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课程改革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ESP课程改革大学英语论文
一、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随着国际形势及国内改革开放以来所发生的质性变革,我国大学英语课程的性质、目的等均已今非昔比。尽管国家高教司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针对不同层次的院校学生提出了“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的分层次标准,但究其本质还只是一个单纯以基础英语为核心的纲领性文件。目前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无法满足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因此,有些学者认为,必须对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和目的进行根本改革,基础英语教学应向专门用途英语转移,大学生应以学科知识为依托来继续提高英语水平,尤其是发展专业学习所需要的学术英语能力。但有些学者持质疑态度,认为通识英语更适合我国大学英语改革现状。总之,对于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之方向问题始终存在不同的声音,但改革之必要性是早已达成共识的,本文将结合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状况进行客观、综合的分析。
二、基于实际需求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
(一)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方向定位
众所周知,关于大学英语课程的定位问题早就存在着教学理念上的分歧,即“基础论”和“专业论”。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就有部分学者提出以外语为工具,学习世界上的科学文化知识,而外语教学的任务就是为各行各业培养既精通外语又懂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实质上,是将外语看成为科技服务的工具。目前,蔡基刚等学者极力主张将大学英语课程定位全面转向ESP方向,以满足国家对外语人才的战略要求。同时,“基础论”思想在我国大学英语界也是长盛不衰,很多学者认为只要打好语言基础就可以很容易入手任何专业性篇章,甚至在不少人看来通用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并无本质差别。此外,专门用途英语阅读材料通常术语较多,缺乏情节,可思性和趣味性都很低,因此,并不是提高英语的有效途径。笔者认为,无论是“基础论”还是“专业论”都应以实际需求,特别是社会和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导向,进行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课程体系改革。具体而言,重点院校与普通院校之间、工科院校与综合性院校之间乃至不同专业院系之间都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应搞一刀切,同时也不能过于因循守旧,无视社会和学生的专业需求。那么,如何处理通用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之间的关系呢?下面将结合相关理论进行讨论与分析。
(二)通用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
既然是改革的两个不同方向,那么有必要弄清楚何为“通用英语”,何为“专门用途英语”,以及二者的区别和联系。从学术术语的定义来看,通用英语即目前大部分院校为大学英语设置的普通英语课程体系,长期以来,它以打好英语基础、训练基本英语技能为主要目标,不能体现具体的专业性和服务性。那么究竟什么是专门用途英语呢?Strevens为其归纳了四个区别性特征:教学目标必须能够满足学习者的特定需求;教学内容必须与某一个专业、职业及其实践活动密切相关;教学的重点落实在与特定的专业或职业相关的词汇、语法和语篇运用上;必须具有与通用英语(EGP)相对照的特征。有学者根据使用英语目标的不同又进一步将专门用途英语分为学术英语(EAP)和职业英语(EOP/EVP)。Jordan又将学术英语细分为通用学术英语(EGAP)和专门学术用途英语(ESAP)两类,两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通用学术英语主要针对各个学科英语中存在的共性的东西,目标是培养学生在学习中运用学术英语口语及书面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如利用英语听讲座、记笔记、撰写论文、查阅文献及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学术性活动);专门学术用途英语则更侧重特定学科(如冶金、法律、计算机等)的语篇体裁及工作职场所需要的英语交流能力。由此看来,学术英语并不等同于专业英语,更不同于侧重打语言基础的通用英语。根据Hyland的观点,学术英语中的通用学术英语和目前我国大学英语中的综合英语相近,目的都是培养语言能力,甚至在学习起始时间及语言难度上并没有前后阶段。二者的主要不同在于后者缺乏应用目的,具有为学语言而学语言的通用英语性质,而学术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培养为专业学习和研究服务的语言交际能力。
高职课程改革论文(7篇)
第一篇:高职院校企业管理课程改革探讨
一、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企业管理课程是一门集经济学、数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等学科的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但是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少、专业知识缺乏、对社会组织不太了解的。因此企业管理的教学在要求学生学会基本概念、把握学科理论体系的同时必须结合一定的实践活动进行,以便培养和锻炼学生运用管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很多任课教师都是从大学毕业就到学校任教,理论知识基础足够,可没有到企业工作的经历,缺乏企业管理的实战经验,只能通过案例教学法来充实理论知识,造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的局面。而且班级学生人数较多,有一些管理游戏组织实施困难较多,难度较大,因此任课教师安排了实践教学,大多也是安排类似看影片、参观等象征性活动,其结果是培养的学生只懂理论,不会实践操作,更没有良好的管理意识,难以达到一个合格的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的素质要求,难以达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学生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单一
