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校园体育课改及发展认知,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本文作者:田凤彩 侯金云 张立新 单位:首都师大学体育部 北京师范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
1课程目标的选择和确立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目标总是和学校教育的总目标相脱节,致使现行的体育课程目标和我国的教育目标不能充分的保持一致,跟不上时展的需求。目前由于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的目的任务繁杂而宽泛,特别是一些共性的目的任务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并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与论证,以至个性被共性所掩盖,使体育课程的特殊性和本质特征未能在教学目标中占有突出的位置。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近年来学校体育课程发展方向一直都没有一个权威性的定论,因此使体育课程目标的选择与确立在改革的大潮中举步为艰,只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一些非本质的加加减减,冲破不了传统的目标体系的束缚。其二、在课程的改革中,特别是在确立体育课程目标时,我们没有跳出局限在本系统内“坐井观天”的研究格局,没有能很好借助于其他领域的知识和方法,并深入到教学改革的实践中,观察现实,分析问题,并在事物的具体关系中归纳、概括出新的理论和观点。其三、多年来,体育课程目标的确立没有很好地将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愿望与要求协调起来,从而导致了课程目标和社会的发展相脱离的现象。那么我们如何改变目前这种状况呢,1996年国家教委在下发《体育两类课程整体改革方案》中强调,实施“方案”是面向21世纪学校体育发展的重大举措。体育课程的实施关键是赋予学生“全方位”体育的(身体教育、健康教育、娱乐教育、竞技教育、生活教育)教育。明确指出要建立一个符合学生身心特点,以育人为宗旨,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学科体系。此“方案”为课程目标的选择和建立提供了依据,并为学校体育课程的发展方向与趋势确立了改革基本的大方向。因此,在当今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中,我们要充分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紧紧把握“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使“体育与健康”在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中惯穿于始终并得以充分的体现。第二,在选定与确立课程目标时,要超越体育专业的狭隘的视野,借助于其他领域的知识和方法,从外部给予整体的关照。第三,我们要将社会的需要及学生的愿同课程上标结合起来,突破“经典”传统的教育模式,使课程目标的选定与确立和学生的生理与心理、个体与群众、自然与社会、今天与未来统一起来,以寻求建立体育教育课程目标改革的最佳途径。
2对课程内容改革发展思路的把握
现在的素质教育、健康体育的思想,虽然目前已逐步发展成为我国体育教育改革的方向,但是在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实践中,素质教育的思想真正得以实施,还需要一个过程,还需要不断创新出符合我国国情的许许多多好的课程改革模式。因为,仅就目前学校体育的发展现状来看,有以下二个因素严重制约着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首先,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人们对学校体育教育还没有一个充分的认识,传统的重“智”轻“体”概念根深蒂固,要想转变人们的这种传统的思想观念,还需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其二,从我们现在的学校体育发展的现状来看,无论是从学校体育教学的软件,还是从硬件来讲,要想彻底改变目前传统的现有课程模式,是非常困难的,不现实的。因为,“经典”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在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中实施了几十年,课程的设置与建立都是围绕着“竞技体育”思想来圈定的,其中包括学校体育设施及课堂环境的建设。因此,本文认为目前对课程内容改革思路及尺度的如何把握是非常关键的。从事物发展的规律来看,任何一个成功的改革都不可能一步到位,其改革的运行机制必须是不断完善与更新的,并逐步达到一个设定的目标。所以,要想对实施课程教学改革的成功,其改革的思路是非常重要的,采用什么样的“量”与“度”的改革(相对于传统的体育课程教育教学模式)是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目前在学校体育中“健康体育”理论还不尽完善的时候,我们如何在学校体育中进行“健康教育”及“素质教育”,如何合理地进行学校体育课程的调整与改革,如何使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内容保持系统性的不断更新,这是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开展认真探讨的问题。我们知道,要想成功地实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无论从理论构建,还是从教学实践方面来看,其目的就是为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尽可能快的实施素质教育及健康教育找到一个可操作、可推广、可管理的有效途径。因此,目前我们体育工作者对课程内容改革思路的把握,是课程改革是否有成效的策略与方向性的问题。
3多种教育形式的整合
