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地方基础教育现况释解,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怒江基础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通过对学校的走访与观察,笔者发现该校还存在许多趋待解决的问题:
1.教学设施简陋,教学活动未能正常开展。据了解,学校有三栋教学楼正在使用当中,其中一栋是用蓝色的铁皮盖起的临时教室,由于夏季该地炎热,学生易中暑,学校在房顶上配备简易喷水装置为房屋降温。另一栋教学楼于3年前开始建造,两年前因资金不到位而停工至今。因为学生数量逐年增长,学校把曾经的图书室、电教室甚至老师的办公室腾出给学生作为教室使用。同时,篮球场也因为建新教学楼而无法使用,导致学生无处上体育课。校园内留有一块荒地,段老师说:“原本学校打算在这里建一个小型的田径场,但是由于资金缺乏,一直就这么荒着。隔壁民族中学的那个田径场,不是塑胶,仅仅是泥沙场地,建设就耗资了100万。还有我们学校宿舍旁的那个两层楼的卫生间和澡堂,耗资20万。你们说说,钱都去哪了呢?”另外,笔者还注意到,大部分教室都有电视机,却未使用。从一名正在上课的数学老师口中得知,电视机都是某单位两年半前捐赠给学校的,另外还捐赠了50台电脑准备放入新教学楼给孩子们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但因教学楼建设搁置,教室紧张,因此这些设备全都无法使用。
2.学校寄宿条件较差,学生生活条件艰苦,影响学习积极性。由于多数傈僳族孩子家庭条件不好,学校大部分学生选择寄宿制。大约8个学生同住在一间约10平米的房间里,房间光线不够明亮,卫生条件也远不近人意。学生们所用被褥全部由外界捐赠,但是都已破旧,而且目前还缺少许多过冬的厚被子。学校虽然为学生提供一日三餐,但都以素菜为主,学生营养跟不上致使上课无法集中精力学习。傈僳族家庭多以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生活,许多学生回家后还要帮父母做农活,甚至部分家庭认为读书无用,致使孩子因干农活而出现迟到早退现象,这些都大大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效率。
3.师资队伍质量不高,教师工作压力大。该校37位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仅8人,专科学历29人。每位老师负责课程过多,工作时间过长,加上工资待遇较低,另要负责学生的起居生活,影响教学质量。另外,老师们遇上休息日还需轮流上山去劝导因家庭观念落后而辍学的孩子及其家长,部分老师甚至无暇顾及自己的家庭,更无时间继续学习或进行深造。学校一位姓周的老师,妻子患尿毒症7年多,由于工作太忙,没有时间照顾妻子,加上工资低根本无钱医治,生活负担非常繁重。
4.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双语教学未能有效开展。该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课程的设置陷入了主流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简单叠加的误区。少数民族文化零星且破碎的出现在学校课程中,成为主流文化的点缀或者装饰,这只是对主流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2]同时,有的课程虽然有所设置,却因没有配套的设施环境,形同摆设。例如英语课、信息技术课、体育课等。这些课程的设置没能适当与傈僳族本民族的文化相结合,往往导致学生学不进,跟不上。在中国这个少数民族众多的国家里,我们既应该传播主体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应该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3]另外,由于有的老师虽然是傈僳族本族老师却不会说傈僳话,使得双语教学无法很好的开展。山区的孩子由于听不懂汉话,所以选择不去上学,这些问题都大大阻碍了傈僳族基础教育的正常发展。根据对大兴地乡中心小学的调查,笔者分析,怒江州傈僳族基础教育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
1.基础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经费管理体系不完善。由于怒江的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相对落后,地方财政能力有限,自给能力较弱,用于教育事业发展的经费严重不足。然而伴随着怒江州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傈僳族的教育事业进程也在不断的攀升,尤其是基础教育需求的标准与条件越来越高。虽然国家和当地政府每年都下拨专款用以发展基础教育建设,但是由于财政体制和管理体制的一些不完善,导致许多款项不能完全用到实处,也被一些不法官员所利用乘机牟利。根据一些相关资料显示,我国一些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缓慢,特别是受到相关教育管理体制的直接影响,使许多农村小学财权相对减小,从而直接影响了基础教育工作的开展。[4]
2.教师待遇低,师资短缺且不稳定。由于怒江地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师薪水又普遍偏低,许多优秀教师不愿来此支教。而本民族教师由于受教育水平有限,学历普遍不高,薪资较低难以继续深造,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在少数民族地区,尤其缺乏英语、美术、音乐、计算机、体育等科目的专业教师。国家虽然也委派优秀教师进入怒江地区支教,但由于条件艰苦,往往工作两年离职,教师队伍缺乏稳定性。有学者认为: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中存在一个重大缺口,我们的教师队伍是按照汉文化模式组建的,而我国跨文化的民族教育中对教师提出来的现实要求,却是要求他们按照另一种文化生活,教师队伍不稳定的基本原因在于这种文化的差异上。[5]
3.课程设置未能与傈僳族学生学习特点相结合。傈僳族人民能歌善舞,喜爱户外体育活动,傈僳族学生热爱音乐和体育,而学校往往为了升学率不太重视民族音乐舞蹈或者体育等课程,甚至部分学校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开设这些课程却从不上课。许多学生擅长却得不到重视,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我国心理学者的一些研究表明,从智力发展的总体趋势上看,上少数民族儿童与汉族儿童,偏远地区儿童和城镇儿童的智力发展总体趋势基本一致。民族之间的差异更多是由于风俗习惯、价值取向等方面的不同而导致对周边事物的兴趣爱好不同。[6]因此,合理的课程设置应当与本民族学生的学习特点相结合。
