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基础教育教学现况浅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作者:赵霞 单位:吉林省教育学院
综合实践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同时也是一大难点。各地在这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辽源市在这方面的成果比较突出,全市涌现出了众多的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面的典型。其中东丰县实验小学成为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合实践活动挂牌基地实验校。从内容上看,综合实践活动包含四大领域: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其中信息技术教育能全面落实,劳动与技术教育基本落实,研究性学习及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落实情况有待于提高。从学段来看,小学基本上能够保证课时,课程内容能够得到实施;初中大多数学校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但课时上不能完全保证;目前,全省有70%的高中能够在高一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
存在的主要问题1.在执行课程计划上存在着随意性的倾向。主要表现为强化个别学科的教学,如增加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的课时,音、体、美、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课程等学科在课时上常常被“主科”占用。特别是中学,由于有升学的压力,有关中考、高考学科课程计划执行得较好,甚至有超课时现象,而非中考、高考学科课程的执行情况较差,有些课程形同虚设。2.有些农村学校由于受师资和硬件条件的限制,英语、信息技术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情况与课程计划的要求相差甚远,完成不了相关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3.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在学校的课程表上都有课时安排,但个别学校执行得不好,学校不重视;个别学校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及综合实践活动主要由兼职教师任课,效果不好;中学对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普遍重视不够,有的校本课程沦为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的辅导课,或者处于停滞状态。4.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效果一般。其中,信息技术教育与劳动技术教育开展得较好,而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得不够理想,未能形成规模。主要原因如下:一是缺少这方面的意识,重视力度不大;二是当地的活动场所与社区条件还不具备;三是基于外出活动的安全考虑。另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现象。总体上看,小学好于初中,初中好于高中,城市好于农村,重点校好于普通校。
对策与建议1.加强对基层学校课程设置和课程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要把对基层学校课程设置和课程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工作当作一项特别重要的工作来抓。在督导检查过程中,要深入课堂,了解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基本问题,要改变以往在检查过程中重视材料、制度的检查方式。同时,还要加强对基层学校的教学思想、教学条件、教学制度、教学行为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检查指导,以切实保证基层学校的教学不偏离素质教育的轨道,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要加强对非中考、高考学科的监督检查力度,督促基层学校开齐、开足课程,切实落实省课程计划。2.建立教师补充长效机制。通过增加专业教师编制或增加特岗教师的人数来解决各地教师编制不足的问题。3.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和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结构性突破,是实现三级课程管理的有效保证。但由于可供借鉴的经验不多,师资培养及培训跟不上,实践基地和活动基地严重不足,教师的精力和能力不够等原因,许多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有名无实,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方面也存在着诸多的缺陷和不足。今后,我们要通过研究和指导以及教师培训工作来重点解决这些问题。
教师教学情况
(一)基本情况概述1.大多数教师对于学科课程标准的学习理解比较深入,并能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深入备课,钻研教材,注意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2.大多数教师能够改进并创新教学方法,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注意体现个性化教学,探索不同学科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实现有效教学。大多数教师以新课程理念指导课堂教学,结合学情探索实施一些具有创新性的课堂教学模式,部分教师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延边州根据朝鲜族中小学实际情况,在全州采用小班化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面向全体,分层辅导,关注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辽源市龙山区在教学模式改革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语文教学方面,秉持“低年段早识字,中年段厚积累,高年段练行楷”的教学思路,全区语文教学“识字量大,阅读能力强,底蕴丰厚,习得一手好字”的规模效应已初步显现。3.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能够以学生为本,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正确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更好地突出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性、互动性、合作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角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教师不再以“知识传授者”自居,而是积极地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和交流。二是教学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教师在教学中强调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交流、质疑与辩论等,关注对学生学习的引领和指导,突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本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形式上基本体现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师生互动、教师讲授等多种方式的结合。三是优化了教学手段,大多数教师能够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一些教师的课件设计巧妙、形象生动,充分展示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丰富了课堂的内容,真正体现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越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1.