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基础教育论述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艺术类基础教育论述,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艺术类基础教育论述

作者:洪缨 罗萍嘉 宁芳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构建创新的教学队伍。通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探索切实可行的、可以激发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规律,在教学中建设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师资团队。构建多元的教学模式。把传统的单纯局限在实践领域的教学内容,朝向重视对学生思想和观念的培养方向发展,以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设计实践与理论研究共同进步,为研究型人才的转化做好准备。

艺术设计基础教育中的泛化“通识教育”

曾任美国康奈尔大学校长18年之久的弗兰克•H.T.罗德斯认为,本科教育要提供通识性的入门知识,培养一种批判性思考能力和经过训练的好奇心以及一些特殊的技能。本科教育的目的是发展学生在一个选定的专业中判断、区分、参与和比较衡量的能力。因此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显得同等重要,也只有如此,教学工作才能得以正常进行,并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和学有所成提供最基本的保障。作为人文和科学教育结合的通识教育来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19世纪著名的教育家约翰•亨利•纽曼认为,通识教育应该包括知识的整体概括、知识所依赖的种种原则、知识的范畴、知识的光明面和阴暗面、知识的优点和不足,以至于这种教育可以产生一种内在的价值,一种自由、平等、冷静、谦逊和聪慧的心智习惯。从表面看,这似乎是在进行一种道德教育,事实上,我们应该认识到,通识教育并不是反对专业教育,而是强调一种全面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还是见地的增长;不仅是品质的塑造,还是广泛的学科领域的信息接收,以及特定专业领域知识的提炼。通识教育的目的是融会贯通各个学科的知识底蕴之后对本专业领域的知识掌握及结构拓宽更加容易,这是一种全面的素质教育。大部分艺术设计专业本科教学的课程体系表面上仍旧沿袭了前苏联模式,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组成,但是多年来内涵不断随各种情况而发生变化。今天,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生必须在掌握本专业最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强,不断追求新知,突破知识面过于狭窄的局面,充分思考与反思,汲取各学科领域中的多种知识养分,开阔思路,以广博的创意来源便于走出校门后有较强的生存技能。这就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心智培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艺术设计基础教育中的造型“通识教育”

艺术设计本就是造型的过程,是一个实验和实践的过程。包豪斯在教育的实践中就曾经强调教育的主体(即学生)要培养实际动手能力,解决实践能力强弱的问题,将动手和动脑的训练贯穿于设计的全过程。这一过程中,必须做到的是模糊专业壁垒的界限,突破狭隘的专业技能认知,使造型教育成为引导学生认识、学习、掌握和运用设计语言,培养设计意识和设计思维的重要通识教育课程。这不仅是对学生视觉商数的培养,更是智能商数的提高;不仅是造型意识的培养,还是科学训练方法的形成;不仅是单纯的造型基础训练,更为重要的是契合地切入将来的各个专业设计环节中。在造型教学实践中,强调适应泛化设计的基本造型能力训练,通过实践深化学生对基础造型理论的再认识,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从而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将实践和创新意识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除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对造型元素和造型手段以及造型材料的主观表现训练之外,还要特别注重对学生创造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使其能够顺利转入各个专业的学习。

(一)造型通识教育的实际意义造型能力培养是所有设计门类教学的基础,有关设计的形式美法则和创造性思维都是在造型实践活动中形成和丰富的,现代意义上的造型基础课程是从“包豪斯”的基础设计课程发展演变而来的。这门先后由很多著名现代艺术家参与的视觉研究课程,建立了以感知训练为核心、强化抽象思维活动和对空间的知觉性等新的训练模式。当前,从社会生活方式到设计的内外条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造型基础教育的总体趋势是建立培养学生高度个性化和原创性的课程体系,通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把不可能直接传授的设计感觉变成可教的实际内容。同时,当代对形式问题的研究已经拓展到与人类生存状况相关的多种经验领域和知识领域,基础造型课程也把学生的视线引向当代艺术的发展,以及诸多新出现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理论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已经成为刺激形式发展的非传统的崭新来源。以当下欧美流行的、全世界每年发行量超过700万册的立体出版物为例,这是一种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空间,甚至语音、气味等多平台跨媒体结合的印刷出版模式,是整合了平板印刷术、机械装置、存贮卡和袖珍扬声器等因素,同时结合纸张工程学、机械力学等技术多平台跨媒体结合的特殊的艺术形式,简单地说,立体出版物是传统出版物视觉形态、表现媒介和创意思维的延伸与拓展,其多元空间理论涉及出版物设计基本理论、审美价值理论、纸张工程学、机械力学、多媒体技术、透视学等多方面,并受到社会经济发展因素的影响,从而决定了其跨学科、多视角的系统规划思想,呈现多样性与交叉性的特征。但我国的现状就是只有南方技术劳动力密集地区在为国外出版商做最底层的加工和印刷服务,创意、设计和结构的主动权都掌握在欧美设计师手中,而专业教育结构的狭窄造成的此类设计师的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立体出版物发行的最大瓶颈。这样架构在多学科交叉基础之上同时有着明显实践特征的设计行为过程,不是具备单纯造型功底和创意精神就可以实现的,必须本着多元、综合、深入、系统的出发点,从学科交叉的多维视角奠定造型教育的理论知识体系,拓展专业方向的外延范畴,

(二)造型通识教育的重点一是标准化到个性化的转变。掌握造型基础课程的基本规律,界定研究对象,明确研究领域和研究存在的实际价值。从教学指导思想出发,通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探索切实可行的、可以激发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模式;通过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形式以及研究型、案例式、发现式、资源型、协作型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课题的个人能力。二是主观性到客观性的转变。通过造型基础课程的改革,探讨如何把设计这一看似主观的自发过程,转变为一种可教的、可以被客观分析的内容。如何把个人对某一事物的感知用形式创作的方式表现出来并传递给受众相应的信息。三是实践核心到学术主体的升华。注重对学生思想和观念的培养,把与人类生存状况相关的多种经验领域、知识领域以及诸多新出现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理论的研究成果,融入教学活动中,从而把传统的单纯局限在实践领域的教学内容,朝向重视对学生思想和观念的培养方向发展。#p#分页标题#e#

(三)造型通识教育解决的主要问题一是突破封闭式教学形式,一生多师,多生多师,不同学科背景互动,师生交叉互动,构建开放的教学沟通平台,激发师生的创新思维,体现教学的艺术性;突破教师一言堂,组织学生进行课题对话和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索过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以“学”为主,以“教”为辅,开展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变“指导”为“引导”,提高学生的自主实践和创新能力。通过实践深化学生对基础造型理论的再认识,将创新意识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培养高度个性化的、具有原创性的创新思维方式,进而使学生由技能型向知识型发展。二是打破一般训练先简单后复杂、先技能后应用、先基础后综合以及分门别类的单一僵化的造型训练教学方法,转向以确立思想和观念的高度个性化的研究型教学方式,建构一种从创新思维整体性出发、集成式的训练模式。三是教学中始终贯彻“学会合作,学会沟通,学会展现”这一思想,鼓励每一个学生参与到展示自己优势的教学环节中,互促互进,优势互补,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还学会了与人沟通、合作的技巧和方法。在这一过程中,除了强调个性的培养和发展之外,着重提出四点要求,即自我超越、系统思考、集体学习、彼此沟通,这样的团队协作互补形成合力、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各自优势。四是引导学生对设计方法的自我反省,或对特定设计态度和方法的敏感性以及将特定设计态度和方法转换成课题设计的能力,为研究型人才的培育和成长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