高职院校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实训条件严重不足,教师无法带领学生完成一些实训环节的教学任务,因此不得不把精力放在教室里,利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实践环节。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小组合作的过程及结果往往不是很理想,教师在小组合作中不是一个引导者、参与者、倾听者。对学生而言,讨论时间较短,而且本来自律性较差,有些讨论缺乏认真思考,甚至没有交流与沟通,结果是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就变成了陪衬和听众,在小组汇报时他们的意见也往往被忽视。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不能满足企业对高职学生的需求。
三、考核形式传统单一
我校的汽车服务企业管理课程考核采用统一闭卷考试形式进行,卷面成绩占最终成绩的70%,平时成绩占30%。其中卷面考试题型以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为主,侧重对学生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的考核,对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力度不够,和人才培养目标是相脱节的。平时成绩的计算依据主要是学生的出勤率、作业、课堂表现,可实际操作起来存在一定能难度,因为班级人数100多人,对平时成绩的认定往往流于形式,对学生的激励程度不够。一些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一些基本的原理和方法,很难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工作实践,未能形成管理思维,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基于以上问题,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构建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切实提高教学效果,真正为学生今后从事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已经成为企业管理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
高校课程改革论文(4篇)
第一篇:高校化工类人才培养课程改革
一、高校化工专业现状
20世纪前叶,一批重大化学工艺出现使得化学工程这个学科在学术界崭露头角,而煤和石油迅速发展也要求有透彻的理论指导与专业知识,因此作为化学工程的一级学科应运而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化工学科逐渐走向成熟,目前国内各大地方院校中,绝大部分开设了化工工程专业及其类似专业,为我国化学工业培养了大批人才。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化工教育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这也成为我们亟待改革教学模式的原因。
(一)化学工程与高新技术学科交叉发展
化学工程涉及面广,且涉及品种多、数量大,不仅关系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载体”和“桥梁”。而化工在学科上与材料、能源、化学等学科联系越来越紧密和深入,因此在人才的培养上也应该遵循学科发展规律,培养专业化、多样性复合人才。目前,我国高校专业教育仍然停留在过去传统教学方式,与高新技术发展的现实有所脱节,学科交叉引起专业界限的淡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在仅仅强调本专业知识的把握,更应着眼于未来,打造化工与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交叉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培养多层次、复合型人才。
(二)人才就业观念和培养模式改革
这就要求高校化工教育人员转变教学模式,从化学教育深层理念创新入手,扩大学科内涵,改变教学设置和教学方法,开展以理论教学作为基础,以实践训练为载体的教学模式,努力提高化工学科教学质量。就目前情况来看,“平台加方向”实为不错的选择。近年来,我们以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深化改革教学模式与实践等教学项目为依托,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和实践。根据社会需求,调整学科专业,压缩冷门内容,采取专业互补的形式,拓宽专业发展方向,尽可能增加知识含量。此外,化学工程专业应紧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通过建立不同种类的培训基地,在打好基础理论知识前提之外,尽可能增加实际操作的经验,以便毕业后很快适应工作环境。
建筑工程课程改革论文
1目前建筑工程测量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材与现实的脱轨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很多地方都出现教材与现实脱轨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当今经常出现。现在的各种版本的教材大多都是理论性的教材,专门的实验等实践教材很少并且内容相对来说是落后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倡导有关部门应当与现在的现实生活进行结合,这样会使得建筑工程测量能够与现实有效的结合起来。有助于加强建筑工程测量的实训。但是现阶段很多实验实习等实践教材大多都是各大高校自己编制的,供自己使用的,缺乏一定的权威性和真实性。
1.2忽视实践教学,教与用脱轨
理论教学与工程教学脱轨,在上课的时候学生会出现理解困难的现象。学习的理论知识不能够很好的与现实当中的一些问题结合起来。如果在讲授课程的时候,仅仅注重建筑工程测量的理论性,而不重视建筑工程的实践性。这样就会大大的减弱学生的一些上岗自制能力。在当今的建筑工程测量教学当中,出现很多的情况影响了学生们的真实能力,还存在教与用脱轨的情况。
1.3实验设备问题
实验设备是学生自己实践的一个最基本的步骤,如果在设备方面出现设备短缺或是设备数量不够,都会大大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行为。由于建筑测量仪器经常由于各种的原因被损坏,所以很多时候都是由于设备不全造成了学生实践延误问题。仪器的损坏不仅仅能够影响学生的实践,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有关部门一定要对自己的仪器定期进行检查,避免由于仪器的原因而耽误学习的效果。
课程改革理念下经济数学论文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
1.学生的学习状况
学院管理工程系金融专业是一个文理兼收的专业,以文科生居多。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据调查分析,68%的学生由于长期在数学学习中遭受挫折,自信心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他们认为“数学是冰冷的符号运算和逻辑推理”“学不完的定理,做不完的题,学数学苦不堪言。”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约占调查人数的70%)认为,升入大学后学数学就没有用或仅有一点儿用。调查数据显示,75%的学生认为大学数学不适应专业学习,有同学在问卷中写道,“我们老师讲课认真负责,但是我就是提不起兴趣,看不到数学和我的专业到底有何联系。”60%的学生认为教学方法不好,“老师讲得很累,我也听得好累,结果还是学不好。”
