问题。要进一步转变教学模式,拓宽学生实践教学渠道,通过社会化运作模式,深度推进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组织学生入园开展实际工作,采取边学边做、以做促学、以做验学的方式,促进“学”与“用”的有机结合,实现声乐理论与实际应用的无缝对接。要采取高职院校附属幼儿园、联合办学、合作建立实训基地等途径,建设一批适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训练声乐技能的实践场所,搭建好技能训练平台。同时,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和学生深入幼儿园,进行听课、看课、教学研讨和模拟授课等活动,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带领学生到幼儿园观摩主题特色课程和日常歌唱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学等方面技能,有效检验课堂所学知识,掌握科学的学前儿童音乐教学方法,提高实际工作能力,让学生从声乐专业角度深刻理解开展幼儿园音乐教学的价值,自觉运用所学理论指导实际工作。

三、突出“练”字,在强化学生技能上求提升

实践出真知。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要强化学生的日常声乐技能训练,必须紧密结合学前儿童的教学和活动,在实际应用上下功夫,使学生的学习路径由“教”向“学”转变,由“接受知识”向“解决问题”转变。一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联合幼儿园定期开展声乐练习实践活动,由学生组织学前儿童编排和演练活动,设计一些小合唱、表演唱、独唱、二重唱等节目,学生也可以进行范唱和展示,不断提高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二是加强学生日常声乐技能训练,建立和完善专业技能考核体系,将学生声乐实践技能纳入考核内容,每学期定期举办专业技能竞赛、声乐汇报演出,着力打造一批声乐技能训练的精品活动和品牌活动。建立和完善竞赛的组织和考核制度,逐步实现学前教育声乐专业技能竞赛的常态化、综合化和制度化,通过竞赛活动的互相比学,为学生搭建学促交流平台,不断提高学生艺术技能整体水平。三是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组织和指导学生参与幼儿歌曲、音乐节目的创作、编排和演练,开展相应的展演活动,切实提高专业学生的综合技能和专业本领。

四、突出“优”字,在优化教师配置上求实效

阅读全文

五年制声乐综合课学前教育论文

一、开设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声乐综合课的意义

(一)教学目标偏离。

在声乐教学中,由于过去的思维定势,我们单纯地让学生学习声乐技巧,无意识中把培养歌唱家、演员作为声乐教学的目标。

(二)教学内容脱离幼教实际。

把声乐教学视为单纯的歌唱学习,主要教唱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忽视幼儿歌曲的教学。学生由于接触的幼儿歌曲较少,对于幼儿歌曲的发声概念十分懵懂,到了幼儿园,在校所学的声乐技巧基本用不上,有些学生甚至错误地认为幼儿歌曲演唱就是用白声、真声去演唱。

(三)缺乏系统的五年一贯制声乐教学大纲。

教师上课选择歌曲的随意性偏大,五年的教学进度没有进行科学的安排。幼儿园音乐歌唱活动对师资有较高的要求。一是幼儿教师必须有良好的范唱能力,而要具备这种能力,必须要有一定的素养,包括一定的文化修养、生活感受、歌曲体验和欣赏能力等,而且要懂得儿童生活和心理。二是要求有较高的音乐综合能力,幼儿园音乐活动不仅仅是教唱儿歌,还包括欣赏、律动、音乐游戏等在内的综合活动。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要从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实际出发。

阅读全文

探索音乐在艺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的形式及特点

1.重视音乐基础教育,增加课堂音乐实践机会

学校设立了艺术教育中心,组建了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艺术教育教师队伍,聘请校外音乐专家进校辅导,开设了“声乐技巧训练”“合唱艺术欣赏与实践”“器乐艺术欣赏与实践”“舞蹈艺术欣赏与实践”等多门音乐实践课程,把音乐实践引入课堂教学。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多为教师弹琴、学生唱歌的接受式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演唱和演奏,增加一些趣味性的音乐实践机会。例如,“艺术欣赏与实践”课,教师在解析某一作品之后引导学生感受乐曲的意境,通过自身对音乐的理解,鼓励学生先进行个体视唱,然后让其他学生参与讨论。不少学生经过提示,其自然的个性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会显现出来,使得本来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丰富和谐。示范式、启发式、讨论式的实践教学环节,可使教师和学生相互观摩、交流、研讨,共同得以启发和提高。

