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南方谈话伦理学解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本文作者:郑娟 邢孟军 单位:宁波工程学院社科部讲师 宁波市社会科学院党建研究所所长
社会主义不仅强调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且强调人民创造的财富属于人民,应该为人民共享,要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价值实现目标。实现共同富裕并不是不顾社会发展阶段而倡导同步富裕,邓小平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在“南方谈话”中重点强调,共同富裕是一个渐进的、需要逐步实现的发展过程。他指出:“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邓小平还明确提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时间节点和实践举措,到二十世纪末达到小康社会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邓小平还把共同富裕提高到政治高度,他认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自身固有的道德价值,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最根本的价值目标。“如果经济发展老是停留在低速度,生活水平就很难提高。这不只是经济问题,实际上是个政治问题。”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富”的本质及其道德上的合理性予以科学论证和辩护,他认为,“富”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善,只有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因此继续存在下去。共同富裕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经济问题,同样也是一个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是我们党和全国人民始终追求和长期奋斗的价值实现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懈的价值追求。
价值判断标准是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用鲜明的语言概括了“三个有利于”的价值判断标准,他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的这个论述具有重要的思想解放意义,彻底突破了原有的姓“资”姓“社”价值标准论,进而成为判断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价值标准。这三个标准互为前提,互为媒介,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比较完整的价值判断标准。“三个有利于”揭示了对党的执政能力的的评价,归根结底必须以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共产党来源于人民,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先锋队。因此,党的道德基础和道德目标也必须以人民为主体,否则就会导致党的异化。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当然也应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享受者。“三个有利于”标准中,人民利益标准是最高的价值标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增长,国力增强,都要最终体现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上,体现为人民的生活逐步地好起来。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价值都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是价值创造主体,当然也是价值评价主体。社会主义及其执政党的政策好与不好,是要由人民群众来评价的。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要“使人民感到我们真心诚意搞改革开放。人民是看实践。人民一看,还是社会主义好,还是改革开放好,我们的事业就会万古长青!”只有从“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出发,我们才可能对是非善恶有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而不至于陷入道德相对主义和毫无头绪的争论之中。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中国人民在政治上实现了翻身做主,其根本利益由推翻剥削压迫,转变为实现国强民富。但由于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一度走入误区,“以阶级斗争为纲”、“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几乎成了社会发展的单一向度,严重阻碍了社会发展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果断提出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强调“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南方谈话”充分表明了邓小平对经济工作的高度重视,他明确指出,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现在,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比我们快,如果我们不发展或发展得太慢,老百姓一比较就有问题了。所以,能发展就不要阻挡,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搞快点”。邓小平走出单凭道德力量调动人民积极性的认识误区,强调要引入利益驱动机制和市场竞争机制。他指出,我国多年经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已经证明,高度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严重压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其结果是共同贫穷。而打破平均主义,最好的办法是以市场机制代替高度集中的计划机制,通过市场办法来解决。邓小平大胆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市场经济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人民利益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承认人们具有追求物质利益的动机,通过公平竞争机制,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邓小平把目标、政策、手段、措施合而为一,用经济手段解决政治问题,在执政方式的选择方面有着不可辩驳的有效性,使执政为民理念更现实、更直接、更有效。邓小平尽管高度重视发展经济,但并没有陷入经济主义的泥淖。邓小平毕竟是个伟大的政治家,在他心目中,发展经济的目的还在于发展社会主义,走共同富裕之路,“南方谈话”的核心仍然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邓小平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核心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邓小平始终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要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使人民过上富裕生活,充分享受改革发展成果。#p#分页标题#e#
在政治伦理学看来,虽然政治制度本身并不是具体的、直接的道德规范,但政治制度的设计和运行往往要依据一定的伦理要求和道德原则,并且政治制度对政治伦理和道德原则起着重要影响作用。邓小平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充分做坏事,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民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和题中之义。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科学地提出了“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论断,将民主同社会主义联系起来,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联系起来,认为民主不仅是一种手段,一种方法,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之一。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始终强调,发展民主的根本目的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力量,巩固人民的政权,是正义的事情,没有什么输理的地方。”同时也指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邓小平还提出,要将民主法制建设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将民主纳入法制的轨道。他指出,坚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是党和国家坚定不移的方针,社会主义法制是加强和巩固制度建设的可靠保障,“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政治民主化的实现,离不开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邓小平尖锐指出:“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如不认真改革,就很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我们就要严重地脱离广大群众。”