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教学论文:新课改下朗读教育思索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朗读教学论文:新课改下朗读教育思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朗读教学论文:新课改下朗读教育思索

本文作者:张登越 单位: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永昌学区

模仿朗读,形成语感

长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使我们认识到教师的范读必须做到:音准,字清,腔正。教师必须先“动情”,用真情去感染学生。试想毫无激情的范读,索然无味,使人昏昏欲睡,怎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怎能感染学生呢?让学生从教师举动、表情及情真意切的语言中接受到激情熏陶,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范读要讲究艺术性,要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并选择最佳的表达方式,以达到感染学生的目标。教师的范读要有特色,从而吸引学生,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我们教师不必刻意追求播音员的水平,但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根据课文的特点范读在先,能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克服学生对课文在不熟悉时而造成的体验破碎,可以给学生留下最深刻的影响,引起强烈的共鸣和美的享受,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帮助学生初步感知内容。范读以后,学生就进行模仿朗读,可以模拟“录音”,也可以模仿教师的朗读。对重难点,学生可以反复读。为了让学生在模仿中切实掌握朗读的技巧,教师在学生朗读困难时还要进行必要的、恰当的引导,以便使学生尽快掌握和领悟。所以,我们不能忽视教师的范读。范读的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方向,使学生从模仿中掌握朗读的技巧,形成良好的朗读能力。

朗读体验,形成能力

学生经过朗读的模仿与学习,形成了一定的朗读能力,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然后就要在实践中去锻炼,进入作品中去体验,不断寻找朗读的对象,不断体验感知,这样才能形成一种持久的能力。我们不难发现,课内朗读仅限于我们课本中的课文,虽然具有典型性,但它范围小、容量小,所以不能满足学生的朗读积累,需要在课外中寻找更多的朗读体验对象,如报纸、书籍、广播、电视等,通过大量采集不同的信息,才能丰富情感的体验,完成理解体验的过程。与作品同喜同乐、同伤同悲,这是学生真情的流露,是第一感觉,是自然而然的表现,是与生俱有的潜能,一旦遇到刺激、提醒,就会复活,所以体验就是一种不断给人以刺激的过程。这就需要一种情境,需要借助想象来完成,需要真情感染来完成。这样学生经过持久体验,就能形成一种情感潜能,积累一定的朗读能力。

朗读积累,丰富情感

朗读积累是学生在长时间的朗读学习中,经过体验,经过实践形成的朗读经验、技巧、水平的积淀。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积累一定的经验与水平,需要一个持久的过程,而形成后需要一个长久的巩固阶段。具体来说,朗读有以下几点好处:通过反复朗读,获得知识。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读书是积累知识的一种方法,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的提高都有益处。朗读能获得较好的阅读能力,这是能力的积累,为大量阅读作品提供了基础。朗读能积累丰富的情感。这情感来自于不断实践,反复的朗读、品味,才能被作品打动,才能与文合一,与作者息息相通,才能深刻体会作品的内涵,内化吸收。

朗读感悟,深入实践

朗读感悟是朗读教学的最终目的,也就是反复朗读品味、体验的目的,即达到“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境界,在读中体味文章的精妙。这种感悟就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就要深入到大自然,深入到生活中去,与生活经验相结合,与阅读中积累形成的知识相对照,进行善与恶,好与坏,美与丑的评判,并相互弥补。这也是一种探索,一种自我发现,“自我得之”,是一种学生个人独特的感受,是朗读的感悟,朗读的创造。这样通过“心理感悟”才能更加深透,才能受到作品的感染和鼓励,才能深入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当然,感悟不能是“信天游”,应该是一种完善理解作品的表现,是以完成教学目标为前提的。

总之,朗读作为教学目标,是一种智力、情感活动,是一种运用视觉、听觉、运动觉、感觉等器官的信息反馈,它能使学生观察细致,记忆精确,思维灵活,想象丰富,情感细腻,所以我们要加强朗读,以便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朗读能力。但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情感的体验感悟与学生朗读的兴趣有很大的联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通过兴趣激发,让学生认识到作品的无穷魅力,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才能实现朗读的目标,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