2.完善学生艺术团等音乐艺术实践载体

学生合唱团、管弦乐团、舞蹈团等艺术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生力军,学校既应配置必要的硬件设备和活动场所,又要根据学生音乐基础不同的实际,强化实践,具体指导。例如,针对学生合唱团成员音乐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在节目编排上,可适当回避难度高、技巧复杂的大作品,而去选择曲调悠扬、易于上口的“小节目”,由浅入深,由易至难,由小见大,循序渐进,在实践中进行普及式引导。信息科大学生合唱团从尝试排练十几个人的小合唱《塞维利亚理发师序曲》、Downtotherivertopray到有50人参加演出的大合唱《山南道河》《金色的光》等节目,校管乐团也在总政军乐团一级指挥范四亭的指导下,注重实践训练和演出并多次获得好成绩。在历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合唱、管乐、舞蹈、话剧、艺术教育论文等各类项目,共获得6项一等奖,15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合唱团和民族舞蹈团还被吸纳为北京青年艺术团成员,在春节前深入基层,为全市一线青年举办专场慰问演出。学生积极参与文艺社团的实践活动,在相互配合、相互协作之中对团队意识和集体精神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感悟。

3.采取日常活动与全校性大型文化艺术活动互补的音乐实践方式,提高学生音乐实践的参与率

创建一个有利于音乐艺术实践的良好氛围,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音乐艺术实践参与机会,是高校音乐艺术实践顺利发展的基本条件。信息科大采取院系音乐活动与学校大型文化艺术活动相互补充的多方面、多渠道的实践方式,提高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的积极性。例如,学校举办的“合唱节”“社团文化节”“校园十佳歌手”“新年音乐会”“新生风采大赛”“红五月艺术节”等音乐实践活动;院系、班级组织的各类声乐歌舞、戏剧话剧等联欢活动;同时学校还拥有艺术团、相声社、广播站、吉他协会、音乐联盟、街舞社、动漫社、电影社团、手酷社、书画社、网络电视台等十余个艺术类学生社团,这些社团在青年学生所喜爱的流行元素层面,给予了积极引导,增强学生对音乐文化多元性的全面认识。学校还积极支持并辅导学生参加社会上举办的一些艺术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才能、参与音乐实践的机会,为全面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充分发挥音乐艺术教育吸引人、凝聚人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阅读全文

简述音乐实践活动在艺术教育中的影响

一、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的形式及特点

在高校音乐艺术实践活动方面,根基丰厚、传统优良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有着较为成功的做法,他们不但开设了多种音乐教育类课程,还面向不同音乐基础的学生,设立不同系列与层次的音乐艺术实践课程。北京大学组建有大学生合唱团、交响乐团、民乐团;清华大学拥有合唱团、军乐团、民乐团、交响乐团等11支队伍,是国内大学中规模最大、综合艺术水平最高的学生艺术团体,这对全国高校音乐艺术教育水平和大学生艺术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示范作用。清华大学试行的“十分钟课堂音乐会”很有实践意义。

刘欣欣教授认为,“针对不少学生具有一定的音乐表演才能的情况,也为了加强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在课堂教学中挤出约10分钟的时间,设立课堂音乐会,激励学生踊跃报名参与,参加表演者的现场表现记为平时成绩之一,从而带动课堂的互动和热烈气氛”。在课堂音乐教学中加入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既调节了学习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艺术技能和心理素质,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信息科大借鉴外校成功经验,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将“重视艺术教育,尝试多种音乐艺术实践形式”确定为艺术教育的理念和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文化工程,在探索与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的特色。

1.重视音乐基础教育,增加课堂音乐实践机会学校设立了艺术教育中心,组建了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艺术教育教师队伍,聘请校外音乐专家进校辅导,开设了“声乐技巧训练”“合唱艺术欣赏与实践”“器乐艺术欣赏与实践”“舞蹈艺术欣赏与实践”等多门音乐实践课程,把音乐实践引入课堂教学。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多为教师弹琴、学生唱歌的接受式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演唱和演奏,增加一些趣味性的音乐实践机会。例如,“艺术欣赏与实践”课,教师在解析某一作品之后引导学生感受乐曲的意境,通过自身对音乐的理解,鼓励学生先进行个体视唱,然后让其他学生参与讨论。不少学生经过提示,其自然的个性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会显现出来,使得本来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丰富和谐。示范式、启发式、讨论式的实践教学环节,可使教师和学生相互观摩、交流、研讨,共同得以启发和提高。

