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课程革新及开发思路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职校课程革新及开发思路,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职校课程革新及开发思路

本文作者:张小军 单位: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高职课程与课程开发也逐渐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课程改革是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对于高职培养目标的实现、课程设置、课程模式、教学内容与教材的落实以及教学手段与方式方法的创新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课程开发又是高职院校进行专业建设和改革的核心。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和课程开发改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1高职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1.1以市场为导向的新理念

高职课程必须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树立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高职课程改革新理念,改变过去以学科为导向设置课程的旧理念,根据人才市场、职业市场的需求,进行课程改革。表现在:一是高职课程设置和专业招生数量应以市场为导向。既要紧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及其发展趋势,又要紧盯人才市场和职业市场的变化。以市场经营的观念来看,高职院校为用人单位提供的“产品”是专业及其课程;学校的“产品”必须适销对路,通过调查分析就业市场,确定专业主要岗位(岗位群)或主要工作范围,分析需求种类和需求数量。二是提高高职毕业生适应就业市场变化的能力。高职院校原有的专业技术课就必须在变动中调整,必须具有灵活的课程结构,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主动适应就业市场的供求变化,确保毕业生具有适应就业市场变化的能力。例如,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强化专业方向,使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占据主动地位。

1.2以素质为本位的新理念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在二十世纪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即从技能为本位到能力为本位。技能为本位的理念强调职业教育的课程要与某种或某些具体的职业紧密结合,以使学生掌握从事职业工作的具体技能,为学生的就业服务;而能力为本位的理念强调职业教育的课程要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变化、就业变动、劳动力流动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顺利地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做好选择。进入二十一世纪,职业教育课程理念由能力为本位转向以素质为本位,强调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在理念上要突破或超越技能、能力的局限,转变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这其中包括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劳动素质和生活素质等等.使学生逐步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目前,高职课程设置中科学、技术知识体系较强,而人文价值体系较弱,学生不能从所学知识、技术中和所从事的工作中体味出其人生的意义,使劳动仅仅是枯燥的谋生手段,使人仅仅是职业活动的动物。据了解,我国职业人才、劳动力在国际劳动力市场上竞争力弱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全面素质差,不适应人才素质“与国际接轨”的新需要。所以,在高职课程改革中要开拓创新,努力坚持和体现以素质为本位的新理念。

1.3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

现实中高职课程明显存在着以教师为主体,以科学知识和课堂教学为中心的问题,学生在课程中缺乏主体性,因而使学生只是被动地适应课程、吸纳课程,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主要强调如下几点:第一,吸收学生参加课程改革的决策与设计,在课程改革决策过程和设计过程的各个环节上都要听取学生的意见;第二,在课程的编制与使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具体课程内容的编制,听取学生对课程结构与形式选择的意见;第三,在教学计划中与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具有选修课程的权利。以学生为主体作为一种理念制约着课程改革的方方面面,包括课程的决策、设计、编制和实施,是现代课程改革的一个大趋势;这三方面构成了以学生为主体课程理念的基本内容,都应在课程改革中体现和落实。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与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不矛盾;只有把学生作为课程改革的主体,才能真正使课程改革适应学生,达到育人的目的。

1.4以探究与实践为主要课程形式的新理念

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在形式上主要表现为知识的体系和技能的系统,课程学习主要是教师讲授,学生听授,另外加一些操作练习或实习。这种课程形式体现的是培养“劳心者”的旧理念,学生不会探究,不会操作应用;在现念中,既使培养“劳心者”,也必须是会探究、能动手实干的人。所以,高职课程改革应努力体现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即以探究与实践为主要形式的理念。探究是一种探索、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活动,这要求课程知识技能体系以能引发学生探究活动的问题方式、方法和原理为主要构成,使学生找到问题为学习开始,以解决问题为学习过程,以产生更高水平的新问题为学习的小结;而实践则是一种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运用知识于实际,或从实际中发现、发展知识的活动,课程在内容与形式上应坚持以实践为主,这是高职教育的本质特点所决定的。加强探究与实践,这是世界性课程改革的一大趋势。高职课程改革应把探究与实践充分体现出来,这就要求课程内容应该主要以引发探究的问题和能够操作实践的活动来构成。

1.5以终身学习为主要导向的新理念

终身学习是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大趋势,更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趋势。由此而形成的理念应该成为高职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或原则。终身学习课程与传统课程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重学,后者重教;前者重视过程与方法,后者重视知识体系;前者以学生为主体,后者以教师为中心;前者重创造.后者重识记。高职课程改革要坚持终身学习的新理念,就必须做到,在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全面素质的过程中重视使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终身能够自己学习,不断进步和发展。这就要求在课程中更多地充实有关思维、知识形成、认知方法等内容,让学生从中了解和掌握科学的方法,另一方面在课程中,更多地增加学生自已探究,自己发现新知,自己发展新知的内容,使学生学会学习。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是高职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