“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我们提出改革时,就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者,是人民群众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政治伦理的主要实践者。曾有一个著名的论断:“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也指出,“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发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并且指出:“我们说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要长治久安,就要靠这一条。真正关系到大局的是这个事。”革命化是对干部队伍政治素质的要求,主要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在政治上同中共中央保持一致,不以权谋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性强,作风正派等。年轻化是对干部年龄的要求,主要指年富力强,精力充沛,能够胜任繁重的工作。“要进一步找年轻人进班子”,“要注意下一代接班人的培养”;“要选人,人选好了,帮助培养,让更多的年轻人成长起来”。知识化是对干部文化水平的要求,主要指不断提高科学文化水平,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专业化是对干部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的要求,要使干部成为精通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干部“四化”标准体现了对党员领导干部品德、知识、才能等方面要求的有机统一,为改革开放的政治路线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方面,邓小平一方面强调制度建设,认为干部人事制度是否先进和健全,对于党的事业发展和执政地位巩固至关重要,“建立一整套现代化干部管理的科学制度,是干部队伍建设的关键”。邓小平非常强调干部队伍建设的法制化,一再强调要不断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努力处理好法治与人治的关系,始终遵照规章办事,真正选好人用好人。另一方面高度重视教育,“要把我们的军队教育好,把我们的专政机构教育好,把共产党员教育好,把人民和青年教育好”;“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不出事,就可以放心睡大觉。”邓小平特别强调指出:“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对干部和共产党员来说,廉政建设要作为大事来抓。”我们不仅要把经济搞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和精神文明建设也要搞好,否则就有“变质”、“失败”、“垮掉”的危险。解读“南方谈话”所包含的政治伦理意蕴,其目的在于传承它的精髓,并指引当前中国政治发展。邓小平“南方谈话”对当前执政党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民为国之本,民为国之主,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把人民利益作为观察、思考和处理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是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始终强调的政治道德准则。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充分调动全体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是我们党作为执政党的第一要务。首先,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突破了过去把发展单纯理解为经济增长的局限,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和最高目标,满足社会全体成员的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需要,是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也是人民群众从事生产建设的根本动因。其次,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和谐所内涵的价值目标不仅是要实现普遍的社会公正,而且还要求实现深度的社会精神生活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逻辑起点和终极目标就在于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终实现“人的和谐”。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就是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成为和谐社会建设成果的受益者和享用者。再次,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要切实关注和解决好民生问题。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轻民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民生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多样。民生问题不仅是经济和社会问题,也是伦理道德问题,民生问题的解决不仅依赖于经济社会的繁荣昌盛,还需要符合一定伦理秩序的执政理念和制度安排。只有时刻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并且将其作为对待民生问题的道德态度和伦理取向,人民群众的幸福和利益才能成为执政党的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p#分页标题#e#
民主政治已被证明是人类历史上最合理的政治制度,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公共生活的理想政治生态,也是当今世界政治生活的历史潮流。中国共产党要有效地完成好执政使命,就必须高度重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大力加强民主制度建设。不断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从政治伦理角度看,政治作为社会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种政治行为,包含一定的政治目的,具备一定的政治属性,有一个政治方向问题。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既是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一大亮点,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政治体制改革一以贯之地强调和坚持的重要思想观点和指导方针。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已经迫在眉睫。政治体制改革既要积极稳妥,又要不断深化,才能与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的形势相适应。只有积极稳妥地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才能把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释放出来,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推动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强大动力。
邓小平非常重视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他指出:“帝国主义搞和平演变,把希望寄托在我们以后的几代人身上。”为了防止和平演变,使党的事业万古长青,必须高度重视党的先进性建设,始终保持党的纯洁性。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处在党和人民事业的领导岗位上,掌握着一定的国家权力,是国家权力的代表者,其思想政治水准对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保持党的纯洁性方面负有极为重要的责任。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纯洁性建设,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之举,是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党的十七大指出:“要扎实抓好党员队伍建设这一基础工程,坚持不懈地提高党员素质。”要通过加强纯洁性建设,使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切实提高基本素质和执政能力。做到权为民所用,正确看待和运用手中的权力,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为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服务人民、造福人民,绝不以权谋私;做到情为民所系,坚持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做到利为民所谋,时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始终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立志为人民做实事、做好事,绝不与民争利。党员领导干部纯洁性建设是一项常抓常新的工作任务。党员领导干部必须高度重视纯洁性建设,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深深扎根在内心深处,全面落实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增强自身素质,勇于担当责任,全面提高领导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带领人民群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胜利前进。这也是二十年后重温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在政治伦理方面的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