2.完善学生艺术团等音乐艺术实践载体学生合唱团、管弦乐团、舞蹈团等艺术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生力军,学校既应配置必要的硬件设备和活动场所,又要根据学生音乐基础不同的实际,强化实践,具体指导。例如,针对学生合唱团成员音乐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在节目编排上,可适当回避难度高、技巧复杂的大作品,而去选择曲调悠扬、易于上口的“小节目”,由浅入深,由易至难,由小见大,循序渐进,在实践中进行普及式引导。信息科大学生合唱团从尝试排练十几个人的小合唱《塞维利亚理发师序曲》、Downtotherivertopray到有50人参加演出的大合唱《山南道河》《金色的光》等节目,校管乐团也在总政军乐团一级指挥范四亭的指导下,注重实践训练和演出并多次获得好成绩。在历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合唱、管乐、舞蹈、话剧、艺术教育论文等各类项目,共获得6项一等奖,15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合唱团和民族舞蹈团还被吸纳为北京青年艺术团成员,在春节前深入基层,为全市一线青年举办专场慰问演出。学生积极参与文艺社团的实践活动,在相互配合、相互协作之中对团队意识和集体精神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感悟。

3.采取日常活动与全校性大型文化艺术活动互补的音乐实践方式,提高学生音乐实践的参与率创建一个有利于音乐艺术实践的良好氛围,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音乐艺术实践参与机会,是高校音乐艺术实践顺利发展的基本条件。信息科大采取院系音乐活动与学校大型文化艺术活动相互补充的多方面、多渠道的实践方式,提高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的积极性。例如,学校举办的“合唱节”“社团文化节”“校园十佳歌手”“新年音乐会”“新生风采大赛”“红五月艺术节”等音乐实践活动;院系、班级组织的各类声乐歌舞、戏剧话剧等联欢活动;同时学校还拥有艺术团、相声社、广播站、吉他协会、音乐联盟、街舞社、动漫社、电影社团、手酷社、书画社、网络电视台等十余个艺术类学生社团,这些社团在青年学生所喜爱的流行元素层面,给予了积极引导,增强学生对音乐文化多元性的全面认识。学校还积极支持并辅导学生参加社会上举办的一些艺术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才能、参与音乐实践的机会,为全面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充分发挥音乐艺术教育吸引人、凝聚人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二、进一步加强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的思考

阅读全文

高师应用型音乐教育人才培养对策

摘要:目前的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存在学科专业性强、融合性差,学生基本功不扎实、综合素质不高,教学方法与模式陈旧、缺乏创新性,知识结构单一、学生多元文化素养不高,教育实践缺乏与基础教育对接等问题,培养的人才难以达到基础音乐教育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打破课程设置的独立性、注重学科融合,调整培养目标、强化人文素养养成,改革培养模式、切实加强大学与中小学的融合,以培养满足基础音乐教育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高师音乐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对策

一、引言

高师音乐教育目标是培养符合基础音乐教育需要的音乐教师,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师职业标准,要求现代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专业功底、广阔的学术视野、较高的人文素养、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这就要求高师音乐教育要顺应时展的要求,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职业技能型人才,也不是简单的岗位从业者,这类人才除了要有精湛的技艺能力,懂得操作和运用知识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和市场意识。①高师培养的人才应以提高中小学用人单位满意度为宗旨,这意味着高师培养的人才要符合基础音乐教育的需求,高师生到岗后能学以致用,将所掌握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技能技巧和综合人文素养与实际相结合应用于基础音乐教育工作。

二、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科专业性强但融合性差,学生基本功不扎实综合素质不高。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大学生走出校园后所面临的服务对象是中小学生,职业属性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规格。因此师范院校应以培养中小学教师为宗旨来更新我们的课程观,应走进中小学音乐课堂,以基础音乐教育教学为研究中心,以教学应用为目标来设置课程。当前高师课程主要以钢琴、舞蹈、声乐、音乐理论课程为主,公共选修课为辅。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来看相对独立,学科之间融合性差,知识割裂。例如:曲式与作品分析、和声、音乐史、器乐、声乐、钢琴、形体舞蹈等课程的设置相对比较独立,学生很难将这些课融合应用。课程设置的独立性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只注重单科专业的学习,以能弹几首钢琴曲、唱几首艺术歌曲、跳几个成品舞为荣,盲目追求舞台效应,人人梦想成为歌唱家、演奏家、舞蹈家。忘了高师生肩负着培养中小学生的重任,从而忽略了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学基本功的初心,以致到岗后所学理论知识、基本技能与实际教学严重脱节。笔者在近几年湖南省音乐教师招聘面试工作中发现: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的音乐综合素养不高,尤其是基本技能的综合运用方面不尽人意。每年面试,歌曲弹唱环节至少有60%的学生能力较差,即便是小学音乐教材中非常简单的儿童歌曲弹唱,应试者的表现也差强人意,有的顾了弹就顾不了唱,顾了唱就顾不了弹,还有单手弹伴奏的现象;舞蹈才艺展示环节,大多学生动作生硬协调性差,音乐感觉不佳;微型课展示环节,50%的学生上课的知识点讲述不清,语言表达能力较差,驾驭课堂能力不强;另外有10%的学生音准很差、甚至五音不全。这样的学生录用到基层学校将会误人子弟。据综合评估,每年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只占到应试者的20%。根据面试情况来看,这充分体现了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不足,高师在培养学生基本技能方面没有落到实处,学生基本功不够扎实。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所学知识不能融汇贯通,学生综合素质欠佳。