2高职院校课程开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一个比较规范的高职院校课程开发过程大体上要历经7个阶段:市场调研、设置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大纲、自编教材或选购教材、试运行,以及修改完善。每个阶段又包含着若干个环节或过程,涉及到学院领导、教务处、招生就业部门,各系、教研室、教师及行业专家等多个部门和人员,要层层落实,层层审核,从过程的管理上看似严密,但也普遍存在以下诸多问题:#p#分页标题#e#

2.1流程过长,效率不高,市场适应性差

从准备开发新专业进行市场调研开始,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大纲,直至编写出教材,新专业开始招生上课,各个环节要层层落实,层层审核,涉及部门多、人员多,所需召开的会议多,流程过长,效率很难提高;同时,层层落实有可能造成对上级文件及学校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理解上的偏颇;层层审核看似多个环节把关,其实是机构过多,责任不清;部门多,过程接口衔接不好,沟通不利,也将直接影响课程开发的结果;流程过长造成对市场适应能力差。高职院校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建立起对市场的快速反应机制对高职院校的发展非常重要。

2.2“人情关”难以跨越“,因人设课”现象严重

高职院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的制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如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由教研室专业教师负责开发,由于受教师的专业素质、精力以及获取信息不够全面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学校不能准确了解人才市场需求或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尤其是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由专业教师制定,等于教师自己制定计划自己执行。这样,常常就会出现“有什么教师开什么课,有什么设备进行什么实训”的问题,并未按实际需要去设计课程,而是按师资、设备等实际的资源去设置课程,并且,在实施过程中若发现问题需要进行调整或课程的整合时,也会因“人情”、资源等问题致使解决方案搁浅,某些领导也由于种种原因而听之任之,其结果是严重影响了课程开发及人才培养的质量。

2.3过程接口管理不当,脱节现象严重

课程开发所需的整个历程较长,涉及的部门多、人员多,过程接口多,管理上只是各管各段,对课程开发的整个过程没有一个部门或专门人员全面负责,未能形成系统管理。另外由于课程开发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因人设课、管理不当等原因造成的教学计划的不充分、不适宜,以致在执行过程中不能按计划执行,改动频繁且随意性强,失去了教学计划的严肃性,因此,很难保证课程开发的有效性及人才培养的质量。

2.4课程开发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复合型人才。为了培养复合型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只有一条专业主线是不够的,还需要第二条、第三条主线。只由某一个专业教研室负责课程开发,由于受专业局限性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开发的专业从专业名称上看似复合型,而实际的教学内容往往严重偏向于制定者一方,而另一条线根本称不上一条主线,甚至连一条辅线也称不上,只是加了几门课而已,并未实现学科间的有机结合,因此不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

3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对课程开发的影响及课程开发趋势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与课程开发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课程改革必将对课程开发产生影响,使高职课程开发呈现出以下趋势。

3.1专业设置的市场化

高职课程必须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树立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高职课程改革新理念,而课程开发又是高职院校进行专业建设和改革的核心。高职院校必须进行广泛的社会与市场的调研,按照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对就业市场需求进行研究分析,这既是作出是否设置专业并进行课程开发决策的依据,也是判断某个专业在高职院校生存周期即专业寿命长短的依据。然而,专业的改革与建设同时要求在课程结构上有较大的改革,其改革的程度又决定着专业改革与建设的成效,因此,课程开发势必成为高职院校专业改革与建设的核心。现代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是一个学习与创造的过程,全面的信息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专业设置确定后,要着重做好课程的社会(行业、企业)的需求分析、高职人才规格需求的分析、受教育者的需求分析和教育教学的需求分析,以取得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的客观基础。

3.2开发主体的多元化

国家的统一要求、产业界的规范、劳动力市场的需要、用人单位的需求、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等,构成高职课程开发的多维坐标系。以学生为主体作为一种课程改革理念制约着课程改革的方方面面,包括课程的决策、设计、编制和实施;可以说,任何改革都必须落实到课程和教学改革环节,教师很自然地也是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从课程开发程序来说,高职是按照职业需求组织和实施的一种应用性高等教育类型,其基本功能是关注和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所以,课程开发程序应该是先进行职业调查,再进行行业、岗位分析,然后确定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素质,最后才确定课程。基于职业教育课程的开放性,必须充分调动与职教有关的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智慧,用于构造优质的课程。课程开发的整个环节,都应该有行业、企业专家、教学管理人员与课程专家共同参与,尤其是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尽管在课程开发的不同阶段,各类人员的参与程度与作用是不同的,但原则上,每一阶段都需要多方面人员的参与。显示出开发主体的多元化,也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因人设课”的现象。

