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计算机双驱动模块化教学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为学生专业服务的教学目标,已成为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重点与方向.许多专业对信息技术的学习需求都在不断加强,不少专业教学的管理者也意识到这个变化,并尝试做出变革,但受限于课程设置与教学资源等多方面因素,导致课程的实施困难重重。同一门课程对于不同专业来说需求也会有所不同,这在面向多专业的公共教学中尤其明显,以《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为例.大多数的学生所希望学习到的内容,是能够给日常的工作与生活带来帮助,比如照片的处理、视频的剪辑等,但是,对于教育类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则更侧重与教学资源开发有关的多媒体应用上,如课件的制作等;此外,这种差别甚至体现在同一专业的不同方向中,比如音乐教育专业,对于声乐方向的学生来说,显然对音频的有更多的学习需求,而对于表演方向的学生来说,则更倾向于对视频处理的学习.多元化的需求使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凸显,这在公共课领域尤为明显.这种多元化同时体现在广度与深度两个方面,不同的学科与个体对学习的内容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与此同时,信息技术快速更新又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学生可能只对课程中某些知识点模块有需求,而教学计划又是以课程为基本单位来组织的,这种矛盾使教学资源的欠缺更为突出.
模块化的教学方案
现有的课程设置多是培养目标驱动的[1],在培养目标驱动的模式下,学习者的知识结构主要由教学管理者所确定,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人才培养的规格、过程和结果更可控.但是,这种以教学管理者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模式,忽视了学习者的主观意愿,导致了学习动机的缺失.与单纯的培养目标驱动不同,本文提出的“培养目标”与“学习需求”双驱动教学模型,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学习者的兴趣爱好来共同确定教学的内容(见图2),这些内容依照逻辑关联而内聚为知识点模块,与课程相比,知识点模块不是先验、静态和外在于学习者的,它更强调学习者的参与与合作,因此对于教学内容与形式的确定,学习者有了更大的参与权和选择权,因此也就具备了更强的学习意愿.基于“双驱动”的模块化教学方案,可以很好的应对由于个体差异而带来的多元化学习问题,此外,由于知识点模块通常具备内容少、目的性强等特点,在教学形式上也可以多元化,比如讲座、培训等,而不拘泥于单一形式;在教学管理上,可根据知识点模块的性质、讲授的形式以及课时数,区分为学分课与非学分课,并注重网络平台的使用;在教学方法上,要开展依托模块而进行的各种项目驱动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在考核方式上,可根据计算机教育的特点,引入多样化的考核渠道与方式,例如各种信息技术比赛等,而不仅仅只是传统的成绩评价模式.
与传统的课程教学相比,计算机公共课采用模块化教学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优势:首先,更符合“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学习的需要.一致化的教学设置无法响应个体的差异性(能力、兴趣、专业需求等)需要,而模块化的教学方式是解决这个矛盾的一种有益尝试,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课程中相应的模块,并通过该模块的学习与考核,即可获取该模块对应的学分,而无需修习整门课程,因而可以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其次,提高了专业信息技术教育的可行性.信息技术目前不仅应用在公共领域,也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各个专业领域,而采用模块化的教学形式,就可以将其中具有“公共”特性的教学内容划分出来,然后以单独的课程形式,或者是课程中的模块形式,交由公共教学部门来负责,从而降低了专业院系的资源投入,提高了课程实施的可行性.第三,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与个人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计算机公共授课部门要面对越来越多的知识应用,让老师们掌握所有的这些知识应用,不可取也不可行,而模块化教学的实施可以让各个老师更好的发挥自己的特长,在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与发展能力的同时,也保障和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模块化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实施
面向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模块化教学法是一种以培养创新精神为主旨,以提高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它将在内容组织与培养目标上具有关联性的教学内容内聚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完整的教学结构体.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模块化设置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参照的课程组模块,通常以学生的专业培养方案为主线,在兼顾通识教育的同时,更多的将与专业有关的信息素养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这种模块化设置可以解决前述1.2中所提到的问题,但由于其对应的课程设置方案都由学生所在院系的专职教师提出,而负责计算机基础教学老师通常只是协助实施,因此该模块化教学形式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另一种是以授课目标为导向的知识点模块,它是将在内容组织与培养目标上具有一致性的教学内容内聚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完整的教学结构体,通常以课程作为表现形式[2],这种模块化教学形式一方面符合以通识教育为重点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要求,另一方面也与信息技术发展更新快的特点相契合,而本文所论述的模块化教学主要是指第二种情况.根据教育部的相关指导文件,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在此基础上许多高校设置了“1+X”的课程体系方案[3][4],其中的“1”对应的是《大学计算机基础》(下简称《大基》),而“X”则因校而异,各有不同.