2.教学方法与模式陈旧,缺乏创新性。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当今时代,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现代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日新月异,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师却大多恪守传统的教学方法,仍然墨守成规,套用陈旧的、固化的方法与模式教学,授课没有激情和创造性。声乐老师固定的教唱几首循环往复的歌曲,钢琴老师也是教弹自己熟悉的几首固定的钢琴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送走一届又一届学生,这种消极倦怠的教学状态在我们的教学中屡见不鲜。在此受教环境下,学生所学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固定化、模式化,缺乏创新性。更有甚者,这种固定的教学模式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被动的学习过程中消磨了学生的热情与积极性,其教学效果势必不佳。

阅读全文

师专院校英语专业师范生职业素养培养

摘要:为了提高英语专业师范生的综合素养,文章首先说明了共生理念下的教育,然后论述了师专院校英语专业师范生职业素养内涵,最后阐述了共生理念下师专院校英语专业师范生职业素养培养。

关键词:共生理念;师专院校英语专业师范生;职业素养

“共生”本是生物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指不同的生物之间互依互存密切地生活在一起。20世纪以来,共生理念已经逐渐辐射到人类学、社会学、哲学、美学、教育学等诸多学科门类领域,成了一种协调各方矛盾冲突的哲学思想引领。笔者作为在师专院校从业十多年的英语教师,深刻认识到师专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现状与新时代背景下现代社会要求的小学英语教师职业素养标准相距甚远。共生理念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及人与自我的和谐共生,这恰与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理念———平衡、改善和提升人、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相契合,这种密切的内在关联性使共生理念可以成为共生教育的理论基础[1],并对解决师专院校人才培养的突出问题、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一、共生理念下的教育

20世纪以来,人们对共生现象的研究已经从生物学的具象研究扩展为抽象共生理念的研究。可以说,共生理念甚至已被提升至一种哲学思维和价值理念。共生理念为我们揭示了人类与自然、社会、宇宙协同发展的普遍性和规律性,为我们理解人生、价值、意义等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性引导。山东师范大学李燕博士的论文《共生教育论纲》[2]试图在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的21世纪建立起一种共生教育理论体系,以解决我国当前单向度的教育发展问题。该体系对人与自然共生下的教育环境与教育生态保护、人与环境的协调及教育环境对人之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进行了详细梳理,并就共生教育中教育目的取向、课程建构、师生关系、共性与个性教育等内涵给予解读,这是目前对共生教育探讨最全面、最系统的一次尝试。胡守钧教授在其《社会共生论》[3]一书中指出,社会由各个维度的共生系统组成,和谐共生是在合理的度内分享资源,社会的进步基于改善人的共生关系。共生理念的社会学意义告诉我们社会发展的本质在于优化各种共生关系。那么,教育的发展是否在于优化教育主客观的各种共生关系,以达到教育的和谐发展,或许社会共生论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新的思维坐标来探索共生理念下的教育发展。对人的培养是在自然与社会整体生态关联下对人的身心熏陶与智力开发。共生是一种关系,一种人性化、创造性、开放性存在关系。共生教育应把人的自然化教育、人的社会化教育及人的身心化教育纳入一个和谐、共存、共享、共生的关系中。因此笔者认为,共生理念下的教育是研究教育主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教育客体(教育目标、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策略等)和社会之间的共生现象和共生发展的问题。如何用共生理念指引优化教育主体间的互利共生、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及与社会发展之间共存共生是共生理念的教育学意义。

二、师专院校英语专业师范生职业素养内涵

教师作为一种专门的职业,本身就有很严格的职业规范和要求,可以把这些基础的规范和要求归为基本职业素养,而具体到各科教师则必然受制于该学科的学科特点要求,会有不同的专业素养特征。作为预备教师的师范生,笔者认为师范生的职业素养是指师范生未来为履行教师规范和岗位要求而应该具备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人文学养和学科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品质,大致可以分为基本素养和专业素养两大方面,其中,基本素养是软件隐性部分,专业素养是硬件显性部分。笔者把师专英语专业师范生的职业素养结构分为基本素养和专业素养两大部分,其中基本素养包含教师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技术素养和艺术素养;专业素养包含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基本素养和专业素养两者互利共存,缺一不可。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