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三生教育人生观思考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职校三生教育人生观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职校三生教育人生观思考

一、中职学校学生的思想、心理现状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是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教育对象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与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基本学制为三年。中等职业学校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也包括部分高中后的职业培训,目前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其定位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的主阵地。进入21世纪后,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逐渐成为科技与教育的较量。随着政治、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各种宣传媒介的大量普及,使得中职学生的视野逐渐开阔,不断产生新的思想、观念。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方面正日趋成熟,心理却十分的脆弱和敏感,思想上独立性增强,对精神生活充满幻想,物质生活要求转变等特征而形成一种错综复杂的思维方式。[1]但由于社会环境的负面效应和自身思想不成熟的影响,在心理、思想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对当前存在的社会现象感到迷惑不解。从当前中职学校所开设课程的情况来看,学生所接受的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相脱节,如教学上要求学生奉公守法,但是社会、官场的腐败风气及“关系网”,等等,这已严重的影响了学校校风建设,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甚至不满。第二,心理上的失落感和自卑感相互交织。中职学校的生源主要来自初中毕业中考的“失败者”和上大学“无望者”,一些学生把中职学校作为无路可走的下下策;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就业的不理想,更加剧他们“前途渺茫”的失落感和“中职无用”的自卑感。第三,对社会发展的片面理解。面对当今日益竞争的市场经济,一些中职学生认为中职生在就业上没有一点优势,社会所需要的是大专生、本科生、硕士生及博士生高学历者。第四,目前的中职学生多是出身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从小受父辈的溺爱、父母的关爱及庇护下成长,形成了价值观念的错位、性格上的缺陷。上述种种情况表明,目前中职学校学生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三观”)的目标尚不明确,使得他们进一步缺乏市场竞争力。因此,在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目标的中等职业学校里,应该切实加强中职学生的“三生教育”,在人生观教育中积极融入“三生教育”的内容。

二、“三生教育”的科学内涵及与人生观教育关系

(一)“三生教育”的科学内涵

《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决定》指出:“三生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也就是要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的目标过程。[2]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生活观念,确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三生教育”是以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为核心的教育,是由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组成的一个复合概念。它的内涵极其丰富,既是教育规律的反映,又是教育本质回归的具体体现;既是对现行教育体制弊端的修补或缺陷的补充,又是整合学校教育资源、家庭教育资源、社会教育资源应有的自觉行为。同时,实施“三生教育”是落实十七大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3]教育事业上的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在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上,而通过教育力量来对学生进行生命、生存和生活教育,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三生教育”,从本质上讲是要使个体人转化为社会人,使人真正成为其人的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三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三生教育”有助于学生思想精神的提升,心灵的脱俗净化,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三生教育”与人生观教育关系

1、人生观的科学内涵

人生观是关于人生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在生活实践中,人们必然会对诸如:人为什么活着,人活着的价值和意义,人怎样活着才有意义以及自己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等此类的人生问题产生看法。对于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了不同的人生观。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现实的人不能脱离现实世界,人既然生活在现实世界之中,就不能脱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生观的核心是解决“自我”的问题。因此,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中必然渗透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对人生的不同看法必然也就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不同理解。人生观是一定社会或阶级意识的产物,也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一个人的人生观的形成和确立,是各种条件影响的结果。人们所处的社会条件、生活环境、个人的经历和遭遇以及所受的教育和周围事物的影响等,都与人生观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个人的经济地位更为重要。在人类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人生观包括:①享乐主义人生观。②厌世主义人生观。③禁欲主义人生观。④幸福主义人生观。⑤乐观主义人生观。⑥共产主义人生观。[4]