3.3职业素质的综合化

高职教育不仅要求毕业生具备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技术、知识和实践能力,而且要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情感、职业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当前,我国正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素质为本位的课程改革强调在理念上要突破或超越技能、能力的局限,转变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这其中包括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劳动素质和生活素质等等。使学生逐步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这种人不仅会工作,而且会生活,不仅有科学素质,而且有理解人、关心人、爱护生命、保护环境、充满人性的人文素质,不仅善于适应职业变化,有能力做好工作,而且具有责任心、信任感和快乐感、幸福感,是一个文明快乐的人。这些理念已经在当今世界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选择和使用中充分体现出来。所以在高职课程开发中,要做到在门类上使科学、技术课程与人文课程结合,文、理结合,在内容、结构上使科学技术知识体系与人文价值体系相结合,充分体现二者的统一,从而体现出职业素质的综合化。

3.4课程内容的实践化

高职课程改革坚持以探究与实践为主要课程形式的新理念。坚持这一理念,一方面要求课程内容加大实践的比重,同时,积极开展“双证书制”教育,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高职课程内容的实践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就业所需要的岗位技能。如保持理论与实践的比例基本相当、增加实训课程等,这一点容易被大众所接受。二是在理论课程中强化应用性特征。如高等数学可着重训练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物理课可考虑以应用为目的介绍原理、定律等,这是容易被人忽视的一个方面。要求文化课教师要有专业意识,要使基础课突出应用性、工具性,专业课突出时代性。高职的实践具有智力性、创新性,属于解决问题的实践。在课程开发时使知识与技术、智力与技能相互促进,从而体现高职的特点。比如一项技能,高职必须在理论指导下,更多地发挥智力技能的优势,不能为实践而实践,要充分利用可迁移的知识和技能,使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充分整合。同时,在强调实践的同时,决不能忽视人文教育,因为技术只有体现出人文性才能被接受和使用,人文也只有技术的支撑才能被解释与发展。#p#分页标题#e#

3.5课程结构的模块化

模块式课程结构反映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现实需求。首先,由于技术变化加快,形成了学校人才培养周期长与市场需求变化快之间的矛盾,传统的课程模式必然造成人才培养与使用的脱节。其次,由于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必须用模块式课程解决高职的就业适应性与岗位针对性之间的矛盾。第三,在知识经济和终身学习的背景下,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类型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职业教育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职业针对性与广泛适应性之间存在矛盾,这些矛盾只有靠模块式课程来解决。第四,目前一提起高职,人们往往认为就是技术性的教育,忽视了还有管理型、服务型高职。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不同的课程和手段,目标差异较大。技术型人才主要强调智力技能和技术理论的培养;管理型人才要求在专业岗位上具有一定的决策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能准确地实施上级领导的决策方案。文理不同的知识体系要求不同的思维模式,但要适应未来的发展需要必须实现融合。因此,培养复合型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同样需要模块式课程;同时,还应注意模块及课程的衔接性问题。

3.6课程评价的社会化

职业教育是与社会、经济的关系最密切的一类教育,职教课程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课程目标是否合理,课程内容是否适当,课程实施效果如何,课程评价标准如何,凡此种种各个步骤和环节之间不仅相互依赖,也同时受到职教系统内外因素的制约。因此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每一步、每一环节,都应重视反馈调节,也就是要以整体的联系的思想去观察,在充分搜集课程开发资料和广泛听取校内外意见的基础上,不断地反复检查和分析已经完成的和正在进行的工作,从而发现问题,寻求对策,提出有效合理的方案或努力的方向。适时评价是课程目标实现的必要条件。课程的评价主体包括课程开发的参与主体甚至更为广泛的领域,表现出明显的社会性特征,需要用人单位、教学管理部门、专家委员会、行业组织、学生及家长等的共同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评价包括课程设置的目标适应性、岗位针对性、逻辑顺序的科学性、内容的现代性及教学质量等多个方面。教师和学生对课程的评价是检验课程的有效性;用人单位的评价是检验课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情况;社会评价是检验学生的社会适应度;行业评价是检验学生的职业适应度;同行专家评价是从教育、心理角度检验课程的科学性。

4结语

总之,为了保证课程开发的充分性、适宜性、有效性,我们还可以对课程开发过程进行流程再造,优化课程开发过程。一是成立独立设置的学术型组织———课程开发专门机构。配备具有较强理论功底的专职人员,从组织上保证最大限度地减少行政命令干预和部门间利益纷争的影响。由于涉及部门少、人员少,过程接口少,使工作流程缩短,工作效率提高,对信息的收集和反馈及时,形成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机制。二是可以根据需要组成课程开发小组,根据所开发的专业岗位需要来选配小组成员,实行项目管理。小组成员可能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组成,不受教研室专业局限性和部门利益限制,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根据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来设计课程,才能真正实现学科交叉和课程融合,有利于培养复合型的人才。三是加强过程管理,保证课程开发质量,以保证开发结果的充分性,适宜性、有效性。并且,把课程开发的整个过程进行系统管理,目标明确,责任清晰,从管理上保证了课程开发质量。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因人设课”的现象,也有利于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从源头上保障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从而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推进和谐社会建设,造就千百万当代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