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校本课程功能的开发综述,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与实施能够实现学校课程文化创新,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
(一)校本课程能够突显学校的地域特色
学校所处环境的地域文化与地域特色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背景,充分发挥当地课程资源的优势是成功开发校本课程的必要前提。当地的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都可以有选择地经过改造成为校本课程的内容。如果没有课程资源的支持,再美好的课程设想也难以变成实际的教育成果,且校本课程的开发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当地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水平。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因此校本课程的课程资源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这种不均衡性,一方面表现在不同地区在其社会文化、自然资源等方面都存在诸多差异;另一方面表现在城乡社会发展不平衡且课程资源类型差别明显:城市学校拥有诸如图书馆、博物馆、工厂、社会团体等社会资源,而农村学校则拥有动植物、田野、山川等自然资源。因此,校本课程开发应因地制宜选择课程内容,既可以体现学校所在社区的地域特性,也能够扬长避短,展现出城乡不同学校的特色,更好地满足学生具有地域特点的发展需要,也使学生对校本课程有更强的适应性。
(二)校本课程建设有利于学校形成自身的课程文化特色
一所学校的课程理念是其课程实践的精神核心,反映了学校课程文化的价值取向,规范着课程的实践行为。以校本课程开发为重要内容的学校课程文化建设,有利于学校在科学、民主、开放的理念下,彰显学校的教育愿景和文化个性,探索并推进学校课程文化特色的形成。校本课程建设不只局限于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设置,还包含保障这一课程方案得到有效落实的相关的组织、制度的建立与落实,诸如课程实施和评价、校本课程开发、课程管理机构的运行、教师的专业发展等方面的内容。这就需要学校建立相关的组织和制度,对校本课程建设提出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建构起学校课程实施的完整实践体系,进而形成学校独特的课程文化。校本课程的实施为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自主选择课程、采用走班制等方式进行学习提供了可能,为学分制的学业管理制度的推行提供试验田,进而使学校的课程文化得以初步彰显。
(三)校本课程开发有力地推动特色学校的创建
校本课程的“灵魂”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它决定着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由于不同的学校在办学理念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校本课程的设计与规划必须从本校实际出发,充分认识学校的传统、特色、优势与劣势,明确“要把学校办成什么样子”,“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把校本课程建立在学校的课程传统、学校在课程和教师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学校的愿景和使命、教师和学生课程需求的基础之上,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搭建起学校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找到理想课程与学校现实之间的结合点。只有这样,在学校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进程中,校长、教师和学生的智慧、兴趣和创造性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才会如影随形地实质性地展开。
二、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当今的多元化社会要求人必须具有多种发展的可能性和更广泛的适应性。因此,教育必须适应学生,培养具有丰富内涵的个体,去满足社会变化与需求。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必须认真研究自己的学生,研究他们的特殊需要和他们彼此的差异,从而使其课程与学生的紧密结合成为可能,使课程更加关注每个学生的需要与发展。从表面上来看,它是课程向学生“生活世界”的一种回归,但实质却是对“人”及“人性”的关怀。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之外的校本课程开发应更贴近学生,必然促使学校和教师更多地了解学生的需要,其所确定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因此能合理地开发和组织校本课程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尊重和满足学生个体差异,贴近学生实际,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而使学生的个体兴趣需要和个性特点在课程上得到了尊重,提高了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使学生在学校教育体制内有了实现自由、充分、全面发展的机会。选修课是校本课程实施的一种重要途径,它使学生享有了课程选择权,体现了学生受教育的自主性与对学习内容的选择权,更好地满足了学生日益多样化的课程需要及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并以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标,而校本课程中的选修课程开设、学生走班上课的学习方式,恰恰能很好地体现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有力地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
三、校本课程的实施能有效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校本课程的实施能有效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开发的知识和技能
校本课程开发活动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对教师专业发展能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一方面,校本课程的实施,将课程开发的任务摆到了教师面前,教师成为了课程的开发者和设计者,也就对其掌握课程理论知识和课程开发技能有了一定的要求。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教师全程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包括课程的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教师与课程间建立起了智力联系,教师与课程实现了相互包容,课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融入了教师的心血,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将更加深刻。另一方面,校本课程开发活动也帮助教师们认识到自己所教学科与学校整体的教育目标和培养计划的关系,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从而形成一个整体的课程观和“课程意识”,而不是狭隘的“学科意识”或“教材意识”。在传统的课程管理体系中,教师只是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忠实的执行者,教师从站在讲台那天起就被固定在学科教学上,不需要关心课程开发的知识和技能。所以,多数教师对课程的理念往往是模糊的,对课程的理解往往是肤浅的。
(二)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校本课程开发能增强教师的课程参与意识和能力,提高教师对教育及教师职业本身的理解,同时也能够拓展教师的专业知识、跨学科驾驭知识的能力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随着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逐步深入,教师已经不再满足于只是一个课程的执行者和传授者了,教师会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课程的修改和完善中,对学生学习发展的情况、对自己教学活动的质量、对自己和学生的对话与互动进行反思与探索,在反思和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实践性知识。对校本课程的实践是教师对自己专业行为的主动理解和实践,必将提升教师的课程理念、课程实施行为和改进策略。在此基础上,学校可以通过课程管理的途径,引导教师充分反思课程实践及其结果,准确判断自己的专业认知水平和实践水平,明确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学校要支持教师制订专业发展规划,并在时间、资源、活动安排等方面为教师提供服务,从而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然而,我国校本课程实施的时间尚短,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还存在着诸如理念落后、管理混乱、缺乏必要的监督制约机制等问题。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1.学校的课程建构能力被高估,加之对校本课程理解狭窄,致使校本课程开发呈现出表面化倾向。有些学校的校本课程只满足于设置“校本课程”或“校本教材”编写,并没有使之真正进入学生学习层面。2.校本课程设计盲目,与学校办学特色、学校发展规划脱节。表现为尚未对学校自身发展理念做出明确的分析,就急于开发校本课程,以致使所开发的校本课程未能体现学校发展的整体追求。3.学校对校本课程实施的执行能力不足,缺乏系统规划和严格管理。有些学校对于校本课程实施缺乏规范的教学安排、课程评价等教学保障,致使课程无法真正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效益。4.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校本课程监管、审查职责缺失,职能部门责任不明确,以致校本课程开发质量低下。上述问题的存在说明目前我国校本课程与真正的课程形态尚有一定的距离,距校本课程功能的全面实现还有很远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