2.教师的教学状况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都愿意把更多的财力和精力投入到专业课程建设上,数学课课时锐减,这种做法忽视了数学课程的重要性,既打击了数学教师的使命感,也给师生留下数学无用的错觉,这些都会影响到教学质量。更为重要的是,多数数学教师为纯数学专业出身,对经济、金融、管理类的专业知识了解不多,不能将数学知识与经济管理领域知识有机结合,仍讲授普通的数学知识,上课讲题做题,考试考题,这种“讲授+做题”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不容易看到数学在其专业上的应用,更易挫伤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
3.经济数学课程改革十分必要
学院学生学习数学主要是“上课记住知识,考试记住答案”,只要将知识记住,就算是成功。这也导致学生只为考试而学,正所谓“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调查数据显示:有78%的学生认为不喜欢数学课程的主要原因是觉得数学与专业课无关。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数学时缺乏学习动力。另一方面,由于没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后续专业课程中需要用到大量的数学知识,也制约了专业课的学习。此外,高职的《经济数学》课程和普通高校的数学课程从教学对象、目标、方式来讲都有本质的区别。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思想,大胆改革经济数学课程。高职的经济数学课程应以应用为主,突出职业性和应用性,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易语言计算机编程课程改革论文
1大学计算机编程课程存在的问题
1.1程序语言主要是英语,不容易理解
几乎所以的计算机语言都是英语,大部分英语单词不是常用的词语,造成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程序的过程中,必须先查字典翻译程序中的词语,才能理解程序中命令和语句的意思。有的就是查找字典了,也翻译不准词语的意思,因为大部分计算机语言中的词语意思是专业英语,只在计算机中代表特定的意思,而在其他语境中却代表另外的意思。
1.2计算机程序语法和结构严格,不容易掌握
计算机语法和结构比较严格,所有的变量必须先声明,语句结构有严格的顺序和组成部分,缺少任何一个标点就可能会造成错误或者程序执行不了。所以学生要记住大量的语法结构和特殊符号,要不然根本理解不了程序,更不可能写出程序。
1.3计算机程序逻辑性强,程序不容易设计
在编程过程中,往往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要运用很多语句和命令来解决问题。但计算机语言是逻辑性很强的语言,在程设计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不知如何下手,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就算知道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缺少相关命令或者考虑不够全,造成程序编写错误,或者根本到不到预期效果。
井巷工程课程改革论文
一、以“卓越工程师”计划为背景,转变课程教学理念
学校高度重视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始终把培养矿业类一流人才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重点。“用”即为应用,为工程实践,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注重学生知识、实践和素养的有机结合。“以用促学,以用导学”是一种理念,同时也是方法和手段。“以用促学”是通过校内培养、情景模拟训练与校外实践应用,促进学生掌握专业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使学生具有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精神素养。“以用导学”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引导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和工程实践应用中能正确提出问题,并结合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以此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契机,以“以用促学、以用导学”教学理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思维、方法和手段,着力改变教学内容的陈旧性和与企业、社会脱节的现象,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理论知识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课堂教学,不断加强培养人才向“卓越”的转变。
二、以“用”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基础
改革采矿工程专业“井巷工程”课程向业务专长、职业能力、职业素质拓展,在学校大矿业背景和“以用促学、以用导学”理念下,培养具备“工程性”和“创新性”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着力提升教学质量。“用”为基础,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应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学生个体不同,自身综合素质存在差异,理解和应用能力不同。传统教学方式往往一刀切,教学方法面向学生全体,忽略学生个体差异所引起的负面影响。而采用多元化教学形式,针对学生个体制定教学方案,与学生实现面对面,点对点沟通,注重引导学生加强课程理论学习,强调素质培养。
2.构建课程教师团队,学生与教师双向选择。
特色人才电路分析课程改革论文
一、西部地区特色人才教学培养模式
1.人才的服务面向。
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各个地区的经济与发展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据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其理科本科人才的服务面向基本上包括:地区性经济建设的主要领域、科研或工程领域的主力队伍、不同地区的人才流动。
2.人才培养规格。
在培养西部工科本科人才方面,我国要求从大的方面来设计其规格。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对于西部地区而言,在培养理科本科人才的规格方面,要将知识、能力以及素质作为重点。
3.人才的成长方向。
对于西部地区而言,工科本科人才的成长方向具有一定的特性,这是因为培养过程与目标、服务面向等因素的影响。此处所说的成长方向也就是人才成长过程的最终目标和结果。根据西部地区院校的实际情况,工科本科人才的成长方向主要包括:(1)工程与科研领域的高级专业人才;(2)工程与科研领域的管理人才;(3)理科教育领域从事高等教育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