大部分教师备课时认真研读课标,但在理解的深度方面存在着问题,落实上有偏差。对课标中的三维目标,教师过多侧重于知识与技能目标,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所忽视;三维目标不能有机融合,而是割裂理解。农村学校的教师在学科课程标准的把握上有所欠缺,存在着提高要求或降低要求的现象。中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维度与知识能力的有机整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等方面的培养。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考升学压力和高考指挥棒的导向作用。2.部分教师在备课上功夫不到,对课标的理解不深入,对教材编排理解不透,对教材的把握能力不强,教案设计环节不全,过程不细,质量不高。特别是对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等问题大多未进行精心设计。作业设计没有梯度,不够科学。3.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仍有一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依然陈旧,低效甚至无效的课堂教学依旧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些教师教学理念不新,从原来的认识和经验出发,惯性比较大,教学中有“换汤不换药”、“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二是教学方式方法运用不当,如把自主变成自流,缺乏必要的指导和点拨;为活动而活动,没有达到有趣与有效的统一;合作学习有形式而无实质;探究的泛化等。三是滥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人灌”变“机灌”,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都被削弱。4.面向全体,尊重差异的学生观在课堂教学中仍没有建立。由于班额过大,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还有一部分学生得不到教师的关注,造成了“两极分化”的现象。#p#分页标题#e#
(三)对策与建议1.把课堂教学改革作为课程改革的重点。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其核心和基础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表达与交流;坚持让学生自主学习,从课内和课外保证学生独立学习的时间,充分相信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不断地把学习的主动权和责任交还给学生;坚持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采取各种形式,鼓励和要求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相互帮助、相互沟通、相互质疑中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坚持以学论教,因学定教,努力做到“该讲的大胆讲,不该讲的坚决不讲”,把教师的教用在刀刃上,用在解决影响学生实现“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上,真正实现少教多学;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把教学建立在每个学生原有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引导每个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树立信心,激发兴趣,使学习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当前教学改革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都与教师的专业水平不高有直接关系。首先要树立“教师第一”和“培训是最大福利”的理念,把教师培训与学生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逐步而扎实地建立基于校本研究的富有成效的校本培训制度。其次要解放教师,杜绝形式主义,切实减轻教师低效、无效劳动负担,让教师把主要时间、精力用在业务的学习和研究上。第三,要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要努力使考评过程成为引导教师学会反思、学会自我总结的过程;要从教师专业成长的全过程看待教师的成果,为教师建立成长档案,帮助教师全面了解自己,明确自己所处的成长阶段和进一步努力的方向。第四,要继续深化完善名优教师培养、管理、考核的有效机制,实施教师发展促进工程,开展学科带头人评选,不断加强教研员队伍、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他们的引领、指导、辐射作用,使之真正成为教育战线的中流砥柱。第五,要积极探索适应现实的教师轮换机制,加大城乡教师交流活动的力度,优化师资配置,提高师资使用效益。
学生学习情况
(一)基本情况概述1.近三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由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的主体地位备受重视,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许多从未有过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和自我表现的机会。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兴趣较以前有了明显的变化,大多数学生学习态度端正,课堂上积极地参与,兴高采烈地表达,自由自在地活动,课堂气氛活跃。2.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基本能够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与能力不断加强,过程与方法备受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日益完善。3.学生在学习方式上的变化比较大。无论在农村还是城镇,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教师教学方式的不断转变,学生可以多渠道、多方式地获取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多,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求知识。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学习效果明显提升。4.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一定的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不再是单一的知识型人才。此外,很多学校开展富有特色的文体活动,鼓励学生发挥特长,张扬个性。5.从总体上看,学生的课业负担有所减轻。教师通过精讲、精练,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许多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出台了减负措施,严格教育教学管理,注重减轻学生负担。如:吉林市昌邑区结合实际,加大减负工作的力度,对中小学各年级课业量都做了具体的要求,学生的课业负担得到了实质性的减轻。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1.多数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方面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很多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差,学习兴趣不浓,在家长和老师的强迫下完成学习任务。这一现象的出现有多方面原因,其中社会的影响占很大方面。此外,学习方法不正确,学习习惯不好也是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的主要因素。另外,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方面,呈现出随年级的不断升高而逐渐减弱的现象。到了初中及高中,两极分化现象十分普遍,厌学学生增多。2.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提出,从立体角度对学生学习的方方面面做出了明确的要求,但在学生身上却明显地出现了三维目标落实不力的状况。