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生物学科三生教育深入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本文作者:宋元波 单位:文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
“三生教育”即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在学校对学生实施“三生教育”是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云南省教育厅的重要决定,对培养和树立学生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充分挖掘其它各门课程中有关‘三生教育’的内容,在教学中有机渗透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是实施“三生教育”的基本途径之一。“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生物教材中有许多与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相关的内容。充分挖掘蕴含在生物教材中的“三生教育”内容,通过课堂主渠道向学生渗透生命、生存和生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是生物教师的重要任务。下面就挖掘生物学科内容,有机渗透“三生教育”的问题和从事生物教学的同仁进行交流,旨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生物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其宗旨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当前,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各种虐待生命的现象:如自杀、自残、吸毒、杀人、肆意破坏环境,杀戮生物的情况时有发生。究其原因是一些人缺乏生命意识,不懂得生命的可贵,不知道珍惜自己,更不知道珍惜别人及其他的生命。而在落实素质教育、健全学生人格的今天,以培养人为目标的教育,更应把生命教育列为教育的重要内容。新课程强调对学生进行三维目标的培养,其中除了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培养外,更强调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可见,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建立学生正确的生命观,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体现。生命是生物教学的主题,生物学科在生命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生物教材中无处不体现生命教育的内容,生物教师可充分挖掘教材内容,通过课堂主渠道向学生渗透“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教育。
生命是地球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在浩瀚的宇宙,地球是目前已知唯一具有生命的星球,由于生命的存在使得我们这颗星球璀璨夺目,一片生机盎然。生命对我们来说太熟悉了,因为我们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但我们有些人对生命又是那样的陌生,不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以至于践踏生命的现象在我们周围时有发生,因而唤醒人们认识生命成为生命教育的主题之一。生物教材中蕴含着大量生命教育的素材,我们在进行生物教学时要注意与生命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生物教材中相关的知识,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如在讲生物的起源和进化时,我们可以告诉学生,生命从无到有经历了上亿年的历程,通过漫长的进化发展,才逐渐形成今天五彩缤纷的生物世界。然而由于人类对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造成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教育学生要站在人类和生物共同繁荣的高度,充分认识各种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教师可结合保护珍稀生物的教学,向学生介绍野生生物的价值、面临的生存危机和如何加强保护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产生正确和平等对待每一个生命的情感。
当今,在学生中轻视生命,不尊重生命的情况时有发生,集中反映在轻生或伤害他人生命上。生命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很宝贵的,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是生命教育的又一主题。教学中我们可结合相关的生物学知识有机渗透这方面的教育。如在讲述人的生殖发育时,可以联系母亲孕育生命的伟大,十月怀胎的艰辛,出生后的精心哺育和无微不至的呵护,教育学生认识每个生命的来之不易,感悟生命的珍贵,引导学生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使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之花开遍校园内外。
二、生物教学中的生存教育
生存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识,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的教育。”对学生进行生存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并善待生命,教会学生基本的生存技能,以满足生命生存的基本需求。相对而言我国公民生存意识的观念总体来说比较淡薄,生存自救知识对于很多人还是一片空白。近年来我国遭受的洪涝灾害和四川汶川“5.12”大地震给我们敲响了生存自救的警钟,当我们身处险境遇到灾难时,我们采取什么方式生存自救,使灾害降低到最小程度,是值得我们引起重视的问题,也是当今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生物学教学中进行生存教育的潜力很大,生物学教材中蕴含着很多潜在的生存自救方面的知识,为我们进行生存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作为生物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将有关生存自救的知识有机渗透到生物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一定的生存自救本领。如在学习植物的茎和苔藓植物的知识时,可以告诉学生,植物的年轮的生长情况受气候影响同方向有着密切的关系,年轮的走向总是南面的宽而北面的窄;一棵独立的大树,其枝叶南侧的茂盛而北侧的较稀疏;苔藓植物属于喜阴植物,一块岩石上往往北侧布满苔藓,干燥、光照的南侧不长苔藓。因此,当在野外迷失方向时,可借这些物象来判断方向,回到目的地。又如,在讲植物根的形态与分布的知识时,可根据植物的根系在土壤中分布深而广,与土壤结合牢固的原理,让学生知道树木越大根系越发达,与土壤结合也就越牢固,告诉学生当在雨水季节遇到洪涝灾害需要藏身时,可以选择大树作为临时庇护所进行生存自救。再如讲到呼吸、骨连结和循环系统的知识时,可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地教会学生溺水处理的急救方法,学生在意外骨折时的紧急处理及止血和包扎伤口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在身处危难时必要的生存技能,能够做到生存自救。此外,要加强对学生进行保护生存环境教育。
生存环境是地球上一切生命赖以存活的基础,也是生存教育的一个重点内容。教师在传授动、植物的有关知识时,可联系动物和植物在生物圈中的地位和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动物、植物不仅是生物圈中的一部分,而且对生物圈的繁荣和发展,在维护生态平衡,对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让学生从根本上明白保护生存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自觉地加入到保护动、植物及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中来,实现人与生物和谐发展、共同繁荣。在生物教材中可供结合生存教育的内容很多,关键还在于教师的挖掘和整理,如果我们在备课时能充分挖掘这些素材,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有机渗透,就能使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同时,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生存观念。#p#分页标题#e#
三、生物教学中的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生活观念,确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和人类生活幸福的教育。”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生物学中的很多内容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要通过生物学学习,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可见,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是生物学教育重要目标之一。作为生物教师有责任把生物学科的教学目标与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获得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乐观、向上和健康的生活态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如:教师可结合耳的构造和听觉的形成原理的教学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长时间戴耳机听音乐,很容易对鼓膜造成伤害,从而引起耳鸣、耳痛、头昏、头痛、情绪紧张、记忆力减退等症状,严重时还有可能导致耳聋。又如,在讲糖类代谢知识时,教师可结合不吃早餐的生活习惯带来的影响和危害,让学生明白不吃早餐会导致低血糖,使人面色苍白、四肢乏力、精神不振,进而影响到健康和学习。再如,讲到细菌和寄生虫等知识时,教育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使用无污染的餐具,不去没有卫生保障的摊点就餐,不喝不洁净的生水,生吃瓜果要洗干净,不吃没有煮熟的肉类和变质的食物,避免传染性疾病的发生。讲物质代谢时,教育学生不挑食、不偏食,要从营养的角度安排一日三餐,平衡的膳食营养,摄取满足身体需要的蛋白质、糖类、脂质、维生素、矿物质、水分等,避免造成营养不良。讲眼的知识时,教育学生要注意用眼卫生,不要走着、躺着看书,不要在强光下或光线暗的地方看书,避免近视。总之,在生物教材中蕴含着大量生活教育方面的素材,只要我们认真地挖掘、整理,并适时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生活观念,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必将对学生未来生活、学习和工作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