4.双语教学未能顺利开展。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讲话着重强调了要稳妥推进双语教育,要针对少数民族双语地区的不同语言环境和不同年龄的学生的语言能力,实行多种教学模式。而双语教学未能很好的开展,导致傈僳族学生对汉语的接触与了解受到限制,同时本民族的语言文化也未能得到很好的发扬与传承。少数民族学生想接受更加良好的教育,唯一途径就是接受与汉族学生同样标准的考试,而我国的优质教育的考评方式几乎都是建立在主流民族语言和文化上的,因此,少数民族学生进入优秀学校进行学习的机会往往更难争取。双语教学如果不能在当地顺利开展,将更加制约傈僳族学生受教育的能力。
5.家庭观念落后,部分家庭受宗教影响较大。家庭教育主要包括情感教育、智力教育和道德教育。而西南民族地区的家庭由于家庭贫困造成许多家长无暇顾及与子女进行有益的交流,同时对子女的教育也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同时,西南民族家庭的教育不仅具有民族特色,还有浓厚的民族宗教色彩。[7]怒江地区的傈僳族人民多数信仰基督教,当地教会学校每年都会招收到低龄儿童,部分信教家庭的父母宁愿将孩子送进教会学校学习,也不愿让孩子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
二、发展傈僳族基础教育的对策
1.当地政府应当加大重视力度,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傈僳族的教育和发展是离不开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支持的,政府部门应当加大基础教育建设的投资力度,继续紧抓“两基”工作,扩大“两免一补”的范围,提高学生的生活补助标准。同时应当完善财政政策和管理制度,完善少数民族基础教育政策,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现有的民族教育政策法规呈现出内容不完善、重点不突出、缺乏可操作性等问题,这样是根本无法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且这种矛盾日益突出。[8]怒江州政府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制定出因地制宜的政策法规,从制度上保证当地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
2.可采用多渠道筹集基础教育资金的方式。对于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建设的投资,仅仅靠政府或企业的资助是完全不够的,应当鼓励多渠道筹集资金,例如成立民族教育彩票基金。[9]目前社会上有许多福利彩票如足球彩票,外界社会应当对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给予重视,帮助改善少数民族教育的落后现状。
3.提升教师津贴和补助,为教师提供培训机会。当地政府应加大该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的资金投入,设立教师补助基金,提高教师待遇。[10]同时学校应当给教师提供继续教育或培训机会,让教师在进行教育工作的同时也不断提高自身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安心“扎根”工作,从而更好的带动本民族的教育事业向前发展。
4.根据傈僳族学生的特点以及当地实际,调整课程内容,灵活开展教学活动。少数民族地区应当追求课程文化的互惠共生,将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融合。由于傈僳族学生特长的特殊性,可以在音、体、美等课程方面增加更多的投入,让学生可以发挥专长,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同时,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在基础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双语教学模式。小学课程可以以汉语为主,傈僳语为辅。这样比较利于活跃课堂,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升学型的学校教育在某种程度上难以和傈僳族的现实生活有过多关联。因此,要搞好民族教育结构和改革,充分把学校教育与当地人的社会经济生活实际需要相结合,小学阶段以学习文化知识为主,初中阶段后,教育则可与技能的培养和职业的需要相联系,将知识和劳动、职业技术教育融为一体。[11]
5.傈僳族家庭应当更加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特别是基础教育。傈僳族有谚语说道“涨水之前搭好桥,下雨之前建好棚”、“树大的是红杉树,人大的是舅舅”,这些谚语表明,傈僳族人向来很重视家庭教育。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教育对每个家庭的功能起到了很大变化,并不是所有教育都是能立竿见影的得到回报,因此一些家庭并没有很好的延续傈僳族这个优良的传统。在怒江,当地的教育部门和扶贫部门给少数民族家庭做思想工作时就常常说“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供出一个大学生,脱贫一家人”。[12]对于信教家庭,家长应该将宗教与学校教育进行区分,不能混为一谈,应该认识到科学知识的有用性,在给孩子进行宗教教育的同时,应当让孩子适时的接受国家规定的文化教育,这些是需要每一个不重视教育的家庭进行深刻反思的。近几十年,傈僳族的基础教育事业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由于相比汉族地区或者其他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事业,傈僳族教育还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完善。只有充分发挥怒江地处边境的优势,不断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当地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同时协调好社会、政府、学校、家庭四者的职能,方能给傈僳族的教育事业带来更加美好的未来,维护好祖国边疆的安定与团结。
作者:穆迪 李智环 单位: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