主要表现在:知识目标达成较好,能力目标略显不足;学生对过程的把握有些粗糙,学习方法也比较单一;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理解比较生硬,不能较好地融于知识、技能与过程中。在知识与能力的目标上,城镇学生要高于农村学生,但基本可以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无论城镇还是农村学生,都与新课程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3.部分学生难以摆脱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樊篱,依赖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对教师提供的知识点深信不疑,养成了一种被动的学习习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还没有实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主”成“自流”或根本没有开展自主学习的时间;(2)合作学习有形式无实质,没能实现促进小组成员个体发展的目的;(3)探究性学习的内容不科学或者探究的过程缺乏有效性。4.由于条件的差异和班额所限,学生的个性特长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另外,有些教师追求学生的高分数,学生的课业负担还较重,他们的个性特长难以得到全面发展。5.学生的“减负”工作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都十分重视学生的“减负”工作,但由于部分教师因自身能力有限,课堂上不能保证完成教学任务,也由于评价的出口瓶颈没有改变,择校的现象还没解决,因此学生的课业负担没有从根本上减下来,甚至有加重的趋势。这种现象在中学高年级尤甚。
(三)对策与建议:1.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要发挥好主导作用。教学中,注重三维目标的整合,除了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实现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教学内容,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研究“教法”的同时,也要致力于“学法”研究,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和利用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在面向全体的同时不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要鼓励学生彰显个性,发挥特长。2.切实发挥好评价的功能。变单一的考试评价为多维度的综合评价,力求采用更多的方式科学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发展;变静止的评价为动态的评价,不但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变以分数和升学率为主来评价为综合素质评价,评价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积极探索出一套适应新课改,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素质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p#分页标题#e#
教材、课程资源使用与开发情况
(一)基本情况概述1.我省在教材选用方面管理比较规范,各地都能严格按照国家、省颁布的教材目录征订教材。国家课程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为主,地方课程以省编教材《成功训练》《家乡》《专题教育》为主。部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选择了省编的《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2.大多数教师能够结合教学实际需要,灵活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我省一直注重教材教法培训,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基本能够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能够根据课标灵活选择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自身体验开展教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主要表现在对教学内容进行生活情景化处理,进行内容补充、拓展、适当删减处理,根据学生、学校的实际和季节时令进行教材教学顺序的调整等方面。如:我省许多美术教师在用人民美术出版社新编《美术》教材时,结合地方特色进行了充分的发挥,把吉林的松江浪木、东丰的农民画、延吉的剪纸以及农村地区的秫秸艺术、白山地区的松果造型等融入课堂,使教学更贴近师生的日常生活。3.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初步形成。大多数教师不仅努力开发和利用素材性课程资源,而且还能利用现有条件努力开发条件性课程资源。如:小学体育学科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呈现出丰富多样局面,不仅开发了具有东北特色的秧歌,还开发了野外生活生存训练、轮滑、现代舞、攀岩等一些体育项目,同时,还利用校内、校外、社区、家庭中的教育资源,拓展了体育教学时空,实现体育与学生生活的整合,与学校、社区活动整合。4.部分教师能有意识地进行多学科内容的交叉与整合,充分利用教学辅助课件、资料收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与本学科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多数教师注重本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利用多媒体课件实施教学。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1.教材选用方面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各地以市州或县区为单位统一选订教材固然便于管理,但不利于因材施教。学校在教材选用上没有自主权,只能按照上级的规定,被动地接受上级规定的教材。许多教师对所用教材不甚满意。(2)选用教材忽视教学专家、教研员和教师的意见,缺少科学严肃的论证,选用程序不健全,行政单一决策形成的不良问题很多,个别地区存在教材更换频繁和版本过多的现象。在小学英语学科中这种现象较为突出。这给师资培训工作,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开发课程资源,以及教师之间的专业交流带来很大的障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2.在使用教材方面,很多教师能够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也有一些教师不深入研究教材,照本宣科。教材有什么就教什么,不懂得灵活使用,不懂得有效整合。3.部分教师过于依赖教材,缺乏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和能力。部分学校和教师对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认识不足,重视教科书和教参,甚至将教科书当成了唯一的资源;重视校内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忽视校外资源的拓展;重视“教师教”的资源,忽视了“学生学”的资源。还有部分教师对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主体在认识上存在着偏差。认为开发课程资源是教育主管部门和专门教学研究机构、专家和学校的事,与自己无关。4.多学科内容的交叉与整合方面效果不甚理想。在这方面,小学做得相对较好。中学由于学科知识难度较大,教师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教师很难跨学科进行知识的交叉和整合。对多学科内容进行交叉与整合还只是少数人的专利,大部分教师都无力做到。