本文将主要针对“1+X”课程体系,就模块化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作为公共课,计算机基础课程受众面广,因此寻求同一化的课程设置与个体的学习需求之间的平衡点,是计算机基础教学一直以来所面临的难题,而分级教学是当前许多高校有对于此的一个解决方案,即根据摸底考试的成绩来决定学生的学习内容,因此在一定程序上缓解了入校新生的个体差异所带来的问题,但这个做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以《大基》分级考试为例,部分通过了摸底考试的学生对某些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实际上没有达到课程的基本要求,但由于对其他知识点掌握较好,得分较高,因此考试最后仍然是达标.面向能力分级的模块化教学可以很好的解决前述分级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它的主要思想是将课程的知识点进行重组,并分为基础、扩展和选修三个层次,其中基础模块是必修模块,是本知识点模块中最基本的内容,是进行扩展和选修模块的基础;扩展模块是在基础模块之上而设置的进阶学习内容;选修模块则涉及本知识点中综合性和专业性较强的内容,一般不做强制学习要求,供学生自选.在模块划分的标准上,可以按照思维或操作方式的一致性进行归类,例如Word段落格式化中的段前段后间距与左右缩进的设置,其实现的思路和步骤实际上是一致性的,就可以将其归为一类,而在考核时任取其一即可.上述三个模块的划分,从考核角度出发,基础模块决定的是成绩通过与否(合格或者不合格),扩展模块决定的是成绩等级(合格、良好还是优秀),表1为《大基》中Word文字格式化内容的分级模块化教学方案.在日常教学中应以基础和扩展模块为主,所对应的实验即为验证性实验,这部分同时也是课程考核的核心,其中尤以基础模块为甚,如前所述的分级考试,就应当将基础模块作为重点,对该部分完成情况未能达标的,即便总分达标了,也不能算作是通过考核.而选修模块一般不列入授课计划,只作为学有余力学生的课外习题,在授课方法上可选择网络课程、讲座等形式,此外也可作为相关技能竞赛的辅导题或测试题.#p#分页标题#e#
与《大基》相比,“X”课程的应用倾向性更强,因此学生在学习的需求上也更趋复杂多样,如果说《大基》更多的是要解决学生基准能力差异与一致化教学设置之间的矛盾,那么“X”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则来自学生由于兴趣、专业等不同所产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解决这个问题的通常做法即将课程设置也多元化,根据学习需要而开设不同的课程,如《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网络技术及应用》,面向经管专业学生的《Excel高级应用》等.但是,多元化课程设置方案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按照教学组织的需要,课程设置通常是面向班级的,但有时候同一个班级学生的学习需求差异非常大,甚至达到了“势均力敌”的程度,这个时候倾向于任一群体都会忽视对等的其他群体;其次,与其他学科不同,信息技术的知识结构“碎片化”情况非常突出,许多应用同时涉及了几门课程的部分知识点,以网页制作为例,它需要学生同时掌握《网络技术及应用》与《多媒体技术及应用》两门课程内容中的部分知识点,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学习其中任意一门课程无法达到自己学习的目标,而把学习两门完整的课程显然又是一种学习资源的浪费.参照前述的“双驱动”教学模型(见图2),本文提出了一种以“知识整合”为主线的解决思路,它的核心是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引入主观学习意愿参量,教学的内容是由教师与学生所共同决定,在具体实施上,根据知识的结构特点将其划分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模块,并将这些模块作为教学的基本单位,教师可以将某些知识模块聚合成为一门课程,但不针对具体的班级;学生则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知识模块,而不是课程,并参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完整指定模块的学习,从而获得相应的学分.[5]
下面以“X”课程中的《网络技术及应用》(下简称《网络》)与《多媒体技术及应用》(下简称《多媒体》)两门课程为例,对基于知识整合的模块化教学方案进行阐述.“X”课程在一些学校被统称为“大学计算机基础II”,学分为3,并开设了多门课程,其中《网络》与《多媒体》这两门课程的学时通常为52,学分为3,其中包括的知识模块如表2.与传统的课程设置不同,学生不用习完一个完整的课程才能获得学分,而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课程的知识模块进行学习,并且当通过考核之后就可以获得该模块的学分.最后参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如果学生获得的模块学分总和达到了“X”课程规定所要求的学分,就可以认定为通过了学习并获得相应的学分.例如,对于想学习有关网页制作方面知识的学生,则可以选择《网络》课程中的“网页制作”模块和《多媒体》课程中的“图像处理”模块,再任意选择其他的一个学分至少为1的模块进行学习,只要通过了考核就可以认定为通过“X”课程学习考核并获得对应的学分.这种基于知识整合的模块化教学方案的优点主要有两个:第一,能满足了学习者跨学科、跨课程的学习需求,第二,有利于培养教师的“专”能,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促进其个人的发展.但这个方案也有其不足之处,主要是其对于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当教学过程不再以自然班为基本单位的时候,排课、选课、考勤、作业、考试和成绩管理等,这些工作都更为复杂.一方面,我们可以借助各种网络教学管理系统,如Moodle系统等,来实现对随机组合成班的学生进行教学管理;另一方面,对必须以自然班为单位进行的教学管理,如成绩录入等,也可以通过设置一些“虚拟班”,并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数据汇总和处理.因此,基于知识整合的模块化教学方案仍不失为一个应对多元化需求的有益尝试.
结束语
社会的发展要求人们掌握越来越宽泛的信息技术知识,而这与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定位是一致的,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学习者的主观意愿在教学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而基于“双驱动”的模块化教学设置,既能满足普适的教学需要,同时也兼顾了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因此不失为一种值得尝试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事实上,模块化思想目前已被应用在许多学科和课程的教学当中,尽管本文所提出的“双驱动”模块化教学方案针对的是计算机基础教学,但对于其他的学科和课程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和意义.(本文作者:曾翰颖 单位:韶关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