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支架式教育思路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计算机支架式教育思路,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计算机支架式教育思路

本文作者:郑先贵 单位:福建省建瓯职业中专学校

当前,职业学校面临着的形势是严峻的,在校学生现状普遍存在着学习基础差、厌学、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严重影响了职业学校教学质量,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改变这些不良的状况,需要学生的配合,更需要通过加强教学教法改革;应用现代教学理念、采用现代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产生“良性循环”。让每一个职业学校的学生都能学到他们有用的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充分享受学习上成功的快乐,为将来走上社会打下良好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支架式”教学模式是比较适合计算机实践课教学的现代教学理论方法。

苏俄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曾说过:“人的心理过程的变化与他的实践活动过程的变化是同样的”。建构主义者从维果茨基的思想出发,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作为概念框架的形象化比喻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不停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以“学”为主,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创建必要的“支架”进行学习。通过其支撑作用,学生的认知发展不断从实际水平提升到潜在水平。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支架式”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支架式主要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强调事先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一、围绕当前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主题,按照学生学习基础,对计算机课程的理解,建立所学科目概念框架。即“脚手架”。在学生新学课程前,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围绕本课程内容计划教学,搭建“支架”。在授课设计上,强调的是教与学互动、人机互动的模式。如何让学生能学好、掌握好。首先期初要订下本课程的详细教学计划和上课课程安排表,其次在教学设计上要有一个总体的设想,那就是在理论授课、制作多媒体课件和上机实践时,有针对性地设计对不同知识结构学生的学习进度安排,并且为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搭建不同的学习“支架”,便于他们向最邻近的区域发展,并以此来达到教学的目的。真正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半学期或一学期的学习,掌握本课程知识和技能操作方法。例如:由于目前网络的高速发展,许多的中专新生都已经对计算机操作运用不再陌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不屑一顾,认为只是打打字,他们都会。其实不然,真正对计算机基础应用掌握的较少,那么要如何引导他们学习呢?这就需要我们都围绕本课程内容计划教学,搭建“支架”了。

二、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即进入情境。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卢姆认为,“在适当的学习条件下,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学好学校所教的知识”。教学中,为每一章节,设立目标,激励学生去实现这一目标。对于不同知识结构的学习,提供的是不同学习“支架”,通过不同的“支架”使学生进入相同的情境中去,以达到学习的目的。通过教师的讲解与引导,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欲望,在操作中掌握知识,当学生完成时,他们就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中职校计算机课程的许多教材课本通常是按照系统的内容和顺序来编写的,其中的内容知识、应用难易程度有较大相差,而且不同内容之间互相都有联系,当学生实际接触时往往会感到无从着手;若按课本先理论,后操作,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这会对学生日后的学习带来不好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期初教学设计时,可以让学生从上机实践操作学习简单而有趣的例子开始,跳过那些暂时还不能理解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完后面的内容再回过头来学习前面的知识,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积极性,化望而生畏为兴趣盎然,从入门走向精通。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设计中,首先要撇开前面枯燥的理论,让学生上机实践操作既要有学习的兴趣,又要有学习的内容;其次才能让学生自动学习本课程知识。许多学生会打字了,但打字速度慢,我在学期初设计上机实践时,是先完成课本上一至三段的汉字录入作业,然后,完成教师设计好的操作练习(Word练习、Excel练习、PowerPoint练习、上网操作等),并上传保存到教师服务器上,以便期末的学习评价;第三,在学生能较好操作时,再返回学习前面的理论知识。效果良好,全国计算机级考试(一级)通过率达95%以上。

三、让学生独立探索。即独立探索。探索开始时要由教师启发引导。在计算机课程中当我们用Word建立和编辑各种文档、用VB程序或调试和运行程序、用PhotoShop进行图形图像处理等等,经常要设置各种参数和属性,而这些内容单纯的讲解和看书不容易理解,必须同时通过运行对应的例题程序观察其实际结果。例: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应用广播教学演示介绍某章、某节的内容;演示练习操作过程,展示制作成果;提示重点、难点、操作要点等,然后布置动手技能操作的练习作业,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去讨论、去制作。在探索过程中教师及时提示、引导、解疑、帮助学生沿着学习的概念框架逐步攀升。自主学习和训练是教学中的一部分,要求学生上机实践课前、课后做好预习和复习教材中的知识,以巩固所学的知识;这又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起初的引导、帮助多,随着课程进度的前进,愈来愈多地让还生自己探索、动手完成,教师即时引导、解疑、辅导,这在计算机实践课中尤其重要。

四、让学生进行小组协商、讨论。即鼓励协作学习。计算机实践操作课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辅、要师生互动交流为主。积极创造条件并鼓励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鼓励学生一起协商,共同完成实践练习、作业,让学生在多种操作方法的应用中,逐渐明朗,逐渐掌握所教知识,让学生一致完成。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提供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交互讨论的空间,掌握所学知识熟练操作方法。同时亦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完成教师设计好的操作练习时,鼓励学生协作学习讨论,相互协商、相互帮助一起完成。#p#分页标题#e#

五、效果评价。即对学生效果的评价。在计算机某课程内容学习完成后,要组织对学生进行实践考核,检验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后是否达到“搭建支架”的教学目标要求。在每一个知识单元学习完毕之后,都有相应的操作实践题,通过这部分的练习,对一个阶段学习的检验,是一种激励和反馈。在期末有相应的期末测试和学期总结。评价内容包括:(1)通过教师机中保存的上机练习作业完成效果,评价学生学习结果及自主学习动手操作能力。(2)期末从学生自己完成的作品或成果中,综合评价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综合使用;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网页制作”、“动画制作”、“图像图形处理”等许多课程中,能否取得相关技能证件,也是综合评价的好方式。《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否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图像图形处理》是否取得技能证等。

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和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进步,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还将进一步地发展,需要在教学第一线的广大教师们的不断探索和总结。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一定会日增月异、开花结果。对职业学校推行学分制、分模块教学的管理改革等,只要积极探索研究各教学法模式,在职业教育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勇于进行教学改革实验,必将对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起良好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