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苏区儿童教材的特点及教育方法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议苏区儿童教材的特点及教育方法,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议苏区儿童教材的特点及教育方法

儿童教育是为准备将来,但不能离开儿童的现在环境,致使把儿童现在的经验丢掉了,把儿童现在的要求拒绝了,失去了由现在发展到将来的基础与通道;反之,也不能以为目前的生活就是教育,而把儿童教育束缚在目前狭隘生活的经验中,致使儿童无法在自己生活经验基础上,以科学方法创造新知识,吸取他人的经验。所以儿童教育,“现在和将来不可分离”。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思想是斗争的唯一武器,我们如果没有把共产主义思想来武装群众头脑,把它成为一种普及教育,那么斗争就是一种盲目的行为,不独社会主义的前途不能达到,而民主革命也不会完全胜利。所以在激烈的阶级斗争中,一刻不能忽视共产主义的教育。同时要认清阶级斗争本身,就是一种有力的教育,如果脱离了实际斗争来谈共产主义教育,就会排除共产主义活的革命精神,使之抽象化。所以“教育和斗争,是绝对不可分离的”。

生产包含着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儿童参加生产,不仅从中锻炼了身体,还获得了某些生产技能,以及自然和社会两方面的知识。因此,儿童参加生产劳动有很大的教育意义。但这样的劳动不能脱离教育,不能成为一种单纯以增加生产为目的的机械劳动,把儿童变成机器或工具的附属物;另一方面,教育也不能离开劳动,否则变成地主资产阶级治人的教育,使儿童变成寄生虫。所以“教育与生产绝对不能分离”。关于这条理由,《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小学校制度暂行条例》说得更简单明了:“要消灭离开生产劳动的寄生阶级的教育,同时要用教育来提高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术”,就要“使教育和劳动统一起来”。

为什么在以工农劳苦大众为阶级基础的苏维埃政权下,要“厉行全部的义务教育”,即“小学教育不分性别与社会的差别,一概施以免费的强制教育”呢?这是因为儿童是将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建设者,是无剥削无阶级社会的建设者,所以小学教育是苏维埃政权下一切儿童所必须的。这与地主资产阶级统治的社会只有少数人受教育,绝对不一样。发展儿童的创造性和自治能力,也是建设将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必需品质。因为共产主义社会﹙还有当前的土地革命和苏维埃建设等﹚,是充满活力、激情和创造的社会,是前所未有的美好事物。如果作为共产主义社会未来主人的儿童,缺乏创造性和自治能力,他就不能胜任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重任。因此,我们不难看到苏区儿童教育原则的新颖性。

苏区儿童教材特点

苏区的小学统称列宁小学,其政治含义十分明显。它的教材建设、教学方法,也就按照“社会化、政治化、劳动化、实际化”的精神来确定,从而充满着革新、创造色彩。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中央教育部和各省教育部门先后成立了教材编审委员会,负责中央和地方的学校教材的编写与审定。中央教育部编辑出版的《共产儿童读本》第一至六册,《国语教科书》第一、三、五册,是列宁小学通用的教材。各地教育部门根据当地实际,还编写了大量的补充教材或辅助读物。