2、二者关系

“三生教育”是一种全新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体现以人为中心的、全面的、系统的教育。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三者之间互为基础、相辅相成。其中,生命教育是前提、是根本,生存教育是基础、是关键,生活教育是方向、是目标。因此,我们可以从人的生命、生存、生活三个角度去理解“三生教育”的内在逻辑关系,生命是指一个人的真实存在,是强调一个人的生,即是指一个人要活着的意思,它是与死不同的存在,是一个人客观存在的前提和根本,所以生命教育是前提、是根本;生存是指一个人作为生存者“活着的存在”,包含一个人活下来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意志等,以及人活在自然界中所需要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处的条件等,生存问题是一个人要活着的基础和关键;生活是指一个人在有了生命和生存的前提下,如何追求一个好的、和谐的活着状态的问题,包括一个人的人际交往情况、生活的能力、生活习惯及生活的目标和方向等内容,这些实质上是一个人活着的质量问题,有了生命的前提、生存的基础,人就该考虑活着的目标和方向,思考如何好好的生活等问题。[5]#p#分页标题#e#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生命是前提、生存是基础,生活是目标,而生命、生存都离不开生活,生活是“三生教育”的核心内容。一个人的人生在具体时空中的表现就是生活,生活总体构成一个人的人生。生活上遇到的问题,如:人为什么活着?人活着的价值和意义?人怎样活着才有意义以及自己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从人生观角度来说,也就是人生观要根本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人生观在生活中起着关键的指导作用。也就是说,“三生教育”要真正取得实效,除了我们提出的一些“三生教育”的方式方法外,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还需要人生观的正确指导,因为“三生”中的许多问题其实都离不开人生观而单独解决的。[6]人生观是解开“三生”之谜的一个重要手段,学生有了正确的人生观,才能使我们顺利有效地开展“三生教育”。

三、如何实施“三生教育”

实施“三生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依靠和整合学校、家庭及社会各个方面的资源力量,还要把教育的过程和受教育者主动积极地进行自我认知及行为实践统一起来。

(一)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正确的人生观对“三生教育”的有效实施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他们就能明白人为什么活着,人要怎样活着才有意义,怎样生活才有价值,生活追求的目的是什么等问题,这些也正是“三生教育”要实现的教育目的。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充分重视这个问题,在学生人生观初步形成的中学阶段,结合学生在这个时期的心理、思想的特点,努力帮助学生在社会转型、信息多元化的大背景下辨明是非,引导他们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去认识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误的,哪些事情是该做,哪些事情是不该做,困难该如何去解决,与人该如何相处等等。[7]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怎么培育呢?我们可以挖掘中职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体验。中职学校有着丰富的、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如篮球比赛、歌咏比赛、演讲比赛、职业技能比赛,还有文艺表演、才艺表演等活动。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已经蕴藏了很多“三生教育”的理念。在篮球比赛中,我们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锻炼坚毅和顽强的意志品质;在演讲比赛中,我们可以选择感恩、宽容、节约、环保等演讲主题,让学生在比赛过程中感知感恩、学会宽容,并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通过文艺表演、才艺表演,让学生感知美,认识美,感悟幸福,憧憬幸福,进而更好的引导他们去追求美和幸福。

(二)全面分析教材特点,把课堂教学和学生课堂交流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讨论、交流学习中思考、感悟和体验

中职学校“三生教育”的教材编写以人本思想理念为主线,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注重人本性、时代性。内容分为生命、生存、生活和学生成长记录四部分,共16个主题,13份记录表所构成。每个主题以故事情境导入,内容切合实际,具有现实、具体、生动的特点。基础知识内容简洁、易懂;实践活动,形式多样且易操作;收获与分享部分,有主题知识的提示总结,并且与学生成长记录结合起来进行评价。教材编写突出了教学的开放性、实践性、多元性、灵活性及资源整合性,特别是实践活动和学生自主发展与评价较为突出,这极大的增加了教学的兴趣性。因此,教学时,教师除基本知识的讲解外,还可以对教学内容的拓展、教学深度的引导及教学方式的选择等再开发和挖掘,以便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课堂的讨论,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正确认识“三生教育”的知识。[8]通过学生主动参与讨论与思考,才能更有效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正确去认识生命、善待生命,也才能形成科学的生活观,并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

(三)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综合教育体系

教育承担着塑造人的完美人格和高尚精神世界的基本职责,而人的一生中的教育主要来自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三个方面。学校教育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而系统实施的,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学会更好融入群体与社会之中,获得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动力的教育,它具有计划性、组织性及系统性的特性。家庭教育是人生中接受时间最早,影响时间最长的教育。家庭教育虽然没有学校教育的专业、系统,但是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个性、人格、意志等方面的影响是学校教育所不及的。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延伸和发展,对孩子的成长最为广泛,并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影响越来越大。[9]因此,在“三生教育”过程中,我们需要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合力,整合三者教育资源,除了统一外,还要有各自的侧重,形成互补。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是促进教育整体化,有效推进教育,切实实现德育目标的有力保证。[10]在学校的精心组织、家庭的有力配合、社会力量的有效保障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的教育及“三生教育”必将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