(三)对策与建议1.建立民主、公开、公正的中小学教材选用制度,进一步规范教材选用行为。增强教材选用工作的民主性、科学性,多听取教研部门和基层教师的意见,而且给学校一定的自主权。在教材的选用上,尽量兼顾系统性和稳定性,以便于培训、研究、教学等工作的开展。2.努力创造教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条件和氛围,加强对教师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培训和指导,使广大教师能够科学、高效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在教师职前职后的培训中增加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等相关内容的培训及开发技能训练,提高教师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利用能力。建立省、市(州)、县(区)、校、个人五级课程资源库,科学管理,实现资源有效共享。对已有的资源合理配置,建立可行的课程资源管理制度,校际之间实现课程资源互补和共享。加强备课管理,扩充备课内容,从深挖教材,到了解学生,这样可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教师备课有机结合起来,使已开发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用。3.在教师培训工作中,强化教材培训,提升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水平和掌握教材、组织教材的能力。组织教师深入学习教材,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同时,在培训中,加强对其他学科知识的渗透,增强教师进行多学科内容的交叉与整合的意识,提升教师进行多学科内容的交叉与整合的能力。
教学管理情况
(一)基本情况概述1.三年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断加强和完善对教学工作的管理,规范办学行为,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健全,针对学校管理、教学管理、教学常规、教学研究、教学督导、教学评估等方面建章立制。各校教导处对各项常规检查及时、严格,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措施与方案,重视对教学各环节的管理。2.教学管理工作深入到具体的各个教学环节之中,重视各个环节的过程管理,在备课、上课、批改、辅导、评价等环节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与过去相比,管理的侧重点有较大变化。将教育目标管理从只侧重于学生知识传授向既重知识传授又重视能力培养以及教学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上转移;将教学质量评价管理从只侧重结果向重视过程与结果相结合转移;将教学过程管理从侧重教师教学方法向重视学生学习方式变革转移;将教师队伍建设管理从重视教师的文化学历水平的提高向促进教师专长发展及创新能力的提高方面转移。教学管理工作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之中,基本消除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3.教学管理中既关注教的管理,又关注学的管理,加强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个性特点、行为规范、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管理。近几年来,全省各基层学校在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方面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许多学校采用档案袋、成长记录卡、成长记录袋等形式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评价,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如:吉林市在教学管理中不仅关注教的管理,对学生学习管理也加大了力度,近年来,努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中包括良好的书写习惯、良好的听课习惯、良好的表达习惯和良好的读书习惯。4.我省各地和各校不断规范对教学过程的评价与管理,能够经常进行教学质量检查,做好教学质量检测和分析工作,从中总结经验,查找问题,研究对策。#p#分页标题#e#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1.教学制度管理健全,但关键在落实上。制度多,落实不到位的现象时有发生。2.教学管理工作能够深入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之中,但在实际工作中,小学尚能实施过程评价,中学则受中、高考的制约还存在着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3.学校的常规管理大都针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而忽略了学生学习方面的督促和管理。即使注重了学生的学习管理,也多是关注学习结果,忽视对学习过程的管理。学校仍然把教学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上,对学生个性化成长和情感、态度、兴趣、习惯等培养方面往往重视不足。4.督导评估形式化,走过场,耗费了学校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但不能发挥其应有的评价激励作用。督导评估与学校的现实落差太大,特别不利于教师和学校的科学发展。
(三)对策与建议
1.提高对教育教学质量的认识,增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牢固树立教育教学质量意识,确立以教学为中心,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重心的办学指导思想。各学校领导要集中主要精力抓教育教学质量,做到一心一意抓教学管理,全心全意抓教育教学质量。
2.保证基础教育经费,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规定,各级政府要保证对教育的投入,“国家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加大对整个教育事业的投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资金投入的重点放在薄弱校的建设上,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工作,要给予专项资金的支持。
3.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加大管理的力度,重视管理创新。(1)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必须有一套自己的有效机制。(2)狠抓教学过程管理。学校要认真抓好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辅导、课外活动、考核等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规范教学行为。(3)做好教学质量的监控工作。从教育行政、教育督导、教研机构到学校都要构建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网络,制订一套科学的、便于操作的教学质量目标考核、评价、管理体系,要形成机制,逐步细化完善,并有效运作。
4.进一步深化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导向与保障作用。考试评价已经越来越成为基础教育教学工作向深层次推进的瓶颈。我们要继续认真学习贯彻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文件精神,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建立和完善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从而使学业考试与招生制度改革真正成为转变教育观念、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杠杆。努力探索多样化、动态化、富有针对性和教育性的评价激励方式,尝试构建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评价内容和标准,切实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积极探索一套适应新课改,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素质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在关注学生评价方式改革的同时,积极改革对教师的发展性评价,尽快形成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质”与“量”的评价体系。