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校三生教育的必要性与路径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浅论高校三生教育的必要性与路径,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浅论高校三生教育的必要性与路径

一、高校加强“三生教育”的意义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本质和核心,是教育理论的立足点和教育实践的价值追求,也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对高校的基本要求。如今的社会是个高度竞争的社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技能,而且更要有较高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健康的身心素质。“三生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任务。现代教育是以人为本,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培育人心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动和引领时代进步的事业。“三生教育”站在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融合的高度,以关注人的生命、生存、生活为基本内容,切实解决人的实际需要,关注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所以高校加强“三生教育”,有益于培养学生善待生命、关注生存、热爱生活的理念,为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现实性,全方位地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永恒主题。党的十八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赋予了新的内涵,也为高校指明了更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三生教育”着力开启学生心智,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人和成才,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十八大强调的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一脉相承的,有利于为国家未来发展输送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当代大学生在“三生”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在“三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生命困惑”、“生存弱化”、“生活迷茫”等问题凸显。网上《陋室铭》窜改版曾把很多大学生在校就读期间的状态进行了贴近描述——“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围棋,寻思看电影。可以写情书想女人。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厅。心里云:混张文凭。”如此调侃的窜改,固然有些夸张,却道出了不争的事实。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下,大学生面临着学业、情感、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于是乎,忽视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追求,“生命困惑”、“生存弱化”、“生活迷茫”等问题在部分大学生中不断凸显,大学生自杀、伤害他人和蔑视生命价值等侵犯法律、违背道德的现象也不时发生。据《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14%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7%的人出现焦虑症状,12%的人存在敌对情绪,26%的大学生曾经有过自杀念头。目前,我国大学生自杀率为每年十万分之二至十万分之四,很多都是不堪学习、情感、就业等压力,而选择了结束生命的方法。例如,2012年6月15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的李某就因为六级作弊被取消学位,在宿舍中点燃两盆木炭,紧闭门窗,结束生命。他在微博的遗言中写道:“我这一生,没有成就,唯一的感受就是很累很累”。而且他的微博中还透露出,他在受到处分的几天时间里,有想要报仇的想法:“我甚至把抓我监考的老师姓名、公寓和电话都找到了,甚至还准备好刀了,打算捅了他再自杀。”可见,李某临死之前已经被巨大的压力和仇恨包围,致使他对生命没有正确的认识,缺少对生命意义的追寻,缺少释放压力的正当途径。

二是生存技能和生活知识十分匮乏。高校每年因不当使用电器而发生的悲剧事件层出不穷。2008年11月14日,上海商学院宿舍楼602女生寝室失火,因室内火势过大,4名女大学生从6楼寝室阳台跳楼逃生,不幸当场死亡。失火原因为寝室使用“热得快”烧水所致。这四名大学生既缺乏安全使用电器的意识,也没有在危急关头正确逃生的知识。另据调查显示,部分大学生在步入大学后生活不规律,通宵游戏、不按时吃饭、逃课、缺乏锻炼,不及时清洗衣物,尤其是男生寝室,走进去往往会被刺鼻的臭味熏到,不良的生活习惯会导致一系列不利影响。例如,2013年3月,华南理工大学2011级的古同学猝死,死因与其入校以来经常熬夜,导致过度疲劳有关。再例如2012年12月20日,厦门工艺美术学院集美分校一女学生为了减肥很少吃饭,只吃零食,在操场跑步时突然晕倒,呼吸心跳骤停,后经医院抢救无效不幸身亡。上述现状警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帮助大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健康生活,进而促进大学生成人成才。

(二)当代大学生在“三生”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社会因素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物质主义、享受主义、拜金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等消极思想观念大量出现,有些人因为无法满足自己的欲望,无法实现自己的追求,找不到人生的意义和幸福,就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手段——自杀、自虐或者伤害别人和社会。另外,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日益衰竭,恐怖主义的泛滥,贫富差距的扩大,地区冲突的暴起,还有人类精神家园的失落,社会腐败现象的蔓延与道德观的演变等等,直接或间接地剥夺着人类的生命感,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大学生由于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社会环境的不良现象势必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和生命观、生存观产生不可低估的消极影响。

2、学校因素

本真的教育,其目的应该是“一种既授人以生存的手段和技能,使人把握物质世界的教育,又导人以生存的意义与价值,使人建构自己意义世界的教育”。而现行的学校教育仍然是以取得文凭为目的,带有功利性的应试教育,忽视了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全面发展。对于那些关于生命教育、生存训练、生活能力培养的“三生教育”方面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涉及很少,这种教育方式,缺乏人文关怀,难以达到立德树人的要求,也难以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的意义、生存的价值和生活中的乐趣。

3、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是影响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反之,不良的家庭氛围或不当的家庭教育则会导致大学生养成不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不健康的心理。例如,目前,我国很多家庭不和谐,离婚率高,很多大学生在不完整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有个完整的家庭,缺少父亲或母亲的关心、体贴和爱护,存在自卑感,给他们心理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导致感情交流失衡、人际关系冷漠,形成了不良的性格和叛逆的心理,感受不到生命的重要、生活的美丽。

三、高校加强“三生教育”的路径选择

针对目前大学生在“三生”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以下四方面入手,切实加强大学生“三生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

第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有条件的高校,应该开设专门的“三生教育”课程,同时,要充分挖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中实施“三生教育”的显性内容和隐性内容,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在讲授意识的起源、本质时,可以和学生们共同探讨生命的起源与意义,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生命价值,树立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生命尊严的价值理念,领悟生命的本质与价值;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可以结合有关内容,帮助大学生认识到公民在维护自己的生存发展权利时,不能影响和危害他人的生存与发展,同时帮助他们掌握生存技能、应对生存危机、摆脱生存困境、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正确生存观,确立健康高尚的生活目标和生活观念等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法,如播放“三生教育”相关视频、组织学生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更好地接受所学内容。

第二,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功能。高校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实际积极开展“三生教育”实践活动。如通过“双学”活动、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形式,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生命、生活、生存”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自我、认识社会、开阔视野、拓展知识、磨练意志、增长才干。积极组织学生参观科普基地,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宝贵;积极组织学生军训、野外拓展训练,磨练他们的意志;积极开展大学生防火、防震演习训练,培养他们面对灾害的应变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挫折教育、感恩教育、创业竞赛等活动,帮助他们理解生命的价值,提高生存能力。此外,高校还应发挥各个学生会和社团的作用,围绕“三生教育”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通过校园广播、校园网、校园电视、校报等媒体开展系列教育活动,积极营造浓厚的“三生教育”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受到“三生教育”的渲染。

第三,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常言道,“德高为师,身正为范”。高校应加强对任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三生教育”的培训,使他们能够深刻领悟“三生教育”的内涵和精神实质,积极思考“三生教育”与各门课程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关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教育观,为学生树立“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典范,通过自己正确的职业观念、乐观的生活态度、丰富的生存知识和生活智慧去阐释一种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四,努力畅通实施“三生教育”的渠道。实施“三生教育”,要以学校教育为主渠道,以密切学生、班级和家庭的联系为重点,以社会教育为补充,不断扩宽“三生教育”的实施途径,形成“三生教育”的有效合力。

本文作者:智月香 单位: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