苏区小学教材有三个鲜明特点:一是紧密结合当时的政治斗争、军事斗争,启发儿童的阶级意识、集体主义和奋斗精神。如闽西书局出版的《群众课本》有一课《手》:“有的手又粗又黑,有的手又嫩又白。富人不做工,富人的手又嫩又白。穷人做苦工,穷人的手又粗又黑。”课文通过手的比较,直观地显示出穷富的对立。又如湘鄂赣苏区列宁小学《红孩儿读本》第一册中,有课文曰:“小弟弟,年纪小,常恨自己力量小。他说:土豪又高又肥胖,小小拳头,怎么打得倒?我说:小弟弟,莫心愁,千千万万的拳头团结起,要把土豪打成泥!”这一课用浅显的语言,生动地宣传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再如中央教育部编的《国语教科书》第一册第四十三课,文曰:“爸爸报名当红军,弟弟跑进来说:‘我的爸爸呱呱叫,大家都来欢迎了!’妈妈笑着说:‘好了,我们都是红军家属了!’”课文通过母子对话,体现苏区人民对红军的认识与情感。二是联系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实际,教育儿童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并且掌握相应的自然和社会知识。如中央教育部编的《共产儿童》读本第一册第十课,文曰:“田中有禾、有豆、又有花生”,一旁还配了插图。课文虽短,但容量很大,学生能够由课文提到的事物,旁及其他田作。又如该读本第二十、二十一课,文曰:“木菩萨怕火,泥菩萨怕水,纸菩萨怕水又怕火。菩萨、菩萨,你有什么灵呢?”“有口不会说,有手不会做,有足不会走,有耳有眼不会听看。菩萨,菩萨,你有什么用呢?”这两课以人们﹙包括儿童﹚的眼见事实,破除对菩萨的迷信,宣传了唯物主义。三是课文的形式生动活泼、有文有图、语句浅显易懂,且多具故事化、儿童化特点,富有生活情趣,易为儿童接受。这与旧式教材的呆板、晦涩、了无情趣比起来,苏区小学教材显然更有新意和生气。苏区小学教材在编写方法上,也多创新之处,比如采取专业工作者与群众相结合,而不是仅由几个“秀才”主编;面向生活、面向大众,而不是凡事引经据典、墨守成规。

苏区儿童教育的方法

苏区小学教育极为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这也是造就新型儿童义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1934年4月,中央教育部颁布的《小学课程教则大纲》,用三章的篇幅﹙第三至五章﹚,规定小学教授方法的原则,以充分体现小学教育与政治斗争的联系,与生产劳动的联系,以及小学教育注重激发儿童创造性的发展等教育原则。具体说来,小学应采取如下教学方法:

1.理论联系实际。课堂教学应“适当的配合课外的实际行动”,教员不但应当在教科书之外采取当地的材料﹙例如乡土地理、当地的革命历史﹚来做教材,而且“应当在讲授功课的时候,随时插入当时政治斗争的材料,以及当时当地学生会或儿童团生活之中的材料。”还要领导儿童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工作及儿童团、学生会的组织和工作,并且创造条件施行小学劳作实习的教授方法,使学校教育同生产劳动密切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消灭理论与实践的分离”。2.从具体的进到抽象的。在讲解科学公律时,“从叙述和描写客观的现象,逐渐归纳,逐渐引导到科学公律的概念,从具体的某种生产劳动的动作和技术,引导到对于整个生产过程的了解。”在文字科目方面,则可从文艺性的记叙文和描写文进到议论文。3.注重实际生活现象的联系。“采用混合和统一教授的方法,拿实际生活里的整个现象做对象,显示他的各个方面之间的联系﹙例如加法与乘法的密切关系等等﹚,显示一切现象的不断变更和突然的变动﹙例如风、雷的现象,例如植物的生长和果实的降落等﹚。4.采取启发式、联想式方法教学,以充分发展儿童自动的能力和创造性。用实物显示、实地参观,提高儿童的观察能力;用具体的问题,引起儿童对于课目的兴趣和思索;用种种游艺,引导儿童智力体力的发展;用儿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他们进到新的知识领域和新的观念。显而易见,上述教学方法洋溢着革命和科学精神,体现着对儿童的理解和尊重,以及教学相长的规律。较之于旧式教育的“填鸭式”、“唯师独尊式”的教学法,苏区小学的教学方法无疑胜出一筹,多有新意。

总而言之,从战争条件下落后的农村实际出发,为满足苏区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迫切愿望与要求,并且为现实斗争服务和培养一代共产主义新人目标的实现而广泛开展的苏区儿童义务教育,是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新型教育,它不仅在当年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而且为此后的红色教育、人民教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本文作者:曹慧 单位:江西瑞金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