四、五十年前,学生的知识来源主要是靠课本和课堂。而如今学生的大量知识与能力越来越多地来自于课堂以外的各种活动以及大众传播媒介。因此,如今的课程概念已突破传统学科课程的狭隘框架。扩展到活动课程、社会课程、和潜在课程等广阔领域。当前各国在课程改革中都非常重视学生在家庭、社会共同体、各类课外活动和交往,尤其是各种大众传播媒介所获得的知识、信息、能力和情感态度,并努力在课程体系中实现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这三种不同教育形式的整合。面对目前这样多种教育形式课程发展的趋势,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将如何发展,是值得我们体育工作者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在此以为,当前我国的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要建立一个课程与教学双向拓展的观念,在课程改革中克服过去单纯学科中心主义、学生中心主义、社会中心主义的偏颇,逐步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将原来狭隘的学科课程扩展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潜在课程、社会一体化的广义课程体系。逐步开始探讨实施从外在的知识向学生心理结构转化的过程和规律,并据此设计出高效率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其范畴体系中大量出现和使用活动、交往、内化等新范畴,全面展开对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探讨。
4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是根据培养目标对各种内容、各种类型、各种形态的课程的科学安排以及按照一定的科学标准选择和组织起来的课程内容所具有的各种内部关系。它包括课程设置、确定各类课程的比重和课程之间的联系以及课程内容的排列等等。它是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目前,从对学校体育课程结构研究发展现状来看,人们对学校课程结构改革重视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课程的设置上,认为应该从制约课程的三大要素中考虑课程设置,即社会需要、学科体系与学生发展的三大要素。回顾过去,在近几十年来,我国学校体育理论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基本原理和教学理论方面,对课程理论与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深度的研究。在进入新世纪的今天,人们对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看法发生的很大的改变,认为在当今的学校体育教育中更新课程内容和形式,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是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课题。在此,我们怎样构建调整合理的课程结构,使之与学校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健康教育的改革目标相适应呢?本文认为,这里关键在于打破课程建设中的分析框架,建立多向立体的系统课程结构,其要点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在课程体系构成上,要课程结构为一个系统,围绕着学校体育教育目标从整体上考察体育课程对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整体效应。建立合理的考察结构,形成最佳组合,以产生“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教学效益;第二,是在课程设置上,找出课程门类的结合点,用一个体系加以贯通,以解决现代科学知识的整体化趋势与学校体育课程过分分化之间的矛盾。要通过课程的集约化和集成化,以有限的课程门类来覆盖日益扩展的知识领域,包括日益增长的知识量;第三,是课程结构的优化,应将着眼点放在学生知识结构与能力的优化上。在设计课程体系时,应以发展能力为主线,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应着眼于内容的价值。价值高的课程内容,一般具有理论性、基础性、典型性和—定的难度。学习此类型课程内容,能使学生有较深的参与度,从而便于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和能力。#p#分页标题#e#
5对课程改革趋势的展望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课程都受着两类因素的影响:外部因素,即社会经济和文化条件等:内部因素,即制约自身的活力。这两类因素之间存在着持续的相互作用:外部因素被内部活力所吸收,内部活力又决定着教育制度对外部影响的接受性。课程正是在这两者之间形成的张力中向前发展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价值观念的更叠,人口的流动,经济形态的改变等外部因素,都在钳制着未来教育的运行;而来自教育制度本身的内都因素,则左右着课程的发展方向及变迁的速度。纵观课程发展的历史,二十年一些教育发达的国家在进行课程改革时,打破了传统的教育目标的三级层次,即①知识、②实用技术、③态度和技能。这种传统的三级层次优先重视获得知识,考试等手段仅是评价所得知识数量的依据。现在这三种的顺序已被颠倒了过采,即①态度和技能、②实用技术、③知识。新的三级层次并不忽视知识的掌握,它是与科学的迅速发展相一致的,也是与科学对社会及个人生活产生的作用相协调的。人们认识到;具有坚实行为修养的人,亦即关心变化和革新、—有批判精神和团结精神、富有责任感和思想自主的人,更适合于学习和更新自己的专业和文化知识;可以说,在课程中,态度和技能的掌握有越来越重要的发展趋势。因此,本文以为,在未来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与其发展趋势中,我们要充分重视以下个方面。①加强课程研究者、决策者与教师之间的联系。②让教师、学生更多地参与课程决策、审议。③注意学科之间日益明显的融合态势。④拓宽课程的来源,进一步扩展课程的内容。⑤协调正规教育、非协调正规教育和协调正式教育的内容。⑥进一步密切各阶段课程之间的联系。⑦加强课程的世界性、现实性、开放性。我们面对着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其发展的趋势,应清醒的认识到,我们不能用静态的观点来看待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因为我们改革的总目标是为将来培养社会需求具有“竞争”力的可用人才。所以,我们应把课程改革作为学校全面教育改革的突破口,用现代的课程理论指导体育课程的改革实验,确立新的科学的课程观,从而推进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科学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